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精选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精选

《盛世的崩塌》是一本由郭建龙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42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一):何来盛世?

纵观历史,所谓诸次盛世,不过是后世史家的意淫罢了。即使安史之乱前,整个国家,边疆战乱频仍,腹地饿殍遍地,此之谓盛世?

何来盛世?崩塌倒是真,一间破破烂烂大厦,终于倾覆。

留给后世的可以咀嚼的遗产,有科举而催生出来的唐诗,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一家之胡言乱语,切莫当真。切莫当真。切莫当真。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二):不如《弃长安》,可读性很差的失望之作

读了《弃长安》后,对安史之乱产生了很浓重的兴趣,看到同社又出了一本,于是买了这本书.之前看过这位作者几本书,发挥似乎不大稳定.从财政密码的惊艳到汴京之围的平庸,这本盛世崩塌继续退步,没能读完,应该是最后一次买这位作者的书.流水账式的大杂烩,作者似乎想模仿黄仁宇,但功力不到,生搬硬凑了很多不相干的东西拖篇幅.这本书的画面感远不如《弃长安》.各种元素强行堆叠,我很感兴趣的文化史和诗人故事像流水账一般生硬,作者自己的游记和不着边际的议论太多,讲安史之乱的部分更是味同嚼蜡.

姐妹们想看这个题材的话,还是推荐《弃长安》.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三):大唐帝国的前世今生和帝王将相、普通人以及唐朝诗人的人生百态

书名一语道破了本书的内容,《盛世》和《崩塌》两个部分,作者立足两唐书、《资治通鉴》原典,结合相关历史笔记、诗文等资料,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详细地还原了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逐步探寻从盛世到崩塌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这本书作者的思路环环相扣,让你看完一个章节忍不住的想要继续看下去,比如讲唐朝一系列的制度缺陷时,不是单纯的围绕唐朝制度来讲,会追溯到这个制度的起因,在哪个朝代?为什么形成?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制度的产生,以及在唐朝延续时不同角色扮演的目的,最终讲“制度害死人”。并且作者试图完整复原唐朝自初建到盛世,以及盛世迅速崩塌的全景画卷与人间百态,以及唐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得与失。

读这本书让我不禁想起《弃长安》,张明扬更擅长用细腻的文学风,以感性的视角带领读者亲身体验安史之乱剧中人的悲喜交加;而郭建龙延续一贯的理性思维,让读者跟随他的步伐抽丝剥茧,挖掘盛世的前世今生,理清这兴衰史之下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浮沉不定的命运。

《盛世的崩塌》和他的另一本畅销作品《汴京之围》构成了一组“唐宋盛世双联剧”。这两部书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绚烂的两个朝代,唐代是因为它的武功,而宋代则是因为它的文治。

总体来说,郭建龙这本书从全新视角看待大唐帝国兴衰史

《盛世的崩塌》读后感(四):“安史之乱”热潮的压卷之作

正如80年代的文学热和诗歌热,进入新千年后,历史热几乎压倒了传统的文学热,而诗歌热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历史热背后,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农耕社会是文学的诗歌的,而现代的城市社会则是历史的哲学的。

历史热是写作者与读者共同激荡的结果:在初期阶段,是近代史和戏说历史的热潮;这些年,世界史似乎正成为历史阅读的主流,出现了许多外版历史图书品牌。与此同时,中国历史的写作走向更成熟和专业的阶段。

很多人有个误解,就是常常把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即学者与作者混为一谈。

像一切现代技术一样,现代历史学的研究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它对每个部分的研究已经超过了以前的学者。但不幸的是,随着这种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用严谨的语言表述复杂的历史现象,又为历史传播平添了更多的困难。历史研究与历史传播便成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因此,有些历史书属于历史研究类,有些书则属于历史传播类;很难说前者与后者哪个更有意义,但确实都有人需要。

现代历史学作为一个致力于学术研究的专业学科,它面临的一个困境在于,一方面,历史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如何把历史的复杂层面告诉给大众,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许多专业学者敏于思而讷于言,许多学术著作晦涩难懂,只是为了与业内极少数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普通读者面对浩繁的历史研究专著,不仅难以卒读,也存在着歧途亡羊的选择困境。

