绿林网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1000字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1000字

《突围原生家庭》是一本由斯蒂芬妮▪斯蒂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一):《突围原生家庭》与《超越原生家庭》的读后感。

在我年幼的时候,父母总是鼓励和引导我观察和思考。尽管那是一个物质匮泛年代,但和睦的家庭、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充满了安全感。父母用爱庇护了我的身体,成年后又让我的灵魂有了自己的栖息之所。我与女儿一致讨论认为:突围原生家庭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父母无条件的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相较于这两本书我更倾向于推荐“史蒂芬妮斯蒂尔”所著。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二):以爱的名义

以爱的名义

爱的名义里包裹着红果果的伤害。多少伤害藏在爱的名义里不被人知晓。好不犹豫的吞了下去,是真爱还是伤害,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所谓的“爱”,不是所有的“爱”都是真爱;爱,上下两个夊字组成一个舛,中间是旡和心,会意字:用行动表达由心发出的能量。爱(Love),通常见于人或动物。可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如母爱;可为衍生自两性之间基于性而高于性的情感,是两性由于对彼此的欣赏而自愿付出的高尚情感;亦可衍生自尊敬与钦佩之情,例如朋友之间彼此重视与欣赏;此外,对于国家、集体的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是爱。“爱”字在中文里有着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至为了爱某些东西而愿意牺牲。其可以用来形容爱慕的强烈情感、情绪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其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其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术中普遍的主题。

糊涂心理:"糊涂"本是指一个人不明事理、对事物认识模糊与混乱的贬义词。然而若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用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来应付,却是有益无害的。当然,这里所讲的糊涂,并非是指对事物认识的真糊涂,而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修养,是明白事理、大智若愚、胸怀宽广、宽以待人的表现,也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这种糊涂可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安定情绪,使人省去许多烦恼,有利于身心健康。

在本身作者斯蒂芬妮.斯蒂尔说,糊涂心理看似糊涂、庞杂和混乱,其实只有三样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以及成人自我。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三):或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本成长指南

我们的社会似乎缺了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大人的这门课,仿佛世界上有魔法,一满十八岁,孩子就能蜕变为圆滑精明自理能力超强的成人。然而,我们从高中被赶进大学,再从大学被踢进社会,如何自理如何社交,全都靠自己摸索,最多遇上前辈轻描淡写的指导。然而,大部分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只是学会了不被惩罚或取得奖励的习惯,至于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什么,人们仍然不知道,依然是一个痛苦的孩子,所以生活中有时会冒出些念头,对生活的迷惘,对未来的怀疑,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拷问,有的人任这些思绪飘走,有的则困于其中不得出。

总的来说,这本书非常好,可以说是给了长大成人摆脱家庭束缚的实操指南。不过对于还没下定决心不做家庭救世主的人来说,这本书很难读下去,里面的每一条几乎都与中国孩子长久以来接受的熏陶相悖,毕竟中国孩子从出生就牢牢与家庭绑定,你即家,家即你,孩子永远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必须要通过外界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种黏连的状态如果不痛一下是不会分离的。

一年多前我开始读这本书,读到中途的时候真的没办法继续读下去,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彻底放手,自己的人生还和父母的人生搅合在一起,总是妄想通过自己拯救父母(说实话,父母最无耻的行为莫过于向孩子诉苦了,尤其是那些已经过去且无法更改的苦难,除了让孩子徒增愧疚自责并无他用;自从学会让他们闭嘴,世界都亮了)。后面陆续经历了很多的事情,疫情带来的众多突发事件让我忙得焦头烂额,而忙碌的过程几乎让我脱了层皮,但我也意识到,我的人生是属于我自己的,我不能在自己都快完蛋的情况下还想先去拯救别人,而且不管别人眼里未来有多莫测有多糟糕,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我问心无愧即可,谁也别想指手画脚。

今年再把此书拾起来看,心底有了坚定的信念后看得很顺利,结合自身的体会对其中的内容也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其实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算不上长大的人,不过是个顶着沧桑皮囊的小孩罢了,他们或许是最该看看这本书的人。说回来,如果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能反“孝”就成功一半了:父母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解决去了,别把孩子扯进来;而孩子的人生,父母也别想着有机会控制。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四):没有完美的小孩,但每个小孩都能被治愈

