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是一本由[加拿大] 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50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一):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叶老师提到六朝乱世下老庄玄学盛行,很多文人为了避世寻仙而步入山林,这些招隐诗和游仙诗成为山水诗的源头。在读美国自然文学的时候,我发现古诗词中的自然都是以人的视听和感情为主,不像国外那样纯粹是描写,看来这与寻仙的动机是有关的。 叶老师讲课非常喜欢提到杜甫和李商隐,每想起她的《美玉生烟》讲得真是好。李商隐也安排句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李白也安排句子,但大诗人的雕琢浑然一体,六朝诗像是在排列。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还比较易懂,到后来用字偏僻,对句越来越多,用思力铺陈景象和典故,时常感觉有佳句无佳篇。六朝诗没有唐诗那样强大的感发,原因是他们以叙述为主,而唐人起兴较多。魏晋宋之际的乱世也导致诗句中充满人生无常的悲凉内容。不过还是要说,没有六朝时候的发展,不会有盛唐的繁荣。 书中给了陶渊明最高的评价,人人都说陶潜好,我还没有那个心境,无法发自内心的喜欢。谢灵运看似自作孽不可活,不过归隐如陶潜有几人?谢灵运的彷徨与矛盾更普遍吧。没讲谢眺有点遗憾。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二):那一瞥魏晋风流

深夜推荐一本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的书。作为大一就上过骆玉明师《世说新语》精读的人,对魏晋诗词倒是第一次全面了解,惭愧惭愧。 叶老讲诗,更是讲人。比如,一般人只了解曹植的《七步诗》才气逼人(对,就马斯克引用的那首),却不知道他哥哥曹丕的诗亦有典雅动人之处,不输弟弟,为人也并非七步诗让人联想的不堪,的确是更适合做帝王的各方面都balance的人选。再比如,世人只知李白诗的潇洒风流,却不知魏晋还有个左思,他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自由放任,更有精妙无比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哎呀,看得心都酥了。 叶老还不止讲人讲历史,还结合魏晋诗人的身世和诗句,来讲述他们面对不同人生困境时候的所做的抉择,所展现出来的胸襟和意气。嵇康刚烈,酒醉后如“玉山将崩”;阮籍纠结,不愿委身篡魏的晋朝就穷途而哭。陶渊明自不必说,进退各有自在,真性情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 也不是出身贵族就一帆风顺,“王谢”家的谢灵运就过了郁郁寡欢,只能求乐于山水的一生。擅长卜卦,就被人看不起的郭璞,真是替他委屈。闻鸡起舞的刘琨,原来还写过“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读书真有趣,这一本五星力荐。 以上。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三):本书一些听转写方面产生的错漏&一些补充笔记(后者不定时更)

【前言】

本书相当有趣味和启发性。我是当做教材的补充材料来学习的,所以学得过分仔细。学习过程中有发现一些零零散散的错漏之处(应该是听转写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而且其实都不伤大雅,不影响理解),所以记了下来。希望再版的时候,这些小错误可以得到修正。至于有一些可能属于版本问题的,也有一些属于尚未有定论或永无定论的问题(比如某些诗词究竟是欧阳修的还是冯正中的),没有在意,故略去了。

这本书的思想和内容是如此好,希望呈现给世人的形式也可以更加完美。

【错漏】

P75 陈祚明的朝代并非晚清:或谓其清顺治十三年(1656)入北京,以清客身份遨游公卿间,不仕清朝,以布衣终其一生。“博学善为文。以贫佣书京师,殁于客邸”。

P110 并非秦僖公,而是晋僖公:《诗经·唐风·蟋蟀序》:“《蟋蟀》,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

P142 错别字 笡→笪:“笪笞”意为鞭打,而“笡”意为“牚,牚子;方言,歪斜”,代入到诗句 “有过慎莫x笞” (《妇病行》)中似乎并不通顺;也并未在我所能接触的资源中搜索到为“笡”的版本。

P184错别字 韩椽→韩掾:即司空掾韩寿。韩寿,美姿貌,善容止,贾充辟以为司空掾。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P230 错别字 宜→宣:书中原文“也可借着他的诗而得以宜泄”。

P234 错别字 智者不失人→知者不失人:这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汉字的一个演变和功能分化的问题。知和智是古今字。在《论语》中,“zhi者”都写作“知者”,比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出于尊重《论语》原文,应写作“知”。

P 340 标点符号问题(因为有点影响到了话语的理解问题):

“并且对偶的”后面应该为句号。

P367 缺字 汉朝的金日、张汤→汉朝的金日磾、张汤:金日磾为西汉时政治家。

P395 北京儿歌不通:“我娘嫁我,十个公公、十个婆婆”似乎不对。这个儿歌很有意思,但这里好像缺了字或者什么的。

【补充笔记】过段时间整理,因为全部是手写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读后感(四):读古诗有什么用?

