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摘抄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摘抄

《知识的错觉》是一本由[美] 史蒂文·斯洛曼 / [美] 菲利普 ·费恩巴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一):笔记随感

大多数人都会高估个人的理解力,产生知识的错觉,但我们其实是依赖集体的智慧思考和行动的。

大多数的知识其实是在外部的世界里,在别人的脑子里,通过调用外界的知识来形成协作,这种调用太方便,以至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活在知识的错觉里。(但其实人也掌握不了那么多的知识,所以才会有术业有专攻,我们现在需要的能力是,如何在需要它的时候,能够快速有效地调取它。)

只有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心里才会有谦卑感,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他人的想法和建议。

人类的大脑是以适应群体思考为目标而进化的这个观点,如果脱离群体,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思考的,我们需要用包容的心态,保持谦卑,才能更好地和他人协作。要做出更好决策的方法,影响个人决策,要从改变环境入手。(说的就是如果想要变得更聪明,就要和聪明人为伍。)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二):行为经济学背后的认知解释

无知、理解的错觉和知识共同体是这本书的三个主题。 民主制度是建立在选民无所不知的基础上的,自由市场经济笃信消费者能明智选择,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所知道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少。 我们生活在逻辑行为主导的世界,这个世界如常运行:太阳会照亮大地、乌云和闪电会带来雨水、扔出去的石头最后会落在地上…这个世界奖励行动,人类是因果推理大师,思维是为了更好的行动。 然而,我们的认知经常会出错,不恰当的因果推理或类比会让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 知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储存在一个人的脑袋里,更多的存在于他人和周围的环境中,只要我们能方便的获取到这些知识,我们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我们的知识依赖于知识的共同体。 这本书相当于《错误的行为》、《钓愚》等行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从人类认知的原理上解释了人为什么不理性,为什么有过度自信的“达克效应”。 个人觉得,虽然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但论证部分的依据略显缺乏,但已经难能可贵了。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三):知识的现实

做一道数学题吧:中国现在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在10万册以上,每册字数基本不会少于10万字。每个人的阅读速度有快有慢,但基本上每小时能阅读4万字,算是快的了。这样,一本书需要2.5小时读完。10万册就需要25万小时,也就是1万多天,或者说28年多。这是一个人通宵达旦,7*24的方式读完中国一年新增图书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如果读8小时的话,就是28年乘以3,基本上一辈子就过去了。

这,不是知识的错觉,这就是知识的现实。

在这个现实下,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掌握人类的所有知识的,那怕是一个行业的所有知识。由此自然而然能引出的逻辑就是,我们必须与他人合作,不仅是体力,还有脑力。

关于知识的错觉,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要以为知识是唾手可得;也不要认为,在知识共同体中,你可以依赖别人的知识过活。知识的共同体,是大家一共协作,协作的基础是,大家的知识是互补的,我会的别人不会,别人会的我不会,这才促进了协作。如果你什么也不会,你最终会被踢出局的。

这是知识的真想。

因此,读书吧。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四):Ⅵ.践行G(定量之化)

【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扁平化学习 课堂上不灌输教学 代之以问题驱动主题: 如MBA案例式研习 海量知识干货提炼 洞察元认知问题 类似情境再现 关联现实问题 分组脑暴讨论 解决方案路演 现场教练问诊 复盘收获分享 遵循ISO标准 MECE金字塔原理 不遗漏,不重叠 所有所思所说所为 都按地表之下分类 第一层是现象 第二层是归纳 第三层是演绎 第四层是关联 在《刻意练习》3F 聚焦,反馈,纠正 循环往复的基础上 再造知识IPO流程: 咨询驱动 提出假说 课程整合 行动验证 错觉无法避免 无知更是常态 何不将错就错 利用量子力学 的测不准原理 应对不确定性 将网状思维 用树状结构 线性表达出来 发挥树读教练的比较优势 开源共享正确阅读的心法 助推树友发现最佳击球点 事半功倍的关键 在于搞定自己 思考无法代替快速学习 老师与学生最大的区别 不在于知识量 而在于学习力 移花接木 乾坤挪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真善美的事物从不缺乏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5分钟商学院》总结: 你以为的顿悟 只是别人每天的基本功

《知识的错觉》读后感(五):无知的我

很抱歉几乎整本书都没有跟上作者的思路。

就是那种,『我完全知道你在讲什么,不过这不是废话吗』。。

不过也是有一定启发的,在曾经、在此刻,确实对自己、对他人,都会认识到其无知。

当我们的逻辑不能自恰时,我们往往能感受到自己的无知;不过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以为自己的逻辑能够自恰,而试图去解释自己的逻辑时,才发现其漏洞百出。这对应了作者所说的『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面临这样的错觉。

原因自然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会习惯于用旧有的的认知去试图解释新的事物,于是得出了『这不过是,和xxx一样,炒冷饭,xxx的本质还是』,这算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事物,模糊了事物的特性;另一种反面,是自下而上,觉得事物呈现出颠覆性、划时代性,殊不知它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小的改进。

做技术做科研的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开始学习一样技术时觉得惊为天人,深入了解之后觉得不过寻常,什么都是炒冷饭。在这样的循环中,会进入『你以为你知道,其实你不知道』的错觉。

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知道了什么,也要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划定知识的界限。是为构建知识体系,构建学习系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