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汉家陵阙》的读后感大全

《汉家陵阙》的读后感大全

《汉家陵阙》是一本由王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汉家陵阙》精选点评:

●51。春假去山西浪了一波,颜狗本狗成功被唐宋木构晃花了眼,突然对建筑史感兴趣了…论文敲完,总算可以看点闲书了… 之前没注意,有了对比才知道秦汉的宫殿群居然那么庞大…再回来看《史记》里面对长乐、未央、建章诸宫殿群以及上林苑的描述,简直太壮观了… 不管是三重阙还是双重阙都好好看www

●可读性很强,读着一点也不累。作者能够轻松的让人迷上汉代建筑,虽然它只是残壁,只是土丘,甚至只是文献描述。另外汉墓真是巨大的宝藏,让人打开眼界。

●对于陵墓的兴致少了些

●藏书阁打卡|墓葬文化是古人“视死如视生”“慎终追远”观念的一个极致表现,古人可以说是非常厉害,凭借对于彼岸世界的想象,建造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封闭的地下世界,所以巫鸿称之为“黄泉下的艺术”。 秦始皇陵是将地上的世界复制到地下,兵马俑坑只是这个微缩宇宙的一个序幕,可见秦始皇勃勃野心到了地下仍无处安放。汉景帝阳陵出土的陶俑就温和了很多,即使隔了几千年,还是能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美。汉武帝茂陵里则有更多关于“永恒”及“不朽”的想象。 有趣的一点:完全封闭的地下宇宙,有时有一扇半开的假门,仿佛虫洞,通过之后就能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始终一也。"

●写得十分简单,但就普及来讲,还是不错的

●【藏書閣打卡-20190802】李白發思古幽情詩作開篇,漢帝陵手繪作結,不錯的入門書。1、長安渭河北九帝陵於一望無際之關中平原一字排開(P1、172)蔚為壯觀。2、河南白沙宋墓“半啟門”意味悠長頗值玩味(P157)。3、頤和園昆明湖效仿武帝上林苑中昆明池“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P19)。4、馬王堆墓T字帛畫解讀較粗淺(P137),始皇帝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P56)的聯想不當。5、霍去病墓“為冢象祁連山” 及昆侖仙山(P103、122)比較有意思,動物雕塑解讀稍過(P105)。6、成都畫像磚上子母門闕(P39),想起金閣寺閣頂鍍金鳳凰張翅于時間中翱翔的精彩描寫(《金》P20)。7、隨團去清西陵,大巴停龍鳳門前,清泰陵建築群被攔腰截斷,失卻了完整性,“石像生”(P53)也沒看成。

●【藏书阁打卡】尘归尘,土归土,世间已几乎不存在汉长安的遗迹,因此这本《汉家陵阙》与其说是描摹,不若说是想象。所幸,我们还有从汉墓出土的明器,这些专为亡者设计的器物和俑,无声地向候人讲述着那个逝去的时代的故事。凭借这些器物与典籍中的文字,王南完成了对汉代建筑与陵墓的探索,汉长安以宫殿为建设中心,对市肆、里坊有着明确的规划,宅门、院落、水榭、阙门各有章法,同时因地制宜。汉代建筑在西汉中期达到高峰,与同时代的罗马相比,也毫不逊色。而在墓葬方面,汉人更是毫不马虎,取“藏”之意,在尸身之外复加棺椁、木墙、封土,为亡者精心打造了一个死后的世界。关于汉代墓葬,巫鸿的《黄泉下的美术》更为详细,当然也加入了更多的个人解读。

●此书提到的建筑遗迹多数在西安及周边,遗憾的是大学四年只拜访参观过其中的秦兵马俑,以后一定要再去看看汉家陵阙。

●南下广州的飞机上读完。穿越云层的颠簸中,感受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死观念,他们对此生此世之外的遐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汉家陵阙》读后感(一):汉家陵阙

说说阅读感受,秦汉时期的地上建筑待到今日几乎绝迹,仅剩零星石阙仅供参考,想一窥秦汉楼台的原貌,只能靠墓葬中的石像、石砖回溯,这就是为什么本书名为——汉家陵阙,陵阙已经成为现在研究秦汉建筑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本书类似于现有研究的整理,以骊山、茂陵、满城汉墓等几个案例为出发点,尽力还原了秦汉时期的建筑文化,完成度当然还需考古工作的积累,不过“高台榭、美宫室、大苑囿”、神话元素的流露、略显粗狂的宏伟等特征读者还是可以透过文本明晰可见。虽说是与唐宋的精巧、明清的精致完全不同的风格。可在城市布局、建筑构造上的贡献,秦汉的确真真正正的为后世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家陵阙》读后感(二):筆記

