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精选

《杜尚传(第二版)》是一本由王瑞芸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一):杜尚和他的朋友们/我又有了个新的想法

我喜欢杜尚,但他更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写他的故事,不如写他朋友们的故事有意思

像是胖墩墩,长着一张佛祖一般圆润的脸蛋,像一只大花蝴蝶一样穿梭在艺术家们中间的阿波利奈尔,毕加索为他画过画像(超级像哈哈哈哈),在死前他还大叫着说:“我还不想死,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说!!!”

像是天资聪颖,自命不凡,控制欲极强的极端分子布勒东,他尖锐孤独却又寂寞难忍,喜欢被追捧的感觉,却唯独十分尊敬杜尚,布勒东在美国的生活本就过得穷困潦倒,有一天他在餐厅里与人谈工作的事,看到杜尚经过,竟然冲出来喊住他,全然不顾工作的事。也许他早就想逃离了,但他又想逃离什么呢?一个患得患失的聪明人,年轻时是那样的呼风唤雨,桀骜不驯,大闹各种场合,但在老年时变得刻薄和脆弱,“我熬过了痛苦的一生”“我的一生根本不快乐”

像是忠实的老友阿伦斯伯格,特立独行的“提款机”布朗库西……新大陆与旧大陆紧密相联着,这里好玩的人与事交织在一起。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二):你今天“杜尚”了吗?

看完这本书,需要消化的东西太多了,从头到尾经历了一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感觉自己好像也收获了满意的一生一样。杜尚的很多观点都打破了我的传统价值观念,我之前一直以为杜尚是一个非常狂傲的人,拒绝被艺术异化,去做艺术的主人,自己定义什么是艺术,但是看完书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他竟是一个如此温和的人,甚至一生都没有与人产生过争执,看完这本书相比于得到的艺术史上的知识,感觉收获到的关于“人以哪种方式生活”的哲学知识更多。

处在当代充满了异化、996、内卷这些焦虑的时代,能读到这本书认识到这样一个人真的是太好了,就算抛开作者的粉丝滤镜,这本书仍然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总是能让我在生活的间隙中回味并且思考的,杜尚的精神世界和他天生懂的生活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代老子”的生活范本,非常值得去深思。

杜尚说自己做的不是反艺术,他是不喜欢“反”这个词的,他认为拒绝和接受是一回事,他要做的是把艺术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拉下来,让它回归生活,他要做的是去除这种分别心,艺术家也只是一份职业,一个普通的人而已,杜尚选择平躺,不争不抢,但是他却做了很多的事,他做所有的事的标准都是有趣和好玩,他坚持内心的自由,因为他对凡事都没有执着,所以他了无牵挂,心灵的自由是多么的可贵,而金钱、权利、名望包括世俗的规训都不能把他束缚,他是一个十分清醒的人,这份清醒让他一直遵循自己的内心,他对自己是绝对诚恳的,这份诚恳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吧。

能这样生活一辈子真的令人羡慕,难怪他去世之前可以说出那句:我度过了非常精彩的一生,非常幸福。希望我老了也能说出这样的话。

我想我会把这个人当作老师,放在内心,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问一句:你今天杜尚了吗?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三):仿佛在看粉头写给正主的彩虹屁小作文

“整个一部西方艺术史,给予我的是知识,而杜尚这个人,给予我的是智慧。”

“为什么杜尚至今无人及得过呢?那么肯定是因为他有一样是众多艺术家学不到的、不具备的。那是什么呢?那就是他的活法与众不同。”

“他不仅超然于艺术之上,他甚至超然于他的人生之上,这个实在太厉害了!”

“杜尚不是被聪明机巧成就的,不是被旺盛的创造力成就的,更加不是被名利心成就的,他就是被超然成就的。”

作者完全不懂艺术,看的艺术家太少,被一个杜尚蒙蔽了双眼。对杜尚的判断充满主观意淫,假定一个结论“杜尚最牛逼”,然后不验证这个结论对错,就开始绞尽脑汁找理由支撑“他确实最牛逼”。结果找到了一个不三不四的“他超然于艺术之上”,很明显暴露了作者没有受过艺术训练,对艺术史的把握也很浅。首先不提他是否牛逼在超然,就说超然这点,有多少个艺术家都超然你知道么?你前面说了比杜尚厉害的艺术家很多,他厉害在超然,我现在又告诉你了比他超然的也有很多,咋办,这牛逼吹不下去了,我都替你着急。

“如果给杜尚勾勒一个白描,他应该是:椭圆的脸形,淡淡的眉毛,灰色的眼珠,挺拔的鼻子,圆整的下巴。”

“认识他的人,无论男女,都由衷喜欢他,很多艺术团体都想拉拢他,可是他从不属于任何女人,也不属于任何团体。”

这第一章的这几句描写,也太言情小说了,你到底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侧面展示杜尚,还是把你心底对杜尚的意淫展示出来啊?配图是杜尚帅照这也太明显了吧?

