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南明史》读后感精选

《南明史》读后感精选

《南明史》是一本由顾诚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布艺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0,页数:9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明史》读后感(一):历史就是不断总结败因

这书装帧精美,书口刷画,系石涛《细雨虬松图》,布面精装,用纸精良,让人爱不释手。夹有藏书票一枚,编号0226,印有顾诚先生名言,“如果把既成事实都说成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没有多大的用处。”之前读过平装本的,此次购新,立刻温习一遍。一部南明史,血泪斑斑,不忍卒读。吸取失败的教训比学习成功经验更重要。不然,如杜牧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大顺革命败因。1644年大顺军入主北京建立政权,李自成继续打击地主官绅,不依不饶,想彻底革命,引发他们的强烈不满,无法一致对外抗清。此时明智之举应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对投降的明朝将领,授权原部人马,独当一面,一旦局势有变,分崩离析。反之,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则极力收拢人心。让投降的汉族官员举荐人才,门生故友,也不忌讳。多尔衮大包大揽,求贤若渴,稳定局势。李自成与多尔衮,貌似二者都是宽以积聚人心,实则有别,体现了驾驭人材能力的差距。拥兵自重是武将的秉性,李自成不加以制衡约束,令其自统一军,无力掌控,则是失策。多尔衮使用文官,来者不拒,不怕结党成势,只要握有军队,书生则无造反之劲。

2.弘光政权败因。弘光朝廷党争不断、腐败不已、武将跋扈。衣冠南渡,鼠窜而已。至于皇帝朱由崧,张岱骂之:“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㾂,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军阀左良玉,跋扈自雄,勇于虐民,怯于大战。时论:“明末南都之亡,亡于左良玉之内犯。”

3.东林党败因。东林党人偏狭迂腐,高谈阔论,治国乏术,模糊品行与能力,沽名钓誉,动不动自封治世能臣,筹边制寇,无甚高着。以夺权为目标,却在党争中一败再败,意气用事,犯颜直谏,以取名声。爱走极端,甚至唯恐天下不乱。作为浙东学派的创立者,黄宗羲史论失于公正,主观好恶夹杂其中。

4.史可法败因。史可法缺乏雄才大略,处处应付,想事事周全,却事与愿违。名盛力寡,非救时英豪。睢州之变,高杰轻敌遇刺,史可法不通权变,未能趁势收编,而是仓皇南逃,退保扬州。政治上,策立新君,应对不足。军事上,经营江北,毫无作为。当然,较之洪承畴,人格胜之百倍。时人在乌龙潭写了副对联:“史册流芳,虽未灭奴尤可法;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

《南明史》读后感(二):它的灭亡,自然有因

南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它不被正史所认可,但它却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是上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南明史的覆盖面积不仅仅是南方。

顾诚潜心研究历史多年,以《南明史》一书为我们呈现了那段内斗不断的历史。这是一段由兴盛逐渐走向灭亡的历史,这也是一段呈现了无数“英雄”的历史,然而,因为内部政权的不断更替,内斗的存在,南明最终走向灭亡。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使然。

南明这段历史,也是一段内斗的历史。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明朝宗室在南方相继建立政权,即为南明。可是南明建立之初,皇帝朱由崧并无雄才武略,并不能很好的驾驭其部下,沉湎于酒色之中。掌握朝廷实权的人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敛财,各怀鬼胎,权衡利益,导致内斗不断;心怀正义之人虽然有报国之心,却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根本无法避免悲剧上演。

内斗不止,政权更替,执政之人的一系列错误决断,导致悲剧不断产生,与此同时,内斗更加严重,人人都在谋求各自利益。最终,南明彻底走向灭亡。仅仅十八年时间,南明从曾经独揽半壁江山到终究彻底灭亡,委实令人唏嘘,也让人不得不深思。

这是南明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在本书中,作者也只出了朱由崧、朱常淓、朱由榔等南明统治者的昏庸懦弱。令人诧异的是,顾诚还对一直令人景仰的史可法、何腾蛟、郑成功等人颇有微词。至于这一点,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大多数是对如此“英雄”的赞美,但实际上任何人都有缺点,如果这些人真的如同历史描绘的那样完美,或许南明真的不会走向灭亡。