李白發思古幽情詩作開篇,漢帝陵手繪作結,不錯的入門書。

1、長安渭河北九帝陵於一望無際之關中平原一字排開(P1、172)蔚為壯觀。 2、河南白沙宋墓“半啟門”意味悠長頗值玩味(P157)。 3、頤和園昆明湖效仿武帝上林苑中昆明池“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P19)。 4、馬王堆墓T字帛畫解讀較粗淺(P137),始皇帝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P56)的聯想不當。 5、霍去病墓“為冢象祁連山” 及昆侖仙山(P103、122)比較有意思,動物雕塑解讀稍過(P105)。6、成都畫像磚上子母門闕(P39),想起金閣寺閣頂鍍金鳳凰張翅于時間中翱翔的精彩描寫(《金》P20)。 7、隨團去清西陵,大巴停龍鳳門前,清泰陵建築群被攔腰截斷,失卻了完整性,“石像生”(P53)也沒看成。 8、頂門器:P144

《汉家陵阙》读后感(三):随手记

《汉家陵阙》,“建筑史诗”系列第二本。

汉朝,中国古建筑的第一个成熟与高峰期,但因为木制结构加上人为破坏,导致地上建筑无存,而唯有汉家陵阙可以弥补遗憾(汉代厚葬,事死如事生),这也是本书开启汉朝建筑的讨论角度和方向。

概览汉长安,有着十倍于故宫的长乐宫,以及极为壮丽的未央宫。萧何一句「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今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从此奠定了中华2000年帝王宫殿营建的指导思想,最卓越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被用于建造宫殿。

武帝时期建上林苑和建章宫,以及求仙的一池三山模式。

前面说到汉朝地上建筑无存,因而汉朝墓葬便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复原汉朝建筑。

汉墓画像砖石重现汉长安建筑和街市景象。

汉宫殿建筑大略: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

汉陵墓:厚葬以明孝。

千古一陵秦始皇陵,及武帝诸侯各墓逐一审视,结合已有出土资料,通过建筑形制和艺术造诣想象和拼凑汉武地下世界。

霍去病墓的神兽雕刻之法,以及看似随意摆放的位置,其实大有深意。

《汉家陵阙》读后感(四):忆扬州广陵苑之旅

没想到读此书竟勾起我几年前一次旅行的回忆,彼时最大的遗憾现在竟成了惊喜。

19年机缘巧合之下去了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本来是去瘦西湖游览但因天气太热,一下车就像是鱿鱼来到了铁板上,人都要熟了。于是径直去了旁边的博物馆乘凉,馆内超级凉爽,整个下午外面都酷热难消于是在馆中滞留了一整个下午,因此错过了原定的瘦西湖游览…在扬州停留了四天都没去瘦西湖,深觉遗憾。

而天生对墓葬有些胆怯的我,战战兢兢地参观了博物馆,完全没看懂,只感觉到害怕。

回忆:下了出租车一路拾级而上,进入博物馆(现在发觉台阶最高处是一对子母阙),先去到广陵王刘胥的陵墓地宫,一进前厅陈列的便是金缕玉衣复制品,再往地宫走就见到了“黄肠题凑”的墓葬形制,地图上显示中间的棺还是略微倾斜的。根据指示牌上对“黄肠题凑”的描述,当时非常纳闷明明木头纵横排列方式都有,而且有的上方木头和下方摆放的方向都不一致,怎么称木头皆内向。(现在想来应该是只有中间那一圈,其他的木梁是箱室或者是不同部分。)

随后去到王后寝宫,最深的印象是一辆驷马安车,以及展厅中的投壶、弓箭…其余的都已记不清了。

时隔三年,昨日看完了《汉家陵阙》,记忆碎片不断被书中的知识拼凑起来,原先囫囵吞枣似的游览竟然也回忆起了好多的细节,仿佛又回到当时因酷暑难当再次躲进广陵苑乘凉的时候。后知后觉错过了什么,如果现在再去一次,应该更多的是怀着对古人“事死如事生”庄重肃穆墓葬形制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既不敢抬头看又不敢高声语的胆怯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