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或者音乐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或者音乐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或者音乐》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一):喜欢这样的书评乐评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读书、听乐笔记集,是“三十年阅听史”的“回望”。除《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写莫言的《欢乐》外,其余均写外国作家、音乐家的作品。“叙述”是余华理解文学、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余华写这些读书、听乐笔记只是想“破解叙述之谜”。余华达到了目的,书因此有了特殊的深度与广度。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二):2019.6.28

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这本书看起来还是不怎的舒服。

有些时候觉得文学是一些人想多了,因为如果让我看文学,需要在心里默念这些字,我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是需要自己额外付出努力的。但有些文字不是,是我不用费力就能忘记世界的。所以这本书,也就以没看完结尾了,或许未来还能继续看吧。因为现在看他会让我处于想太多的境地,包括第一篇,不能让我纯纯粹粹的做人,自我抨击和怀疑主义太强了。

这本书里的叙事体我还能接受,仿佛就是给我推荐出来了。尤其是茨维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成功给我安利了两个作家。想看陀式的罪与罚。想看茨维格的作品。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三):随记

就很难受,断断续续看了一下午,发觉我的很多自以为是的观点被狠狠按在地上摩擦了。在我前两年无意识地将目光焦点从外部转移到内部时,绝望也铺天盖地而来。就在契诃夫的等待里徘徊,就在川端康成的柔软里随波逐流,成为怀疑主义的帮凶?如何去缓解自我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我越追求情感的深度而摒弃空洞的思想的深刻,就越是与现实背道而驰。但至少有一点好处,单纯地拥抱真实和知识,抛弃意识形态,可以消解时间带来的苦难。

不过有一点倒是让我欣慰:我们对于阅读的体感是类似的,都如同胆怯却渴望的孩子。余华说自己像拽着前人衣角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行走,我说自己像被摸了摸脑袋的孩子得到了宽慰。再深刻点说,我待在茧房里,他们只是反复旁敲侧击地告诉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已。我像是接收到了某种勇气跟指引,开始一点点抽丝剥茧。我们一起造了扇任意门,而他们就站在门口,送别每一个即将越过这道门槛并上路的我。

最后,我永远喜欢柴可夫斯基。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四):印象批评随感

“作家谈文学往往有一个特点:很独到。他们运用的是自身的经验,是主流观点之外的思考,是跟随自身性情另辟的蹊径。另一个特点,是很形象、精准,善于用言辞捕捉模糊的特点和气质,毕竟这是作家的看家手艺,经这行家里手一讲,就像相机对好焦了一样,视野中的景象立马变得清晰。作家谈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直觉性和象征性,与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是,作家通常以直觉、感知、象征来代替系统细致地分析。

这像是李建吾的象征主义式批评,追求对文本的审美直觉感悟,注重阅读过程中 “印象”和“感受”以及主观的“提纯和精炼”,他们将文学批评当做一种在文本中的灵魂探险,强调审美的独立和个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作严谨却空泛之语。在序言中,余华将写与读比喻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批评又何尝不是创作,看着锅中的美食,不也是品尝吗?” 摘自余华《音乐与文学》评论 李健吾还是好的,在那个年代的批评家里面算独树一帜的。印象批评还是得看古典文学,比如顾随(他和叶嘉莹的区别有点印象批评和学院批评的味道)。之前看的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里面象征批评也很广泛,尤其是李白、王维、孟浩然、李贺这些。可以借用现代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再用中国古典文论里面的概念。什么时候可以以古典文论诠释超现实主义诗歌啊,之前看过一本“逸”的美学空间阐释。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五):印象批评随感

“作家谈文学往往有一个特点:很独到。他们运用的是自身的经验,是主流观点之外的思考,是跟随自身性情另辟的蹊径。另一个特点,是很形象、精准,善于用言辞捕捉模糊的特点和气质,毕竟这是作家的看家手艺,经这行家里手一讲,就像相机对好焦了一样,视野中的景象立马变得清晰。作家谈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直觉性和象征性,与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是,作家通常以直觉、感知、象征来代替系统细致地分析。

这像是李建吾的象征主义式批评,追求对文本的审美直觉感悟,注重阅读过程中 “印象”和“感受”以及主观的“提纯和精炼”,他们将文学批评当做一种在文本中的灵魂探险,强调审美的独立和个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作严谨却空泛之语。在序言中,余华将写与读比喻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批评又何尝不是创作,看着锅中的美食,不也是品尝吗?” 摘自余华《音乐与文学》评论 李健吾还是好的,在那个年代的批评家里面算独树一帜的。印象批评还是得看古典文学,比如顾随(他和叶嘉莹的区别有点印象批评和学院批评的味道)。之前看的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里面象征批评也很广泛,尤其是李白、王维、孟浩然、李贺这些。可以借用现代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再用中国古典文论里面的概念。什么时候可以以古典文论诠释超现实主义诗歌啊,之前看过一本“逸”的美学空间阐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