因此,在历史研究者之外,还有一些面向社会大众读者的历史写作者。应当承认,研究者不一定要面向大众写作,写作者也不一定要搞专业研究。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写作者,郭建龙就是其中佼佼者。

郭建龙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闭门著书,间或还译书,以一年一部的惊人速度,陆续推出“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和《汴京之围》《丝绸之路大历史》等历史大作,此外还有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神秘的中亚》,翻译了《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 : 创建与变革》等。在这个人人都忙于饭局和社交的镀金时代,能青灯古佛孤守书房,如此勤奋的写作者,不仅显得珍惜,更是令人惊叹和敬佩。

《汴京之围》出版于4年前盛夏,当时郭建龙和天喜文化的同仁一起来西安,在中国书展上举行了盛大的首发式,本人有幸受邀作为嘉宾参加。我当时就建议郭建龙在写完汴京之围后接着写一部安史之乱的书,从历史来说,长安之围远比汴京之围更加重大,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如今来看,郭建龙确实是从那时候开始收集积累资料,2020年闭门写了整整一年,到2021年初完稿。

2020年,郑海洋的《胡骑啸长安》出版,这是一部叙述唐代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遭际的小书,虽然安史之乱只是历史背景,但作者还是进行了详细的讲述。我看完这部书后,又收集了很多关于安史之乱的书。这些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偏学术性的,比如仇鹿鸣《长安与河北之间》王炳文《从胡地到戎墟》李碧妍《危机与重构》等,一类是比较文学化和小说化的传统历史叙述。总体而言,虽然关于安史之乱的书也不少,但面向社科历史读者的严肃、好看的作品却几乎没有。遗憾之余,我甚至也想试试,但又自觉学识功力有所不逮。

2022年初,张明扬的《弃长安》出版,与他以往的书相比,这部书非常受欢迎,这也验证了我的判断,即关于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安史之乱,确实缺乏比较成熟好看的通识历史作品。不久之后,袁灿兴的《大唐之变》也出版了,同样极受读者追捧。2022年刚刚过半,一下子就出现了包括《盛世的崩塌》在内的一系列关于“安史之乱”的通俗历史作品,而且几个作者都是当下很活跃的青年历史写作者,这或许是近年来很少见的选题“撞衫”,由此也可见这个历史话题的图书空白期有多长。

以我看来,郭建龙是写作安史之乱的最合适人选,尤其是他的《汴京之围》获得极大成功之后。作为历史写作者,郭建龙非常善于梳理庞杂的史料,同时又兼具历史、文学、思想、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专业分析能力。郭建龙有极其少见的大历史观,除过优异的天赋,这与他读书多经历多有很大关系,他的叙述非常成熟到位,有条不紊,条理清晰,大视野下粗中有细,克制和冷静,而又不失温度和同情。

《盛世的崩塌》我还没有读完,感觉一如既往,让人拿起来就想一口气看完,尤其是几幅彩色手绘地图非常贴心。这部书虽然出来较晚,但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这场安史之乱热的压卷之作。

写历史与写小说一样,虽然不是自传,但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个人情怀。《盛世的崩塌》一开篇,郭建龙就将读者带到他走过无数遍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又回到他生活的云南大理,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巧妙地连接起来,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郭建龙写历史的天赋有多高。

我的故乡距离马嵬坡并不远,每次回老家,都要路过。如今我所在的延秋门,也正是当年唐玄宗夜逃出长安的地方。当时杜甫跑来长安考公务员,不幸遇到安史之乱,被困于长安。他在延秋门遇见一位皇室子弟,可怜他只落得衣衫褴褛,体无完肤,沦为乞丐。杜甫问他姓名,他死活不肯说。杜甫因此写下一首《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安史之后,长安基本上就变成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城市。在漫长的口语年代,延秋门后来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燕雀门”,很少有西安人知道延秋门。在前印刷时代,不是有音无字,就是一音多字,以讹传讹的事情非常多,延秋门就这样叫着叫着变成了燕雀门。

2018年郭建龙和董曦阳来访,我请他们在延秋门吃了一碗臊子面,可惜当时我还不知道燕雀门就是延秋门。郭建龙大概就是从延秋门回去后开始了《盛世的崩塌》的写作。《南史·陶弘景传》云:“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历史就是这样,不懂历史,就只知道燕雀门而不知道延秋门,哪怕在这里住一辈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