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锦集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锦集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是一本由公输于兰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01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一):反驳与思考

对于我这种偏爱小摊小馆的味觉下里巴人而言,前几篇的《刀鱼宴》、《 餐厅里的文人滋味 》虽然文笔精细,却实在勾不起欲望,始终觉得隔着些什么,没陈晓卿老师接地气。特别是写杭州那篇《游与食》,嫌弃游客在白堤沿湖草地上吃盒饭,“鸭脖、夫妻肺片、烤肉串什么的,顶风十几里便能闻到搅乱了西湖秋兴的一阵葱蒜糖醋油辣腥”,这一段很有画面感的描述,虽然作者本意是想批评,但我完全看馋了,只要吃完收拾好垃圾,我不觉得这种野餐行为有什么问题,反而透着一种接地气的趣味。后面作者又嫌弃西湖景区哪哪都是卖盐酥鸡、烤肉肠、玉米棒、冰糖葫芦的,可是在景区边走边吃不是旅游的一大幸福嘛!我想我这一生味觉上是达不到阳春白雪的高度了。

不过后面几篇写普通食材和家常故事的文章倒是引起了不少共鸣,什么黄元米果、火腿月饼、大方糕都想尝尝,印象最深的是《 当美味渐渐远离 》一篇里写父母味觉淡化,“就像煤气灯时代,黎明到来,点灯人将街灯一盏盏熄灭,走在阳光里的人却无知无觉。他们是灯,我们是黎明。”我们更像是那些走在阳光中的人,浑然不觉父母已年迈,而迟早,飞逝的时间也不会放过我们,我们迟早会走向遗忘的黑夜。

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趁活着,趁味觉还未退化,好好吃着,好好生活。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二):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与文学艺术,与人生境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民以食为天,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能把东西南北各地的饮食囊括其中,从中发现精妙的技艺,让这种技艺发展成一种文化,这的确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里,有很多“吃货”,他们流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饮食传播开来,扩大了饮食文化的价值,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到饮食的异彩纷呈。

《细嚼慢咽》就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吃出一朵昙花!原来吃,竟然如此曼妙,对于不讲究吃的我来说,的确是一种鞭策,真得好好品尝一下各色饮食。能“吃”到极致,能“品”到极致,能把美食做到极致,这一辈子活得也值了吧。看到作者能接触到那么多美食大师,能品尝到那么多别具特色的饮食,有些嫉妒!这一生能满足口腹之欲的人,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讲述经历的饮食文化,煮蟹经,餐厅里的文人滋味,不发月饼的日子,菜尖之美。看似写饮食,其实在写这些食物的同时,更在写人,能吃到一起的人会成为朋友的。也许会因为吃而成就一对好姻缘。也许因为吃,消除了带勾,缓和了人际关系,也许因为吃,传承了风土人情,承载着聚散离合的记忆,所以千万别小瞧吃!

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很多的饮食,包括那些知道的名字,更多的是不知道,这感觉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无所不能吃!

小时候,邻居的大爷说人就是妖精,什么都吃。当时感觉不可思议,现在想来,的确太有道理了。不过是我们不生托活剥,而是加工成各色各类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罢了。能把吃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样的书是值得看的。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三):食物是淡泊的诗情°

——读《细嚼慢咽》

文/蓦烟如雪

俗话有云:“民,以食为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离不开 “食”这个话题。中国的饮食文化已有上千年历史,从色香味到不同派系,从地方特色到个人的口味需求,国人都是乐此不彼地挖掘新口味,把食材做到精益求精。

公输于兰在前言中,就有说道“用情识人未必能看得清,以食性辨人至少可以分清是否同类,是否可以和睦相处,一起慢慢变老。”现在的人常常用“三观是否一致”来判定对方是否可以跟自己相知相守,但以食物来说的,确实有道理,生活是细水流长,饮食不一致,能否彼此和谐都在于一日三餐之中,而她说“食物是印证他们绵绵情意的淡泊诗篇,越平淡,越有深意。”我也深有同感,生活不需要多么精致,贵在一粥一饭,贵在用心。

而这本《细嚼慢咽》就特别有味,如何吃,如何品,都是里面的奥妙所在。这本书的副题是“吃出一朵昙花”。在我们的印象中,昙花花期很短,也尤为独特,而用这个名字也是源于作者在新民晚报周末的个人专栏。

这本《细嚼慢咽》有4个专辑69篇关于美食的文章,从精料细致清淡雅致的中秋鸭子宴到入口鲜香圆润饱满的糟溜鱼片,从乡土气息浓郁的绍兴下饭菜到海派川味油辣椒酱,从皮脆多汁骨肉香滑的深井烧鹅再到原汤化原食的生煸牦牛肉……这本书里,不仅会刷新你对美食的认知,也会在书中,看到许多有名的烹饪大师,甚至是秘制菜谱的附赠。

作者对美食的研究如数家珍,她不会单讲一种美食,反而会以实例去对比菜品的不同之处,不能能举一反三,还能在美食中,感受烹饪大师的推陈出新,以及改良的地方。比如在介绍“何派川菜”时,她说了传承人李兴福与其他川菜师傅在做法上的不同之处,比如他把五味调出了七滋(麻辣咸酸甜香酥)八味(轻麻、微辣、椒麻、腴香、家常、怪味、红油、蒜泥)。她还借鉴了淮扬菜的注重刀工,在技法上有块、片、条、段、丝、丁、圆球、剞花,分别形态,令川菜成为“百菜百味,一菜一格”的时尚菜。

