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是一本由冯远臣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精选点评:

●用几日闲暇时光读完了。从未了解过的这些民国文学大咖,却从这本书里的另一个角度:美食,去阅读他们的生平。爱吃豆腐的孙总统、暴饮暴食的苏曼殊、以及那个听过很多次、受过很多当时大咖爱慕的林徽因、陆小曼她们的饮食观。看得不能说起劲,但也有些清淡味道。好好吃饭也是一门艺术,在于右任大师的劝世良言中,也是感悟甚多: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唯常思一二!从饮食中去发现生活的真谛,这才是智者的智慧。 以及最近常常跟小淑念叨的,也是在这书中学会的一句很爱的诗词:人生百年,秋水长天。能与心爱之人,素衣温粥,灯酒诗茶,已是幸甚!而她常怨我吟诵得没有感情投入和运用于生活。可她的嘀咕却又让我更加觉得幸福了

●民国人物的日常

●把民国大师们的美食娓娓道来,细腻,精致,喜欢

●生动地描写讲述了民国时期名人的日常生活和风闻轶事,原来他们也有跟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文人

●带领我们体味人生

●就没有再适合我这种又文艺又好吃的孩子啦 笔风细腻 喜欢

●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的吃食,从吃中窥探那一段历史,从吃中觅得人的品性和对生活的态度。适合一杯茶,午后阳光,静静读。

●让我们跟随孙中山,蒋介石,胡适,鲁迅,张爱玲,陆小曼等等这些大咖的脚步,感受不一样的民国风情。

●民国名人和美食,素材集锦。梁实秋,糯米藕P19,拜三会P22……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一):小处不可随便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用惯了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茶,当然也不会害怕现实中的酸甜苦辣麻馋非罪,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面包的香味拉起嗅觉的警报,父亲拉着他的小手,一路欢快的向店里走去

喜欢民国名人的,喜欢吃的,都可以翻翻

谈吃的文人雅客众多,爱吃的更多。胡适,鲁迅,郁达夫,汪曾祺,蒋介石,孙中山,沈从文,林徽因,张爱玲,杜月笙,梅兰芳。不同的身份职业地位都有自己的喜好之味,怀念之味,饮食的重要性大概就等于大半的生活了,“小处不可随便”确实值得深思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二):会吃是一种智慧,能吃则是一种幸福

古人云:“食、色,性也。”说的是在人的本能面前(指吃这一方面),不应以人的阶级或者个人好恶来评价美食。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对“吃”的关注和研究就没有停止过。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就是世间万物赖以存活的最重要,也是最至高无上的准则。谁要是轻易触犯了“天”,就收遭到“天”的严惩,甚至是丧失生命。

如此一来,人们对“吃”也就更加关注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美食蕴藏一方人文,历史上的名人不少,写“美食”的名人则显得弥足珍贵。那些名人写下的文字,都映射着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最是那碗人间烟火》就是美食逸趣的出色之作。

别看是小小的一个“吃”字,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却极其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烹调、煎炸、茶饮、刀法等技艺都有其特有的人生哲理,渗透在生活的个个角落,因此,人们咀嚼出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咀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前不久,我被一位名叫“野食小哥”的“微博美食家”圈粉了。这位来自杭州的90后,毕业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放弃了工作,开始拍短视频,如今已是拥有400万粉丝的视频红人。

为了做猪排烧烤,小哥跑到山里亲自宰了一头猪;为了吃碗蛋炒饭,跋山涉水到阳澄湖抓了两只大闸蟹;为了泡碗面,千里迢迢到山里找泉水;为了一碗简单的白粥,全副武装泥里抓泥鳅抓虾抓螃蟹……

小哥的捕食技能超群,充分展示了什么叫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他的野外,处处是厨房。看他的视频,你获得的,远不止野外生存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美食的执着。

会吃的人一定是充满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一定是会享受生活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是再恶劣、再简陋的环境,都一定少不了香味扑鼻。

如果说,会吃是一种智慧,那么能吃则是一种幸福。一个人能够健康地生活,并且“吃得下”的本能尚在,如同此时的你我,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如果生命中遭遇了不幸,健康遭受了磨难,又或者体衰而年老,人生仿佛也失去了光泽,幸福感也随之淡化消减。

曾看过一部日本影视作品,名为《入殓师》。其中有一个细节反复出现在:佐佐木社长一空闲下来,就不住“吃”,不停地咀嚼食物,并鼓励大悟(主人公)也一起“吃”。佐佐木说过这样一句话:“生物都是靠吃其他生物而活着,植物当然不同。如果不想死就得吃。而要吃的话,就要吃好点。”社长通过吃饭这个每天都要重复进行的简单行为,促使大悟真正“大彻大悟”。

能吃下的人生,每一天都是灿烂的,能吃下的日子,都是值得珍惜的。幸福不在于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名誉,不在于你赢得了什么样的地位,也不在于你赚得了多少财富。而真正的幸福与外在的一切无关。就如班主任曾经所言:看得见阳光、吃得下饭,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读后感(三):一碗旧食光:舌尖上的民国风流人物

民以食为天,对咱中国人来说,“吃”俨然成了一种文化,深入生活各个角度。早、中、晚见面第一句话,保准是“你吃了吗”;被公司开除叫“炒鱿鱼”;嫉妒别人叫“吃醋”;男人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人缘好叫“吃得开”;拿人好处叫“吃回扣”;没遇着人叫“吃闭门羹”;受不了叫“吃不消”……带“吃”字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吃,要不然中国的英文也不会叫china?chi na(吃哪)。

欧洲人茹毛饮血的时候,孔子已经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西餐发展到今天,依旧是快餐兴盛,汉堡、沙拉、牛排,食物的种类特别有限。中国的饮食要丰富太多太多,八大菜系各显神通,吃文化我国绝对可以称雄世界。 有人说,饮食与文化分不开,或者说是文化促进了饮食。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吃相。让我们逆时光飞行,追溯到民国,窥探那些风流大腕的饮食人生。

冯远臣在《最是那碗人间烟火》中写孙中山《革命与“咸鱼翻身”》,孙中山先生提倡素食,但并没有拒绝肉食,他喜欢吃“咸鱼头煲豆腐”,反清革命经过多次失败之后,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算是应景了“咸鱼大翻身”。写民国女神林徽因《小小的茶杯,也能温暖内心的宇宙》,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林徽因是把“下午茶”这种休闲方式引到中国来的海归派之一。不过,她添置的茶具和室内的装饰多半仍是中国元素,给西方的“下午茶”注入了古朴典雅的东方文明。“下午茶”的运作,是她作为女诗人的一个不错的选项,也可以说是民国小资情调蕴藉的舒展。写犀利的鲁迅先生《舌尖上的战斗》,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反抗黑暗势力的斗士喜欢吃辣椒,毛主席曾经有过“不吃辣椒不革命”的著名论断,看来,鲁迅先生的性格还真与吃辣椒有关。书中还涉及蒋介石、张大千、张爱玲、陆小曼等民国名人的饮食哲学,在一饮一啄间,学会入世,体味人生。

作者冯远臣,四川达州人,现居成都。诗人,作家。爱吃、爱谈吃。他的美食随笔,以风趣、幽默的笔法,描写民国名流的日常生活,个人嗜好与逸闻趣事,从中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以及那个时代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冯远臣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用诗歌将食色笼络在一起,使汉语和菜肴都变得生活香色。读他的文章是一种视觉享受,如他所说“吃能治愈一切,顷刻间所有烦恼都化作无形。希望我的文字,能像美食那样,让你的心情好起来”。

读者跟着民国大师们,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在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民国的残醉余芳,体味人生百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