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视觉新论读后感摘抄

视觉新论读后感摘抄

《视觉新论》是一本由[英] 乔治·贝克莱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视觉新论》读后感(一):触觉指的是什么

看懂这本书的关键在于要弄明白:

触觉指的是什么,英文原文为:touch,我的理解是“人和事物,或者说与外部对象的一种接触” 可触的观念:英文原文是tangible ideas,就如贝克莱自己说的,需要广义的理解,我觉得就是外部事物的可被感知性,而可被感知性包括视觉。 简单来说,这本书在说: 有物自体A,在上帝的心灵中,永恒不变 有可触物B,由上帝和人类的touch产生,这是个tangible的可触物,有n多可以被感知的特性,视觉是可被感知性中的一种 有可见物C,是视觉直接的对象,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以上三种物体之间的关系。

《视觉新论》读后感(二):看不到的世界——乔治·贝克莱《视觉新论》读后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王阳明

———————————————————————————————————————————

乔治·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是在其代表作《人类知识原理》中提出来的。据说他担心冒然发表这种完全脱离人类常识的理论会难以为当世所接受,所以先发表了这本《视觉新论》,以求逐步揭开这个秘密,也给世人一个预热的机会。

这本书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的视觉是如何产生的?人是如何感知距离的?

光线垂直进入眼帘,物所发出的光线打到视网膜上也就是一个点,无论这个物离我们有多远。那么,人是如何感知距离的?

针对这个问题,贝克莱结合前人的理论及自己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释,概括起来说:所谓距离,也就是“远”和“近”,实际上不是一个可见的观念——可见的,只是我们的视觉所能感受到的由光和色所组成的平面。距离,也就是“远”和“近”,实际上是一个可触的观念,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触觉的对象。只有使用我们的手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才能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三维空间。

他说,譬如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根据观察者所处的位置、环境的不同,这座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和形态。然而,这座山本身就是它自己,“你看与不看,它都在那里”——所谓“它都在那里”,指的是诸如“我们用手摸着它”、“我们用脚踩着它”、“我们从现在站立的位置要前进多远才能达到它”这样的一些观念,是与我们的视觉无关的。

如何解决我们看到的这座山和这座山本身之间的这种矛盾?他说,如果可见的山和可触的山是一个东西,那么同一个东西怎么可能具有不同的广延(也就是大小、体积之类)?所以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视觉的对象和触觉的对象本来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可真是震聋发聩。

然而,可见观念和可触观念之间的联系,是谁也否认不了的。贝克莱说,这两种观念在心理上所以能联系,乃是凭借于所谓“习惯”、“经验”或“暗示”。在这里,有一种无意识的归纳在进行着——那个似乎由眼睛顿然所知觉的可见的景色,实际上是根据习惯,根据无意识的、归纳的解释形成的。我们的视觉竟是一种预见——我们看到了视觉对象之后,我们就可以推断,在何种情形下,将有何种触觉跟来。

可见对象存在于心内,可触对象存在于心外。至此,贝克莱还是承认心内和心外两个世界的存在的。不过,心内世界的提出,为彻底消灭那个心外的、可触的世界埋下了伏笔——到那时,贝克莱将会彻底倒向主观唯心主义。

《视觉新论》读后感(三):【转】王雅琪:贝克莱视觉原理

【摘要】视觉中心主义包括肉眼和心观,贝克莱强调一切从感觉出发,视觉是感官之中应用最多的,他的《视觉新论》通过对视觉问题的探讨,从而为他的认识论哲学作了铺垫。他的独到之处在于他认为像距离这样的观念不是视觉对象,而是触觉对象,可见形相只是可触形相的标记,我们真正认识的是可触形相。进而将讨论延展到传统视觉理论中关于大小和位置等几个重要方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