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摘抄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摘抄

《文学或者音乐》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一):这两本书让我看到更多的余华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华杂文集

▪️《文学或者音乐》余华的文学和音乐清单(种草)

这两本书非常好看,喜欢余华的读者必读。

杂文集是余华这些年的演讲稿之类等等,讲了非常多的写作背后的事情。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二):文字是一只蛮蛮,阅读是另一只蛮蛮

读完余华先生的《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之后,我便拿起了《文学或者音乐》这本书。

断断续续,花了三四天时间。

有时,是在上班前抽出珍贵的半个小时细细评味,有时是在临睡前,借着泛黄的灯光,随意地翻翻。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评论随笔集,前半部分余华先生评论文学和作家,后半部分他又评论古典音乐和音乐家。

在他眼中,文学与音乐,都是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对文字和音乐感知的背后,是对人生某个不经意之间的深层次的顿悟。

在书中《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这一章里,余华先生这样写到:

你看,不同的艺术,表象虽然不同,但源头都是人,都是人性。

我最喜欢他在自序——《和声与比翼鸟》中的一段话。

他告诉我,原来比翼鸟的名字叫做蛮蛮。 原文是这样写的:

最后,祝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只蛮蛮。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三):《文学或者音乐》书评

一个人的阅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发育史和思想成长史。余华的随笔集《文学或者音乐》沉静叙述作者阅读文学经典和研读传世音乐作品的漫长过程、独特感受,展现这种欣赏对于其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随笔集中,余华引用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名言:“宁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先锋派作家余华始终把阅读视为“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的惟一通道,正如他在随笔集自序中所写:“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正是这种不间断的沉潜式阅读,累积成余华厚实弥坚的文学功底,也激荡出他难以抑制的写作冲动。 书籍作为人类灵魂的镜像,是一个人审视和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在路径。“看似安静的阅读实质动荡澎湃,每个读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唤醒自己经历里的细节、情节和故事。这样的阅读会在作品的原意之上叠加出一层层的联想,共鸣也好,反驳也好,都是缤纷时刻的来临。”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用文字向大师表达敬意的普通读者而言,人生的每段历程也是累累硕果,经典作品的涵育与滋养使他们平淡的生活同样散发出明丽的光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文明的沉积与传承、赓续与流布,正是通过这最简单也是最私密的方式——阅读来实现和完成的。 作为作家的余华,不仅沉浸于阅读经典,而且更善于以小说的神态和样貌讲述阅读经典的欣喜与收获,这就使他的读书随笔像叙事作品一样有跌宕起伏的开篇、诡异多变的悬念、静水深流的描述、枝蔓繁复的结构、飞流直下的收尾。这种叙述方式无疑丰富了表达策略,但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主题内容,使那些独特的阅读发现掩映在细密琐碎的文字背后变得忽隐忽显。但千万不要把这种穿透力极强的行文方式看作小说家的炫耀甚至卖弄,恰恰相反,余华的阅读随笔是平实内敛的,他那些高密度的比喻不是修辞性的,而是为了拓展解读作品时的叙述空间和美学张力,在比喻的不确定性中试图逾越随笔的语言规范。(来自度娘) 在我看来,阅读是最不花钱,最能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纸质阅读更是如此(我依旧不喜欢听书,朗读者的语音语调代表了朗读者对此的阐释)。 这本书在我看来,余华从自己的经历阐释了文学和音乐的关系,文学和音乐是不相离的,和美术也是不相离的。文学用文字来描述世界,音乐用音符来展现世界,美术用色彩来展现世界。 读更多的书,听更多的音乐,看更多的美术作品,是未来的我要做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