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制与盛世读后感摘抄

帝制与盛世读后感摘抄

《帝制与盛世》是一本由李晓鹏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制与盛世》读后感(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日读完了李晓鹏博士的《帝制与盛世》,读的李晓鹏博士第一本书是《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这肯定是重塑我历史观的书,在此也推荐下。但是《帝制与盛世》这本书我觉得有可能是李晓鹏博士缺钱了,里面大量的内容是《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但不影响引发我的思考,书里面提到大量的历史事实与我之前了解的都是反的,例如郑和下西洋是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对明帝国财政收入有非常大的帮助,不是劳民伤财去炫耀国威;汪直在明史中评价不堪,但实际是位对外能带兵打仗、抵御强敌的将领,对内能惩治贪腐、刚正不阿的西厂负责人,跟汪直搭档的是王越,而王越就是阳明先生年少的偶像。举这两个例子不是为了探究真实历史的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对此没有兴趣,而是说,历史本来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修史的人都是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知识分子在记录历史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私货,要正反两方面去读,靠自己去分辨,“尽信书不如无书”是非常对的。我想起了教员对于二十四史的评价: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如果因为历史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帝制与盛世》读后感(二):《帝制与盛世》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本读的历史类畅销书,它观点比较独特,是专门研究盛世的机制运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向我们介绍了一代一代的帝王总结前人政权倾覆的经验教训,对王朝进行变革和探索,创立独特机构,希望自己的王权代代相传。

作者从汉武帝的反击开始破题,揭示了农耕文明对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的巨大影响,正是由于依靠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汉朝撑起了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汉武帝才能有实力有条件发动一系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完成了他父辈们没有做到的事情,也成就了他英雄的名号。 从第一章汉朝的农耕化讲到隋朝科举制的创立,第二章从唐朝躲不过300年的“魔咒”,谈到宋代的“杯酒释兵权”,再谈到元代君主狂妄自大,并不接受汉人文化不接受汉族精英。第三章到第七章,主要是在讨论明朝成立到倾覆的过程,第八章引发了思考:治乱得失,帝国如何走向盛世?通过汉文帝、宋仁宗、唐太宗、武则天这些杰出君主的施政得失向我们展示了在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体系下,官僚体系处在国家资源分配和人员组织的核心位置上。不管是发动战争还是发展经济,都要通过他们去执行和落实。他们可以把好的政策变成暴政,也可以把坏的政策变成好事。

科举制在帝国制度逐步确立举足轻重,有了这个制度,门阀思想统治多年的国家可以比较独立、客观地选拔人才,这个门槛为国家选拔了很多清贫却很有才能的青年学子,明确了官僚集团的准入条件:不管你有没有煊赫的世家,有没有充足的物质支持,只要你有报国的雄心壮志,有学富五车的才能,你就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科举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政治发明,它标志着帝国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力分立,有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天下寒士提供了很好的搞事业平台。它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从此有了一条社会中下层的杰出人物进入统治阶层的常态通道,无数英雄人物开始通过这个通道来践行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当我们读《孔乙己》这一孔乙己好逸恶劳、潦倒不堪,却又死要面子的角色,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举在中国封建史上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多看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一件事情的对与错。

《帝制与盛世》读后感(三):帝制盛世的背后.......

【闲来读点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从秦到清的朝代更替中,纵观中国古代史,统一是长久的,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政权统一的基础上,涌现出诸如汉,唐,明,清这样的盛世。国内外的学者,关于盛世的研究不少,国内有钱穆先生举足轻重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外有费正清的《剑桥中国史》,但是用政治经济学的眼光和数据分析的方法来了解中国史的不多,本书可谓视角独特,别具一格,这也是本书吸引我阅读的地方。

作者李晓鹏老师,是经济学博士,擅长从经济和战略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历史。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讲盛世,作者选取了三个具有典型特点的汉唐明三个时代,以及引起历史重大改变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耳目一新的关于中国盛世发展的历史启示。就像作者所言,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与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史,不是儒家文官集团永远正确的历史,而是由伟大的皇帝,伟大的太监,伟大的武将,伟大的文官,以及伟大的农民领袖共同努力铸就的伟大的历史。让我想到梁启超先生,倡导的“新史学”,正统的史书中多倡导帝王的历史,,以帝王为中心来写历史,但是新史学,应当注重研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进化情况。

以往的史学研究建立在文献史料和档案的研究基础之上,用叙事的方式呈现历史,关注点是事件的本身的背景,内容和启示,但是用经济学思维和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历史,在于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诸如作者在第三章吏治之思中,指出官不聊生中,明初官员的工资水平分析,从明实录中整理的工资数据来看,明朝官员的工资水平相当于宋朝县令工资的一半,也也就有了,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低的朝代了。这样的数据分析,和书中更多的经济学思维,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解读盛世的历史,盛世中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的规律,从而探寻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名垂千史的盛世和人物,就像一部部戏剧在中国这广袤的地理河山上上演,而本书的体例却非常有条理,在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显得杂乱无章,从文明诞生到大唐盛世,由大唐盛世到元朝灭亡.....每一个大的章标题下,都是由四个字开头的小标题,简明而清晰,又凸显时代特征,在叙述的过程中,不乏有很多先的见解,比如作者对辛德勇先生关于《资治通鉴》的评议,也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供读者参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