我们无法更改历史,我们也只能从历史中去反思,一个政权的长久发展,必然不可缺少雄才大略的执政人,可以控制局面,也不可以缺少内部的团结一致,有大局观念的实际掌权人。南明以短短十八年的历史,给予我们无限深思。的确,历史没有如果,南明的结局或许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注定。

顾诚的《南明史》史料扎实,内容丰富,援引了大量的史学原著和相关史料,参考书目几百本,足见这本书的分量。他以独到的讲述让世人更加清晰的认知南明这段历史走向灭亡的真正原因,它近乎真实的还原了南明这段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这其中的教训足以警醒世人。

《南明史》读后感(三):问题在人关键也在人

今天我们从一部悬疑小说谈起,聊一段真实且极具历史警醒价值的历史。回想起来阅读这部蔡骏的悬疑作品还是在初中阶段,印象很深,一本书拆成好几部分晚自习时在班上争相传阅,故事在一个巨大的情景“舞台”中上演,就像是《楚门的世界》般,但主人公们毫不知情,误打误撞开启了一场七天七夜惊魂冒险之旅,但实际上这是一出满足人类窥视自我欲望与困境心理的真人秀,在毫不知情的前提下,成员都以为自己陷入“死亡之城”,人性被考问,“神”权被颠覆,最终谜题揭晓答案,所有人成员在聚光灯下集体接受审判。

这部作品就是《天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很多印象点,其中最深的便是蔡骏笔下所塑造的“南明”,也就是主人公们深陷的城市,书中主人公之一孙子楚之口介绍到:“历史上也有一个‘南明’政权,就是明朝灭亡以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拥立南方的明朝亲王为君,继续竖起明朝大旗反抗清军。”“南明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叫永历皇帝。当清兵追杀到云南后,他被迫和大臣们逃到了缅甸。他在那里过了一段流亡生涯,最后被缅甸国王送回给清朝。汉奸吴三桂亲手用弓弦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绞死在昆明。”

这个南明究竟是悬疑小说作家为了营造故事氛围所虚造,还是以历史上真实地存在过的南明作为创作故事的蓝本,当时我就去查阅了许多资料,故事中的南明其实多有出入,真实的南明还得是看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视学术为生命,被尊称为“学术苦行僧”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顾诚教授,潜心10年心血,遍寻600余部史籍所著成的《南明史》,该书在海内外史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力,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诸多殊荣,堪称明清史研究程碑式重要作品。

煌煌80万字,首先令我心生敬佩,顾诚教授一生品性秉直,“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教授潜心治史的真实写照。这部沉甸甸的史书之来,建立在扎实史料之上,钩沉史料、严密考证,引用方志多达230余部,引用书目近580种。可谓是让我们很多人都重新、全面地认识了这段了解并不多的历史。恰如原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所言,“《南明史》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学术著作,但写得深入浅出,不仅为明史研究的同行所欣赏,而且具有一定历史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读懂。 ……据说连印刷厂的校对工人也读得津津有味儿,这是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阅读完这套书,我用了20天时间,带着内心对史学家的这份崇敬,深感在成书前这段历史之琐碎芜杂,人事错综,千头万绪,毕竟隔朝隔代,很多都需要在繁若烟海的史料中逐一摘头揪序,同时这段历史有着特殊性,明代史有着其特殊所在,拜历代所积至明时,制度建设空前完备,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阶级结构有所变化,思想文化异彩纷呈,当然社会风气也丕变,这就为形成南明这段史形成特有土壤。结合顾教授特有的行文撰史特点,语言轻松,史学研究也好,业余学习爱好也罢,都是一本内容扎实,绝不枯燥“难啃”的史学书。

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我常会想起明朝著名清官海瑞所言,大明朝之所以权臣把持朝政,官员贪墨,病根上还是皇权的集中。明朝的皇帝集权颇为严重,朱元璋撤了宰相,后期宦官当道。到了嘉靖帝这一朝,即使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修仙”,也能够将权力都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皇帝控制着官员、宫廷和皇室。权力如此的集中,矛盾也集中,为此易生的是内斗,造成大量的内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将王朝送向灭亡,但当时的朝臣帝王能不知?甚至错失一次崇祯死后逆风翻盘的机会,却因内斗一次次错失良机,问题在人关键也在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