你是在玩粉圈安利吗,弄来一个读者进你们粉丝团算一个?你对杜尚非常主观武断的“杜尚最牛逼”该不会和流量明星粉丝一样是看脸吧?

很遗憾,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不专业性和主观性,满篇充斥着一种杜尚是天选之子的感觉,可是纵然杜尚对艺术史贡献很大也架不住这么胡吹的,不能从专业艺术角度讲解杜尚的艺术水平,反倒从一些犄角旮旯翻杜尚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哇他好与众不同他好特别哦。你个人是谁的粉丝都可以,但你写书要有专业性,要考虑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很遗憾本书作者用粉丝的狂热来收集资料,对资料的整理提炼并不是科学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而是建立在“杜尚做什么都是对的”这个基础上。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四):这本在2018年琢磨了一年,归根结底终究是爱与不爱吧

佛系与自私?在乎与不在乎?爱与不爱?这些的边界真的太不清楚了,或者是我弄不清楚。

对杜尚,我还是觉得,他遇到的大多数都是自己不在乎,不爱的而已。不爱才会无所谓不是么

杜尚真的很聪明,真的做到很聪明,因为他绝不轻易走心,他拎的太清楚。任何事任何人都难走进他的心,让他真正的在意,直到他遇到自己的真爱,那个得不到的真爱,才像活过来一样。

好可笑,为什么真爱往往得不到?为什么非要得不到才被珍惜追随?杜尚就是这样。

这本书带在身上跟我走了大半年,无助的时候会想起他,想像他一样,钢铁不入,油盐不进,百毒不侵,不痛不痒,只是专注对自己。

·他的“不意味着任何东西”其实意味着一件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懂得平平常常、从容自适地活着。

·毕加索倒是和杜尚一样的,不满于“人们怎么老想着给事情定义”的毛病。真正的创造者不定义,更加不拘泥于定义,这才是创造的根本前提。

·杜尚的天性开始显露,这种天性是:“对系统化的方式信不过。我从不把自己保持在一种建立好的模式里很长时间,去模仿,去受影响,去回忆前一天晚上在某家画廊的橱窗里看到的作品。”

·杜尚若是有什么能叫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他能“放下”,而且是真的放下。

·野兽派释放了写实最后的羁绊;立体派,意义更形象深刻,它甚至把触角伸进了四维的空间;达达主义更加进入不拘形式的彻底解放,超现实主义则是开拓了一向隐藏在人类视线之外的梦幻和潜意识空间......这样一层层的递进、叠加,砌出了西方现代艺术美丽的宫殿。

所以,我们应该一分钟都不浪费地转向本质问题:如何通过艺术找到真正的自由?尤其是,当有那么一个人——杜尚——竟然发现,通过艺术,自由是达不到的,唯有放下艺术,真正的自由才会呈现时,我们就非常值得来考察,他的这个发现对不对。

·他甚至这么看:“从根本上说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他和其他任何人是一样的人。他的工作是要做某种事情,那么商人也是要做某种事情。”

·“我们要学会忘记过去,活在我们当下的时代里。”

·一个人对事物从躲避到不躲避是一种成熟的标志,即所谓“大隐隐于市”。当杜尚拒绝巴黎的艺术生活,躲到一边去当图书管理员时,他多少对自己还有些不放心,怕被影响,受诱惑,因此要用拒绝来阻止它的发生。当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已经完全有了把握,躲避就显得没有必要。杜尚后来说过这样的话:“拒绝和接受是一回事。”话能讲到这个份上,显然他的智慧已经圆融成熟了。那时,身处纽约的杜尚已经二十九岁,接近“而立之年”,他已经完全在自己选择的立场上站稳了。说起来,这几年中杜尚并没有做多少事,他对于艺术做下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放弃,可是它竟给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带来根本性变化:潇洒、自在。

·杜尚要的只是单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了,他就满意了。

· 正因为这样,杜尚才拿现成品来考验我们,看看我们是不是具有平等心:肯放下我们对“小便器”的定见,只是单纯把它当成一个人造的器皿去看而已。他要求我们:“现成品放在那里不是让你慢慢去发现它美,现成品是为了反对视觉诱惑的,它只是个东西,它在那里,用不着你去作美学的沉思、观察、它是非美学的。”对现成品“应该有的态度是,对它毫不介意”。