最近几年,对原生家庭的讨论愈演愈烈,在微博和豆瓣上都能看到原生家庭不理想对子女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的例子,个别例子甚至严重到与父母断绝联系或者反目成仇。我的父母没有重男轻女,各种观念也比周围人开放先进,可以说我是比很多人幸运的。但是,我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接受了来自原生家庭的负面情绪。原以为,我这种情况没有网上的那么严重,治愈的需求也就不是很迫切。而作者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以每个人都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灵创伤,每个人都需要治愈,幸运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治愈的路。

本书主张,人们的模糊心理看似繁杂,实际上只有三种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前两者由原生家庭决定,我们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感受构成了阴影小孩,相对的,被爱的感受构成了阳光小孩,两者都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控制了80%以上的情绪和行为。可见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确实是很大,我们常常会说,某些男生活成了他父亲的模样,或者某些女生活成了她母亲的模样,也是原生家庭影响的体现。成人自我就是意识中的自我,可以后天塑造。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而我们性格中有很大部分就是阴影小孩所采取的保护策略。如果放任不管,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以延续终身。比如我父亲脾气不太好,容易暴躁,会对我母亲和我飙脏话,使得我很讨厌被训斥;现在我和男朋友在一起,他说话不够委婉时,我就觉得自己被训斥了,就会觉得委屈和生气。男朋友以为是他自己不好,实际上是我内心的阴影小孩在难受。想要突围原生家庭,就需要从混乱的内心将三者归类,然后再重新整合,摆脱三者混乱粘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糨糊状态。

作者介绍了大量的原生家庭在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比如阴影不仅会来自伤害,也会来自溺爱。溺爱,就是过度保护。父母会让孩子觉得世上的一切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孩子就会受到挫败,变得非常伤心和愤怒。同时,被溺爱的孩子对悲伤的容忍度会比较低,学不会融入适应社会,总是要压别人一头,不能和别人平等相处,这种心理的弊端可想而知。

本书中有很多练习,这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作者在介绍原生家庭理论,阐述原理逻辑时,使用了不少例子,在理论后面,提供了一些练习,使得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对照书本上的理论,来修正改善自己的内心情况。

《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五):过去的伤痛在这里愈合

《突围原生家庭》,是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斯蒂芬妮.斯蒂尔的作品。它的主要内容是帮助还在苦苦挣扎的原生家庭,找到一条心理突围的路,他总结着这套方法和练习,被誉为“几乎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原生家庭是最近几年非常火的一个讨论话题,他对于婚姻,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什么关联,在网上一直讨论不休。 虽然原生家庭有很多的好处,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也有阴暗的一面,那我们如何能在这当中去找到一个平衡,突围原生家庭的弊端,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将找到答案。 在原生家庭里边对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分为两大方面,第一就是过于溺爱,什么事都听孩子的。只要他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会尽量去满足。这样的孩子一直在温室里面长大,在他的内心当中就觉得所有人都应该让着她。长大以后步入社会,他就会处处去碰壁。就像前两天在抖音上面非常火的一个视频,开跑车的摩登女郎在斑马线掉头,就因为开奇瑞的男子没有让她,她下车就对人动手,最后被别人打了。 这就好比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没有人对你说过,你是长不大的”。 第2种就是父母管的太严,总绷着脸,在提心吊胆中让我们无力反抗,只能压抑着自己。 这样的性格在长大以后,就会出现脾气暴躁,内心扭曲。甚至在别人面前不懂得反抗,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 相信很多的家长都会很苦恼,在《突围原生家庭: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这种情况,在本书里边有三个关键词:认知粘连”、“浆糊心理”、“感知扭曲”。 主要就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黏连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在,心中绞成一团。 就好比我的一个同学叫毛妮,在上学的时候他非常的弱小,经常会受到别的同学的欺凌,甚至辱骂。在他成年以后他就会对于社会从内心产生一种恐惧,一种抵触心理。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在别人给他提出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会无条件的去答应,不管这个人是不是比他强大,他都不会反抗。 如何能去掉背负在身上的童年“外壳”,在迷失中找到真实的自我。《突围原生家庭》这本书,给我们做了细致的介绍。 如何使阴影小孩变成阳光小孩,首先就要明白,好的原生家庭首先具备的4种基本需求,第一,关系需求,第二,独立和掌控需求,第三快乐需求,一是自我价值感和渴望被人认可的需求。 只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