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放的悖论》读后感100字

《解放的悖论》读后感100字

《解放的悖论》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沃尔泽著作,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放的悖论》读后感(一):《解放的悖论:世俗革命与宗教反革命》

本书是三辉图书倾向与可能丛书书系的第一本书,篇幅很短,但引注大量文献、理论与观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一定阅读难度。这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主题的第二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些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之后,又迅速陷入宗教激进化的漩涡,原因是什么,书中列举了三个国家,以色列、印度与阿尔及利亚。“旧制服必须被完全地批判与克服,但许多人还留恋和珍惜这样的旧方式,这就是解放的悖论。”以色列政治中宗教不仅成为裁决公民身份的依据,而且全面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印度教意识的崛起,也让尼赫鲁等印度国父一代关于民族、性别、宗教平等的观念落空,政治上走向危险的分化。解放运动如何走向了它的对立面?回应这一问题,或许要回到“解放”观念本身,解放一代的思想观念来源西方,解放者与殖民者共享一套思维模型,也即是启蒙运动之后单一形式的意识形态,平等,民主与自由。对于被解放的国家来说,解放是一种精英主义视角,语言上就普通奴隶主对奴隶的恩赐,然而被解放者的力量一旦被释放,其巨大的政治危力会迅速将解放者反噬,被解放者没有西方教育背景,传统经验包括宗教更让他们接受,回到宗教,回到传统,是他们的政治诉求,而民主制服保障了这一诉求的实现。解放就是创造新人、新世界,否定传统,后果就是历史感缺失,缺乏厚重绵长的文化支持,最终文化上又将回归到本土的、传统的生长经验,包括宗教、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对于这些民族解放的未来,作者最后写到:“和其他形式的解放一样,民族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场战斗,而是延续几十年后的若干场战斗。早期的解放者相信他们的斗争有一个单一而确切的目的,但批判性的接触宗教信仰和习俗是一种新形式的解放:现在目的是开放的,极不确切,更贴切的说,现在有各种不同的接触方式,也有各种不同的,往往暂时性的结果。 各种结果的价值和吸引力,取决于致力于民族解放之士的精力与能量。 他们必须在激烈反对传统形式的一切消极和压迫的同时,与本民族的传统保持密切接触。”

《解放的悖论》读后感(二):悖论普遍性

对立存在于方方面面,既然有解放,就有解放的悖论。既然有女权行动,就会有反女权行动(女性倡导向),只是我觉得女权行动更像是个讽刺行为,更加凸显了不平等,而重点不在于平等。

这本书是在办公室楼旁的图书中心看到的,每天中午巡视一圈~~~当时看战后欧洲史看的如痴如醉~

我一直很好奇我们是如何处理好宗教与政治的问题。我甚至有一段时间认为我们没有信仰是件很可悲的事情。但是当信仰升级为大众信仰并能以此为统治根基的话,宗教的性能多多少少就发生了变化。我赞同宗教是个人行为,它可以拥有可更改,可抛弃的属性,就如同他在降临的婴儿上已然有可遗传的属性一样。也就是说,既然宗教是个人的行为,那么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去了解,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接触,其他宗教文化。其实有时我很费解,我已经不小了,但是我脑瓜子里仍然是很混沌,我不清楚到底什么值得我献身,不仅在于我知识面狭窄,还在于我无法涉及所应献身之物的本质特点。我能保证的应该我不会得沙文病。宗教不像经济一样可以全球化,我们应该包容其多样性。只是任务在于扩大接触,不仅是宗教间的接触,还有宗教与世俗生活的接触。减少残酷暴力事件的可能性。而我说了也没用,哈哈。

《解放的悖论》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解放的要求从何而来: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与压迫者平等。

解放为何表现为世俗主义的,以及世俗主义者反对宗教的原因:宗教保守势力趋向于妥协,压迫者在传统的上层阶级中扶植傀儡进行统治,所以要与宗教进行斗争。宗教与政治的界线必须由国家划清,国家是世俗的。

解放的悖论:解放者(世俗主义者)要求人们“彻底摈弃或摆脱过去的生活方式”,但“有很多人珍视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

宗教势力的反扑:“以斗争化、郑智化、意识形态化的姿态出现”;吸引力在于其声称其所主张的是正统信仰,与人们的过去联系在一起,在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给人归属感与安定感;压迫者离去后,又制造作为恐惧与仇恨对象的“他者”,这些“他者”可能是对立教派成员、“西化”的自由派、世俗化人士,总之就是“我们”中的叛徒。

马克思主义对“解放悖论”的看法:这种悖论是不存在的,因为民族主义和宗教传统派是“黑暗双胞胎”,这两种诉求都是低级的,是“虚假意识”。真正且唯一有意义的追求是共产主义,是超出身份局限的全人类解放。换言之,超越地理、政治等界限的阶级“身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高于特殊性的民族身份——马克思主义试图建立的是“不像帝国的帝国”,所有人进行普遍生存,同时保有各自的文化(我称之为多元-普世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应:只有主权才能保证民族的文化能够延续、人民百姓的生存、现存社会制度中的平等。

世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阿基米德式”世俗主义追求某种单一而普世的形式,试图以此改变负载着民族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社会,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放是一个反复发生的过程”。面临的问题(困难)在于如何进行文化重建,以及如何让人民接受突然出现的“新文化”。而传统宗教文化是人民更为熟知和亲近的。

如何应对宗教传统派:1、“与具体文化和历史的具体接触”,会产生世俗主义和现代性的具体形式(多元现代性?)。2、从“阿基米德式”转向“协商”,在具体的现实政治中争取主导权(hegemony,取自葛兰西),是妥协的支配,通过牺牲部分权力乃至一些原则而换得之。3、批判性地接触传统,从中获得可兹利用的资源。比如犹太复国主义从犹太民族的流亡“历史”中学会如何在世俗国家、与异族共同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