“不介意”三个字很了不得,谁要做到这一点,谁就得了杜尚真传。不是有人说过:“杜尚非常吸引人,你却不知道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吸引人。”这真是值得我们来琢磨的一件事。我们该看到,在杜尚的身上充分具备“不介意”这个特质(即“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杜尚介意过权威吗?杜尚介意过名利吗?杜尚介意过艺术吗?杜尚介意过当名艺术家吗?都没有!当罗谢形容杜尚的“光环”是“由他表露无遗的平静、随和的天性、敏锐的智慧、毫无私心、对新事物的全心接受、自发、无畏等等成为构成”时,这些成分的基础其实就是“不介意”,也就是不动心,也就是一个“定”字。当一个人能够“定”或者是“不介意”时,他的心就可以处于自由之中了,因为上述的那些因素都无法左右这颗心,于是,它是自己的主人了。

·杜尚做现成品,是有一个大境界垫底的,那就是他要让人心成为“无分别”,而模仿者却依然继续用艺术的名义,把它从生活的俗物中分别出来,那和杜尚最初的现成品根本是貌合神离。

杜尚在他一切的做法中,无论怎样别出心裁,个个不同,但都是一心往那个“无”的境界里去。

只这个“无”字,寻常有欲念贪心之人是绝对得不到的。在杜尚那些看似最容易做的现成品背后,是以最不容易做到的对世俗成见的摒弃、对权威的蔑视、绝对的平等心等等为内涵的。

但我们人类的心思却喜欢对事物起分别心,给自己的行为做区别分类,这样的结果就产生了等级。

结果我们一生都在这样的贪嗔中轮回挣扎,我们的心成为贪和嗔的奴隶,自由就此丧失。所以杜尚要把这样的等级观念从根本上放下,他选择了艺术作为表达来体现他的放下。

·尊重偶然,放弃盘算,这是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的放松,而这样放松的状态不是随便说说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作基础:对于自己的不执著。

·杜尚极善于从自我展开,可以在自我中随意进出,换句话说,他是个没有“我执”的人。

·布勒东在1922年10月的《文学》上特别写文章这样,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那光滑的表面掩盖了背后的一切,而那喜悦的眼睛里没有嘲讽或者任性的痕迹,而是那样的专注而放松,同时表露了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对外的绝对友善。还有他那种深入到骨子里的优雅,而在这优雅之上是绝对真正的自在——这就是我在杜尚离开巴黎前,所形成的对他的印象。

·他的另一个立场:艺术品不是一个成型封闭的东西,而是必须由艺术家、作品、观众三者同时参与完成的一种交流启发的过程,它是开放的、充满不同可能性的。

·杜尚在给玛丽亚最后的信中这么说道:“我已经接受现实,不再期待奇迹出现。我在想念你的时候感到幸福。”

·首先,抽象表现注意自诩自己是“精英”艺术,而且认为艺术高于生活。杜尚则提倡艺术等于生活。其次,他们认为艺术只需诉诸视觉,绘画应该去掉一切观念、思想的干扰,让绘画成为纯粹的自己——一个由颜色和形状构成的平面。杜尚则摒弃艺术的视觉性,而要让艺术服务于思想。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区别,抽象表现主义者一心要做成大艺术家,因为他们把“艺术家”看成了不起的角色。而杜尚则一向反对抬举艺术家,他觉得艺术家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杜尚的做法和想法对这批美国新起的年轻一辈画家是奇怪的、不可理喻的,他们也不打算去了解他。

·杜尚提出:“重要的是要把趣味和所谓美学回应相区别。趣味给人的是感官愉悦,而不是什么美学的情绪。趣味先天的决定了一个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这种好恶使他在感觉愉悦和不愉悦时转化成“美”、“丑”的判断。与之不同的是,美学回应的“受害者身处的情况类似一个人陷入了恋爱或接受信仰,此人自动的放弃了他的自我,被动的被一种愉悦和神秘的力量控制。因此,一个人在运用他的趣味时,采取的是主动的态度;在陷入美学的回应时,这个人就变成被动和顺从了。”