说起刀工,就要说说双边刀鱼这道菜,看似两条鱼,其实是用四条鱼的鱼肉制成,大师先让徒弟们把刀鱼的皮尽可能完整取下,让后剔除鱼皮和鱼身上的刺,保留两条带鱼头鱼尾的完整的鱼中骨。这是极为繁琐的活,每条鱼差不多有一千几百根刺,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需四个多小时才能完工,为了不让剔鱼刺的手温度过高破坏娇嫩的刀鱼的新鲜,他们还备着一盆冰块,时不时将手放上去降温,放盘的时候把所有鱼肉放在两条中骨上,再绷上鱼片,这样出锅后看上去就是两条完整的刀鱼。

其难度不言而喻,其精细令人称奇。

书中讲到了许多难以吃到的美食,一边看,一边容易被诱惑,作者的文字质朴,富有生命力,从秘制的私房菜到接地气的农家飨宴,从普通的蚕豆到农家后院的清远鸡,都是她笔下升华的炊烟,唯一的硬伤就是没有图片相配,使得读者需要联想。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联想也是一种美。生活中的美学贵在细嚼慢咽,而食物也是淡泊的诗情画意。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四):唯美食不可辜负也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都是美食的忠实粉丝。《墨子·辞过》:“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韩非子·六反》:“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晋书·傅咸传》:“奢不见诘,转相高尚。昔毛玠为吏部尚书,时无敢好衣美食者。”“食色,性也。”这句话体现出了美食的地位。

这本书就是关于美食的一本书,它会教你许许多多的菜的做法,他会向你介绍各个地方的菜肴。如果说你也是一个美食的忠实爱好者,那么这一本书值得你拥有。你可以通过阅读这一本书,了解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你也可以通过这本书去学习做一些你喜欢的美食。

说到美食,我相信,尽管我们不认识,我们也可以娓娓道来很长的时间。我觉得对于美食的渴求,是我们人的本能之一。美食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还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满足感。美食,顾名思义就是美味的食物,贵的有山珍海味,便宜的有街边小吃。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喜好。其实,美食是不分贵贱的,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都可以称之为美食。

中国素有“烹饪王国”这个美誉。在这个国土之上,我可以跟你细细说道。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五十六个小家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这就造成了中国美食种类的多种多样。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吃一些甜点的心情会随之而改变。享受美食也要看场合,场合好美食吃起来才有味道。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各自的特产,如果说你是去当地吃的话,你会感觉到更多的趣味。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营养物质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让人吃的更加开心。我希望你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更多的美食。

美食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还包括休闲零食、各种饼干、糕点、糖类,蜜饯、干果、肉制食品、茶饮冲泡等制品,各有各的风味,都可称之为美食。所以我相信,当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和美食来一场盛大的约会。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读后感(五):吃也是一门艺术

《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时,告子说过一句至今都引用非常多的话:“食、色,性也。”告子当然说了很多,但别的话无论如何,都不及这句话出名,它成为了后世的经典。可见,中国人的“吃”虽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知名,却同样由来已久,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这大概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吃”并不单纯地是一个关于“吃”的问题,“吃”里面包含着很多的“言外之意”,也尤其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怎么讲究都不为过。

比如,公输于兰的《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就很有意思。刚一看到这本书,首先印入眼帘的是“细嚼慢咽”这四个字。这没问题,老辈人总就不止一次告诫说,吃饭时一定要注意“细嚼慢咽”,不能着急;不然,不然吃不出什么味来,而且势必于健康有太多的坏外。细看一下,原来这四个字前面还有几个字,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吃”出“一朵昙花”。为什么说“吃”的问题,要与昙花联系起来,说要吃出“一朵昙花”呢?

昙花当然是指一种植物,汉语成语中有“昙花一现”之说,是指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所以作者说“吃”的问题,说到昙花大概也有吃是一个很值得重视,也很有故事、很有味道的一种所指吧!但更多的原因在于,昙花不仅是一种花朵非常美丽但开花时间却只有很短暂的植物,而且真的,昙花真的可以做汤,而且口感细腻柔滑可口!既然是说“吃”的问题,既然说到了昙花,就多半与昙花可以吃、而且美味是密不可分的。当然,事实上,之所以有“吃出一朵昙花”之说,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公输于兰在《新民晚报》“好吃”周刊所开的一个个人专栏而已!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这个关于美食的集子收录了公输于兰的近七十篇美食随笔。她的美食随笔写得怎么样,似乎并不需要参考别人的感受,只管自己去读、去品就足够了。所谓“细嚼慢咽”,不仅仅是说关于“吃”的一种原则,更是意在告诫读者,在阅读 《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这个美食集子里的每一篇随笔的时候,不能着急,不能赶速度,而是真的是“细嚼慢咽”,品味一下作者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要那样讲;或者,真的不必多想什么,就只联系到“吃”就足够了!能从公输于兰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吃”的非同一般,这就足够了!

虽然公输于兰在《吃出一朵昙花之细嚼慢咽》说的多是上海的美食、南方的美食,但读者不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想得更多!中国之大、世界之大,美食处处皆有——只不过是标准略有不同、喜好各有所异罢了,道理却是一样的!真正的美食,绝不仅仅是色、香、味的问题,而是天然就拥有多层内涵,想多一些没有什么坏处;此时没有多大用,彼时却难说得很!

所以,“吃”虽然就是这么回事,却并不仅仅限于这么回事——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接下来,如何加以理解,如何从中看到更多,就要看每个人的悟性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