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摘抄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摘抄

《极简工作Ⅱ》是一本由【德】约根•库尔兹 (Jürgen Kurz)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52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17-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一):打败拖延和焦虑,从整理电脑开始

你的电脑桌面是不是像我一样,布满文件?

你的邮箱是否像我一样收件箱满而杂乱?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为了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工作,加班到很晚?

如果你的答案都和我一样,我相信你也同样需要这本书。

本书第一章就像我们介绍了邮件的整理方法,如何优化邮箱设置、如何提高邮件回复速度。我尝试了其中的几种方式,真的立马觉得邮箱变得亲切可爱了许多,想找个内容不再是大海捞针。

后面还有很多整理数据、管理电子设备、指定工作计划等等的技巧方法,都非常实用。

真的是非常值得推荐!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二):如何高效的进行电子化办公

《极简工作Ⅰ》是07年出版的书籍,虽然其中已经给予了很多高效工作方面的指导,但关于如今已经是常态的电子化办公,仍然需要这本《极简工作Ⅱ》来进行补充。丛书的第二本,重点在于为个人以及团队的高效电子办公管理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内容:邮件的处理,数据信息的处理,团队协作办公的管理以及个人工作任务的掌控。

邮件是目前那些较为正规的单位办公常用的工具,与微信不同,并没有具有需要及时回复的标签,随着微信在办公届的普遍应用,邮件在工作交流里更突出了它有效时限长的特点。因而,作者提出一天只用一个固定时间段来处理邮件的理念,可以减去邮件随时能打断工作进程的烦恼。反思自己,的确是如此,干活干到一半,突然有个邮件弹窗,打开一看想到了一个待办事项,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处理,回过头来已经又过去了很多时间。不用担心错过紧急事项,选择用邮件通知的工作任务,往往不需要当天解决。在浏览邮件时,作者又提出了另一个理念,立刻将邮件进行处理,将邮件分类存放,提及的内容5分钟之内可以做完的立即去做,否则就将待办事项放入日程中进行处理。如此便可一个不落的对邮件进行处理,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而面对日常庞大的工作数据,作者建议每个文件都要用自己特定的储存规则命名,并且得到文件的时候需要立即归类,命名概念虽然人人都有,但很多人随意的命名方式会导致日后无法回忆起文件的名称,比如“最新版”和“其他”,都不应出现于文档名字中。

相对于《极简工作Ⅰ》,本书在团队应用的方面沿用了“秩序”这一核心,并做了更多的讲述。多人参加的行为,重在规则,高效的会议方式,设备分类储存'设立好负责人并做好使用登记,这一系列的小细节是在节省团队中的所有人的时间,更是暗地里提升了工作的愉悦度,想想你工作时打印机没有纸张时的烦躁感吧。

同时,作者在最后一章也给个人每天的任务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这一章节,个人推荐大家在阅读后,进一步综合事项四象限法则和GTD的内容来进行深化。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三):如何应对信息洪流

德国的约根·库尔兹的在《极简工作1》中提到了纸质办公的优化工作程序,因为纸质可能相对过时了,于是又出版了《极简工作2》,主要是针对工作中的拖延和焦虑,从整理电脑开始,优化工作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

《极简工作2》中主要分析了如何处理工作邮件问题,第一是只使用一个电子邮箱,这样避免使用过多而耽误时间。第二是及时处理收件箱,处理关键是看到并作出处理决策,例如是垃圾邮件立马删除,如果是待处理工作邮箱,及时回复。一个个地处理,这样能避免反反复复耽误工作时间,看到一封处理一封,以此类推。如果邮箱设置了订阅文件,如果这些文件不常用且对工作有影响,可以单独设置一个文件名称储存这些订阅文件,一周集中处理一次或者直接取消订阅设置。将常用的网站设置收藏夹里面,或者直接放到工具栏中,这样打开比较便捷。

对于我来说,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设置账户密码的技巧,是字母加上数字,是自己熟悉的一个常用连缀,例如自己不会忘记的有意义的字母加上自己喜欢的一串数字然后再加上网站的简称缩写。这样可以避免密码重复,而且只有自己能记得。比较实用。制定工作计划,列出每日工作清单,或者最近的待完成任务,并及时处理这些任务。电脑桌面图标按照分类来储存,不要杂乱无章,查找文件时找不到具体文件。

能用电子文件保存就尽量能电子文件,这样发送给客户也比较方便,不用每一次都去复印或者扫描。其实这些工作小技巧在日常中我们都会用到,比如快捷网站,一般我也是放在收藏夹中或者工具栏里面,常用的网站基本一点就能打开链接,使用起来不需要再通过别的网站去打开。还有电子文档的储存,如果是常用的客户需要的文件,一般原始纸质文件保存一份,然后盖章扫描一份,保存到相应的储存目录下,客户需要的时候只要发送电子文件到客户邮箱就行。电子文件能节约很多操作流程。