·不让自己受任何情绪的控制。这就是他要的自由。一个人的宠辱不惊不是一种来自外在的要求,而是一种洞悉,只要具备了这种洞悉,宠辱不惊就变成必然的结果。

·当时杜尚已经六十岁出头,阿伦斯伯格的助手第一次见他,就觉得杜尚这个人“非常非常感谢英俊”,“比传说中的他还要令人难忘,从他进门的第一秒起就喜欢上了他”。

·杜尚在9月赶到巴黎,在玛丽的病榻前守候了最后十天。玛丽在昏迷中过世了。死时,杜尚待在他身边。

·艺术品的所谓美学品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了,而必须由三个部分来共同完成: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三者缺一不可。一个艺术家必须被人知道他才存在。我坚信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媒介的作用。你是没法阻止这个过程的,因为这是由两点构成的产物,一头是做出这东西的人,另一头是看到它的人。我给予后者和前者同样的重要性。

·杜尚在八百字的演讲中又“把一向隐蔽着的东西带到光天化日之下”,这个真相是,艺术家不必太自以为是,不必把自己看成是决定性的。杜尚的这种眼光和立场,再次让我们看出杜尚的无我。他身为艺术安分,却决不抬高艺术家的作用,也不抬高自己作品的价值,因为他非常知道,在社会中,人是属于系统支配的。的确,个人的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过分强调个人作用肯定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杜尚传(第二版)》读后感(五):得到读书| 1.24

《杜尚传》| 徐博文解读

关于作者

王瑞芸,1985年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史硕士学位,1988年移居美国,进入俄亥俄州凯斯西方储备大学,获艺术史硕士学位,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研究经验的西方艺术史学者。王瑞芸学术研究能力精湛,功底扎实,曾翻译《杜尚访谈录》,之后又花费四年时间,追索杜尚的一生,写下了这本《杜尚传》。

关于本书

杜尚是实验艺术的先锋,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本书的作者以艺术史学者和杜尚崇拜者的身份,通过对其一生经历的介绍,带你走进杜尚的心灵世界,探索大师的心路历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二十世纪前半期的西方艺术史,可以作为现代艺术发展的切片,成为我们理解现代艺术的钥匙。

核心内容

本期音频将通过对杜尚四个重要作品《父亲》《下楼梯的裸女》《泉》和《给予》的解读,为你讲述杜尚的一生,谈谈他对艺术的看法。

一、杜尚出身于艺术之家,走上艺术之路是理所当然的选择

《父亲》

我们先说杜尚的第一个作品《父亲》。如果你站在这幅画前,你会看到一位健壮而结实的老头,他一只手支着头,翘着腿,悠闲的坐在椅子上,目光炯炯有神。本书作者认为,《父亲》是杜尚早年最好的作品之一,画中强烈的颜色,是受到了法国现代绘画流派野兽派的影响,结实的形体,则是受到了印象派画家塞尚的影响。

杜尚生于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公证人,姥爷是一位水平相当高的业余画家,母亲也终身坚持绘画。六兄妹里有四位成为艺术家,如此惊人的比例与他们父亲的宽容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家里,艺术对于杜尚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反而是一个习以为常的生活元素,对日后杜尚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注重艺术的真实表达有着积极的影响。

杜尚前往巴黎,正值著名的蒙马特时期。二十世纪初的蒙马特,是巴黎一个未被开发的艺术小镇,年轻又囊中羞涩的年轻艺术家都被吸引到这来。马蒂斯、毕加索、德劳内、马列维奇都是在这个阶段树起了自己的大旗,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至上主义等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不断涌现。也因为这样,杜尚早年学画时接触了各个流派的风格,帮助他拿到进入艺术圈的门票。

二、杜尚的反叛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地位

《下楼梯的裸女》

1912年,杜尚将《下楼梯的裸女》交给一个由立体主义者举办的画展,主办方看到这个作品后,认为作品里除了立体主义还表现出未来主义作品的特质,以保持展览的单纯性为由拒绝了杜尚的参展请求,要求他修改。杜尚一言不发,气愤地离开了,并从此放弃了画家的身份。

在《下楼梯的裸女》这幅画里,杜尚选择用反习俗的方式去表现运动中的裸女。在画家的世界里,裸女的存在通常是静态的,可杜尚刻意选择了下楼这一动态的场景。同时,他没有选择用美去表现裸女,画里的裸女如同木头做的偶人,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一个裸女,你甚至都不会直接联想到这是一个人。在杜尚看来,与美决裂,是与传统艺术决裂的重要步骤。

在被主办方拒绝后,杜尚认为立体主义这种团体是虚伪的,是打着自由的幌子树立自己的权威,不值得与他们混在一起。按他自己的话说,“既然事情像这种样子,就没有什么理由要去加入团体了——以后除了我自己不会再去依赖任何人。”