读古诗有什么用?叶嘉莹的回答是:心灵不死。庄子云,“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沉溺在物欲中,失去对外界的兴趣和感动,其实仕很悲哀的事情。

汉魏的时代离我们已很遥远,古体诗读来晦涩,如无人指点,很难体会其中的妙处。相较来说,初唐之后的近体诗毕竟要好理解的多,读来已有亲切之感。叶嘉莹先生以其一贯的深入浅出,将自《古诗十九首》以降的古诗融会贯通,使读者在欣赏领略诗歌之外,更对诗体演变的脉络有所了解。

《诗经》 : 四言体

《楚辞》: 骚体 ——〉 赋

楚歌体 ——〉七言体

”新变声“: 五言体

钟嵘在《诗品》中称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里对其评价为:

《行行重行行》

写“生别离”之苦。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叶嘉莹解释道,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与上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例如本诗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一句,则是于平常朴实中的“惊心动魄”。

从风格上说,相较于古诗十九首的含蓄温厚,建安诗歌有一种激昂和发扬的精神。从曹操到曹丕到曹植,建安诗歌逐渐从古朴转向文采华丽。

从内容上说,建安诗歌具有非常浓厚的写实色彩,深受东汉末年极端动乱的社会影响。

建安时代的大诗人有”三祖“(曹操、曹丕、曹叡),”陈王“(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楨)。

曹操

曹丕

叶嘉莹偏爱曹丕多于曹植,认为曹丕“以感取胜”,是真正第一流的诗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曹丕的诗,毋需写悲欢离合的大事件,只是记叙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很随便的小事,都能引发人的寻思和回味,于是就产生了“韵”。这正是散文的境界,后世名作如《浮生六记》也正合此理。

读《与吴质书》中这一段,确实写得韵且美,我从今抛去对曹丕的偏见。

曹植

文采飞扬、气势逼人,开后世之风气。诗歌的对偶、铺排和雕饰,可以说正是自曹植而起。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阮籍

阮籍身逢乱世,性格谨慎,既不愿趋奉司马氏,也不愿开罪统治集团,因而内心郁郁,作品则”反复凌乱,兴寄无端“,蕴含着一些幽微不可明言的情感。

嵇康

嵇康耿直不驯服,“思长林而志在丰草”。

嵇康的诗句,有以气势取胜的,如”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有以风神取胜的,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太康时代的诗歌更注重诗句的对偶、词藻的修饰,多用思力安排诗句,少了古诗歌中的自然趣味。

太康时代的著名诗人:三张(张载、张协、张华)、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多不得善终。

左思

叶嘉莹对太康诗人的作品普遍评价较低,认为其过于刻意,感发的生命力很弱,唯独对左思另眼相看,认为他是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的一位诗人。

左思的《咏史》诗以盛气、大言、壮志和高怀取胜,开创了把历史、时事和自己的怀抱结合起来写咏史诗的作风。

除咏史之外,左思的《招隐》诗对后世的山水诗有影响,《娇女诗》则启发了后世的白话诗。

傅玄

傅玄活跃于太康时代,但独立于太康时代的风气之外,不为时人所喜。他的防乐府诗,多用女子口吻,直接感发,而不用典故词藻堆砌。

陶渊明

陶渊明真实、坦率,“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其作诗不存”为人“之心,即不为博得别人的赞许而作诗,只为”写其胸中之妙耳“。

相较于太康诗人用思力来安排感受与感情,陶渊明则是”以感写思“,即通过感觉和感情来写人生哲理。

陶渊明的隐居生涯实则苦乐参半,苦于贫穷,苦于不被理解,而乐在自由舒展,毋需违逆本心。

我很喜欢这首《读山海经》:

夏夜,劳作结束,读书饮酒,微雨好风,俯仰天地,还有什么比这更愉悦的时光?无怪乎陶渊明认为自己“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永嘉年间,时局更加混乱,诗人的命运与时代更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刘琨是兵权在握的一方将领,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死于盟友之手。郭璞精通卜筮之术,博学广志,不逢迎强权,而终致身死。

对于刘琨和郭璞这两位诗人,钟嵘在《诗品序》里对他们的评价是,

认为他们对魏晋以来平淡的玄言诗有所革新。

谢灵运以世家公子,骄奢任纵,于乱世之中仕途并不得意,屡次辞官外放,心中郁郁不平,处于欲仕不能仕,欲隐又不甘心的矛盾心态中。

谢诗重雕饰,句法、词藻运用之繁复可谓前无古人。作为山水诗派的开山作者,谢灵运影响了后来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包括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