如何应对信息洪流,新闻太多,信息太多,最重要是自己要把控节奏,只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只保存有用的资料,关闭一些容易干扰的APP和网站,这样也就不怕信息爆炸了。不是所有的信息和文件对自己都有用,只挑有用的,这样才能节约时间成本。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四):信息时代下的高效工作法

“打败拖延和焦虑,从整理电脑开始。”

或许,各种文件、压缩包、程序图标密密麻麻地以“恐怖”的格局占据着你电脑屏幕上;

或许,明明已经存放在电脑中的文件,你却始终找不到;

或许,需要某份文件时,使用“搜索”功能后,发现出现了一大推同名的文件,而你却不知道哪个是你需要的;甚至,打开后发现在不同的存储区域,却有很多份内容相同的文件;

或许,你的邮箱大量邮件占据,内存几乎都不够用了,才注意到大部分内容都是垃圾邮件;

或许,你在接到邮件后为了表示礼貌与尊重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复,在几分钟之后收到对方的回复,然后这一天都在回复邮件的过程中;

……

数字化办公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也给使用者带来了一定的烦恼,就像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一样,这样的事情也许在每个工作者身上都会发生吧!也许,有的人工作很有规划性,信息处理地很及时、到位,以上事例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绝大多数人都肯定是其中的一员,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约根·库尔兹的《极简工作Ⅰ》主要涉及传统办公领域,主要针对的是纸质文件、办公用品和相关硬件设备等,现如今,处理庞大的信息资源已经占据了我们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成为我们有效工作的“绊脚石”,约根·库尔兹的《极简工作Ⅱ》告诉了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本书针对邮件、数字办公、团队协作、信息处理、电子设备管理管理、工作任务掌控这七个方面易现问题进行了解答,给读者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针对每一个问题,作者都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分析了按照方案执行的好处和优点,并告知了操作过程中的技巧,有了这样的贴心帮助,你还犯愁什么呢?

其实,这些解决方法很简单,也许很多人也都会想到类似的解决办法,但是是否能够坚持下去很重要,这决定着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解决,麻烦是否能够根除。也许有人会说,书上说的处理方式适合西方国家,不适合东方国家,或者说适合私企或者外企单位,而不适合国企单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问题都是共性的,我们只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持之以恒,总会将问题的根本解决掉。

《极简工作Ⅱ》读后感(五):小事情里的大学问(续)

小事情里的大学问(续)

评《极简工作Ⅱ》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的确给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让管理更上一个新的水平,只是用电脑办公的小事情里同样有一些学问所在,比如说电脑里的文件储存和管理、调用,电子邮件以及办公交流软件的应用,以及如何配合纸质文件的一些电子存档,等等。

例如用电脑时间长了,有很多日常工作的文件就会“堆积”在电脑的硬盘里,和纸质文件的可见性不同,这些电子文件最终只是用文件的大小告诉他的存在,如果硬盘足够大,很少人会去主动清理一些废、旧的文件的。疏于管理的废旧文件,再套上一层又一层的文件夹,就很难在需要的时候再次找到;即使Windows可供使用的搜索功能,如果保存的时候没有用主题和关键词为文件命名,同样很难被搜索到。“断、舍、离”同样适用于电子文件的日常管理中,Kaizen才能让我们变得更高效。

现在电子办公系统已经很完善了,它可以用来发布行政通知,同事之间可以用来交流工作信息,还有一些论坛可以供员工提意见和想法。这种系统同样会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各式各样的专题系统让人眼花缭乱,电子邮件、办公即时聊天软件(如小信封)都可以用来沟通,通用聊天软件QQ、WeChat等同样会应用到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上,那么确定固定的工作模式和沟通方式尤为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减少因为太多沟通介质导致不必要的信息流中断。

开会的时间浪费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种现象在我们周围也能看到。有人对“不良会议”的概括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定,定而不行”,最糟糕的会议就是最后什么问题也没解决,白白浪费了时间。在开会前不做任何的沟通,便草草拟定了会议议程然后上会讨论;讨论的过程中要么都不发表意见,要么发表意见最后也没有人说采纳还是不采纳;赞同和反对的观点最后都没有列入到会议的议定事项中;更有甚者,即使会议形成的决议,最后也没有人去监督执行。会议最终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形式上完成了,浪费的是参会人员的时间、精力以及我们宝贵的办公资源。

诚如《极简工作1》中所说,我们的工作状态,其实是反映我们思想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同样会体现在我们的桌面文件整理、办公电脑管理等各项工作上。《极简工作2》书中的建议是:让所有的事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自然的安排就是每个人、每件事情都有他们应该有的居所,每个人都按常理出牌,这样才能有秩序,秩序和规则才能带来更高的效率。

2017-6-2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