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精选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精选

《与父母和解》是一本由许皓宜著作,九州出版社、木晷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一):一些摘抄

①一个挨饿的心灵,也许外在可以生活的很好,内心却总在计划着从这样的生命里逃亡。

②矛盾意向

③依赖的感觉往往会让我们理想化这个人,也理想化这段关系

④一种失去后才迅速膨胀的“理想化情结”

⑤依赖不是为了告诉我们离不开谁,不能没有谁,而是为了认识自己内在真正的渴求

⑥“突然间想要知道”的欲望,可能引发内在的解放或未知的灾难,但也将开启我们生命中全新的旅程。

读完没啥感觉呀,作者讲的很多都像是举了个例子放到那了,再说一些感慨,不透彻,对问题的分析。

收获很少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二):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

名字只是噱头,其实内涵社会关系与自我剖析。作者的笔调温柔有力量,从自己以及父母身边的许多关系,进行剖析内心深处的故事。列举了12种类型的父母,可能塑造出16种人格特质,让我们明白了要治愈“父母病”,首先要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或好、或坏,如同烙印刻在我们的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感情。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与记忆中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

作者鲜明的提出“父母病”的观点,将错误推给父母,只会落入无止境的负面循环。发现和解的疗愈力量,才能感受到宽容与爱的美好。

挥别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的,才是人生。父母只是凡人,他们当年的荒谬并不是为了摧毁我们,只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爱,却无能”。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幸福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所谓成长,便是学习不再以单一的角度去解读外在的讯息。

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成年后的人生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大可用还未经历的数十年,来改变生命前些年的命运,那活在未来的自己,拥有无穷的释放过去伤痛的能力。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改变我们的内在,才能真正收获顺遂的关系。

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理解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我们永远无法控制的。拥抱自己的脆弱与无能,静下心来倾听,来自我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把自己的照片整理一下,你的表情反应了童年生活。我的每一张照片都笑的很开心,回想自己的童年都是美好的一家四口的场景,我的父母不完美,但确实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童。

感恩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三):祛除“父母病”的良方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思想、行为、习惯以及性格。影响命运的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养成的。当一个人如同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首先受到的外界影响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构筑了人生的基调,塑造了我们将来的性格。所以,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影响是性格,父母的管教成为人生发展的基础。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但很多情况下,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未必能够达到目标。当孩子秉承着父母的教诲,在社会上碰壁之后,孩子的世界观和对父母的认知就会出现极大的改变,甚至有时候是颠覆性的变化。也正因为父母面面俱到的教育,让孩子有了推脱责任的借口: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父母的,自己没有任何问题,从而在与父母的关系中留下更多口是心非的遗憾。

这就是典型的“父母病”。染上“父母病”的人,常常对父母感到失望和生气,抱怨童年的缺失与渴望,让自己体会不到真实的自己,也看不到真实的父母。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台中教育大学咨商与应用心理系助理教授、心理咨询师许皓宜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领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见解。她认为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如同烙印刻在我们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的感情。如果对原生家庭问题毫无意识或感受模糊,童年的创伤就会指引我们不自觉地把麻烦带进每一段社会关系中,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许皓宜博士在《与父母和解》一书中,用书名给出了答案。书中指出,与记忆中的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也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四):与父母和解,与父母为善

收到天鹅君邮寄的书已是午后,看到许皓宜老师的这本书,心里就一直有一种好奇和莫名的激动。

越长大越觉得与父母直接有了一层隔阂,即使父母是为了自己好,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可长大后,一股莫名的自尊心却逼着自己逃避父母的关心。

父母会问,谈对象了么?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时候涨工资?等等,我们已经把生活的隐私慢慢与父母隔开,喜欢躲到自己的角落,无论开心还是失落,宁愿独自欢笑,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好奇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叛逆或者自尊在作祟,有时候不想跟父母敞开心扉。却又觉得长大了,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什么为什么,皓宜老师却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什么我们与父母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候甚至把自己的命运都归结于父母身上,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觉得父母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环境,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候会贯穿孩子的一生,所以等我们有一天为人父母,也要学着去与孩子沟通,不要把自己对父母的抱怨无端地强加给孩子。

书中除了教会我们和父母和解的方法和与父母误解的原因,也用了很多身边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包括情侣之间的相处,这本书对皓宜老师来说,也是她真诚地自我疗愈的分享,她告诉我们将错误推给父母,只会落入无止境的负向循环,发现和解的治愈力量,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宽容与爱的美好。

我觉得这本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每节后面都有一个测试问卷,让你解放自己,用最真诚最真实的自己去回答这些问题,审视自己的心理。而且这本书不枯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勾勒描绘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心理学的奥妙。

很感谢皓宜老师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这些年来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实属不足,也常常会无端地向这些最爱我们的人发脾气,也许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慢慢去琢磨和深悟,但一本书的伟大却让我产生了共鸣,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感受心理学的强大与自己的缺陷,与父母和解,与父母为善,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神奇,感恩父母,让他们不再为我们而担心,不再为我们而忧虑。

《与父母和解》读后感(五):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

名字只是噱头,其实内涵社会关系与自我剖析。作者的笔调温柔有力量,从自己以及父母身边的许多关系,进行剖析内心深处的故事。列举了12种类型的父母,可能塑造出16种人格特质,让我们明白了要治愈“父母病”,首先要与自己的父母和解。

原生家庭带来的种种,或好、或坏,如同烙印刻在我们的心底,塑造我们的性格,左右我们感情。我们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冲突,即是我们早期与父母关系的投射。与记忆中父母和解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会接受社会和自我接受的过程。

作者鲜明的提出“父母病”的观点,将错误推给父母,只会落入无止境的负面循环。发现和解的疗愈力量,才能感受到宽容与爱的美好。

挥别幻想中的完美父母,不完美的,才是人生。父母只是凡人,他们当年的荒谬并不是为了摧毁我们,只是因为他们对我们“爱,却无能”。对父母而言,我们一辈子的幸福快乐,才是系在他们心头最重要的梦想。所谓成长,便是学习不再以单一的角度去解读外在的讯息。

释放童年的痛苦,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扛起自己的责任。当我们愿意承认和感受自己,我们的内在将更加强大、有能量。尝试找回心的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扛起父母以外的、属于自己的责任。

成年后的人生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大可用还未经历的数十年,来改变生命前些年的命运,那活在未来的自己,拥有无穷的释放过去伤痛的能力。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的借口,改变我们的内在,才能真正收获顺遂的关系。

放下对“全能感”的执着,在幻灭中调适心情,以及学习接受无法控制,理解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我们永远无法控制的。拥抱自己的脆弱与无能,静下心来倾听,来自我们心灵深处的声音。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把自己的照片整理一下,你的表情反应了童年生活。我的每一张照片都笑的很开心,回想自己的童年都是美好的一家四口的场景,我的父母不完美,但确实给了我一个温暖的童年。

感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