一切新旧风格的转变在杜尚眼里都不是艺术的解放,巴黎看似自由革新的气氛在他眼里不过是王朝的又一次更替,只要权威还在,精神就无从解放。

三、远赴美国,杜尚达到艺术的巅峰,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泉》

1914年,一战爆发,杜尚因为心脏杂音而免服兵役,去了纽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欧洲不受人待见的杜尚在美国却格外受人欢迎,风头甚至盖过了毕加索。虽然他还在做艺术品,参加艺术活动,但坚持不再做画家。

1917年,美国举办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艺术展,杜尚是组委会成员之一。在展览快要开幕前,杜尚买了一个瓷制的小便池,用化名将它送去展览,填写的名称是《泉》。现在,这种类型的艺术品被称为现成品,意思就是把现成的东西当作艺术品。《泉》就是第一件现成品。杜尚的现成品和之前在艺术创作中用到现成东西的目的完全不同,他追求的是“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任何美学性”,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只不过把它当成艺术品放到你面前。后来,杜尚曾在自己的杂志里对《泉》做出过解释,在他看来,作者是否亲手做出一件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它,作者把它从日常的实用功能取出来,给了它新的名称和角度,为它灌注了新的思想。也就是说,艺术品仅仅是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创造者对艺术品灌注的思想,以及观众对这个艺术品的理解。

杜尚的现成品表现了他人格之中追求自由、反对权威的方面。用他自己的话讲,印象派是对浪漫派的反权威,野兽派一样是反印象派,接着立体派来反野兽派,因此他也顺着下来,他这点小小的主意,反权威的姿态,就是现成品。

四、晚年的杜尚回归普通,不再是那个叛逆的年轻人

《给予》

晚年的杜尚变得不再那么激进,甚至开始逐渐与这个世界讲和。1968年10月2日,杜尚在巴黎自己的寓所去世。

在杜尚去世后不久,《给予》被公布,这是一个耗费杜尚二十年时间秘密制作的作品,全名是《给予:1,瀑布;2,点燃的煤气》。它是一个房间大小的装置,或者说,它就是一个房间。它不仅有一个奇怪的名字,也是件奇怪的作品。房间本身不对观众开放,观众只能通过房间老旧木门上的两个小孔向里观望。如果你透过小孔往里看,你会看到一堵墙,墙上有一个很大的豁口,豁口里有一个肌肤白皙的裸体女人,躺在干树枝上,仰面朝天,隐私部位直冲着你。女人的左手抬起,握着一盏发出绿光的灯。远处是乡村的风景,一道瀑布在不停地流淌。在裸女的右肩,你看不见的地方,杜尚把作品的名称写在上面。

当《给予》公布时,艺术界流行的是像《泉》一样的现成品,而这个流派的祖师爷,却在潮流中拿出一件完全相反的作品。被当代艺术家抛进历史的艺术手段全都被杜尚捡了回来,用自然主义的方式,精细地做出近似生活的场景。

五、杜尚心中的艺术和艺术家

在杜尚看来,艺术家其实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他认为艺术是两点构成的产物,一头是做东西的人,一头是看到它的人,两者同样重要,艺术家就是将这两点连接起来的媒介,而作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同时,杜尚区分了两个概念:个人的趣味和美学的回应。个人的趣味是人对美丑的好恶,美学的回应则是人们在美的面前放弃了自我,被动地被一种愉悦和神秘力量所控制。而无论是个人的趣味还是美学的回应都是无法人为干涉的,这是杜尚反对制定美学标准、反对权威的原因。

金句

1. 巴黎看似自由革新的气氛在杜尚眼里不过是王朝的又一次更替,只要权威还在,精神就无从解放。

2. 杜尚的现成品和之前在艺术创作中用到现成东西的目的完全不同,他追求的是“没有美,没有丑,没有任何美学性”,东西还是那个东西,只不过把它当成艺术品放到你面前。

3. 《给予》是杜尚与传统艺术的和解,还是对当代艺术的嘲弄?没有人知道。不过这很杜尚,这是他一贯自在、超脱的做法,这是他精彩人生的完美句号。

4. 在杜尚看来,艺术家其实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他认为艺术是两点构成的产物,一头是做东西的人,一头是看到它的人,两者同样重要,艺术家就是将这两点连接起来的媒介,而作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

5. 人们可以设想,曾经有千百个天才存在过,他们死了,自生自灭,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人知道自己,吹捧自己,让自己成名。在杜尚眼里,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制作的东西也不是艺术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