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全、领土与人口》读后感精选

《安全、领土与人口》读后感精选

《安全、领土与人口》是一本由[法]米歇尔·福柯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3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全、领土与人口》读后感(一):【转】钱翰:杂谈政治与伦理——《安全、领土与人口》译后余墨

【作者简介】钱翰,生于1973年。2006年取得北京大学和巴黎四大(索邦大学)联合培养的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年在法国Globe出版社发表法语专著《文学的两面性:从作品概念到文本概念》。翻译出版了《必须保卫社会》《不正常的人》《安全、领土与人口》《说真话的勇气》等福柯的四部法兰西学院演讲集。独自承担并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为《二十世纪法国先锋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本”概念研究》。

【原文载于】《中国图书评论》. 2011,(02)

《安全、领土与人口》读后感(二):解构的尽头可能是轻松

有时候人为什么要去读一些书,尤其是比较严肃的书,其实是为了了解另一套话语体系,这种体系可能能对现实生活习以为常的架构进行解构,借而让我们对现实生活,人甚至自己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让来一回人世的我们不会白来一次。 我喜欢异端,喜欢那些非正统的东西,就好像一直离群索居一样,比起大家所讨论的,我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打交道,这里并没有装着现实世界的那一套逻辑,这里我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它可能天真虚弱,但它却是存在且被允许的。 福柯事实上是一个一直为“异端”说话的人,比起现实中一套更为娴熟且被广泛接受的用语,他更看重的是这套用语下下的存在的意义,他习惯性从谱系角度出发,从广阔的历史逻辑里去寻找自己要探索的那个点的发展,所以他的思想是偏现实的,能够真实进入希望在现实里找到话语人的世界里,这是一把武器。 所以回归到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反抗现实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它是让人能够更加坦然的接受这个世界,接受形形色色的人的本质。 福柯善用谱系去给我们展示变化,以进行解构,我喜欢解构,喜欢将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以另一种角度让它烟消云散,就像我说的,我讨厌那种被什么东西压在头顶的感觉,从以前就是,很小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一切压制住,封闭的,强力的东西一样,这种解构让我推翻了它,说到底它就是权力。 很可惜福柯的解构大多是针对西方历史来说的,中国有一套它自己的逻辑,它需各种更符合中国式的解构进行新的话语创作,但可能是我自己读书太少,或者它根本还没创作出来,我一直对自己这些年来的世界没有新的路径获得。 中国向来构架大于解构。它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话语体系去凝聚所有人的意识,但这对于自由主义者是不利的。 福柯本书中提到的治理,说到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价值的挖掘,到了现代,整个环境的丰富性必然需要人的价值的尊重与挖掘,以及这种动力对环境的推动性,这个在这一两年政府文件学习中我隐约感觉到了,政府职能转变由管理-治理恰好与福柯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意味着将权力逐渐归于人,但是基于公共与安全,政府也需要一些权力,但这种权力的度与人的权力的界限并非矛盾或者永恒不变的,它是有一种动态平衡的点的。 福柯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群的一些很隐晦的色彩,即它的自然性,它不仅仅指的生物性的自然性,还包括社会上的自然性,治理要从这个点出发,抓住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趋利性活动以及流动,进行恰到好处的插入与活动与平衡。 这是福柯给予的人的权力,即人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串数字,不是强权下被左右摆弄的工具,人是会思考会有自己意愿会活动的,而治理存在的就是解决一些自然中发生的非人力可及的事,以及通过这种活动去限制人因过度追逐自我私利而变过度偏轨的情况,也即会伤害到整体利益或者其他人利益。 这些,是目前中国最缺的东西。 比起道德式的人为化的界限,这种遵循自然性的人的流动或许能让不管是治理者还是被治理者都会轻松一口气。 不像我,整日在揣揣不安中去思考对与不对

《安全、领土与人口》读后感(三):解构的尽头可能是轻松

有时候人为什么要去读一些书,尤其是比较严肃的书,其实是为了了解另一套话语体系,这种体系可能能对现实生活习以为常的架构进行解构,借而让我们对现实生活,人甚至自己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让来一回人世的我们不会白来一次。 我喜欢异端,喜欢那些非正统的东西,就好像一直离群索居一样,比起大家所讨论的,我更倾向于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打交道,这里并没有装着现实世界的那一套逻辑,这里我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它可能天真虚弱,但它却是存在且被允许的。 福柯事实上是一个一直为“异端”说话的人,比起现实中一套更为娴熟且被广泛接受的用语,他更看重的是这套用语下下的存在的意义,他习惯性从谱系角度出发,从广阔的历史逻辑里去寻找自己要探索的那个点的发展,所以他的思想是偏现实的,能够真实进入希望在现实里找到话语人的世界里,这是一把武器。 所以回归到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为了反抗现实或者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它是让人能够更加坦然的接受这个世界,接受形形色色的人的本质。 福柯善用谱系去给我们展示变化,以进行解构,我喜欢解构,喜欢将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以另一种角度让它烟消云散,就像我说的,我讨厌那种被什么东西压在头顶的感觉,从以前就是,很小来到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一切压制住,封闭的,强力的东西一样,这种解构让我推翻了它,说到底它就是权力。 很可惜福柯的解构大多是针对西方历史来说的,中国有一套它自己的逻辑,它需各种更符合中国式的解构进行新的话语创作,但可能是我自己读书太少,或者它根本还没创作出来,我一直对自己这些年来的世界没有新的路径获得。 中国向来构架大于解构。它需要一种强有力的话语体系去凝聚所有人的意识,但这对于自由主义者是不利的。 福柯本书中提到的治理,说到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价值的挖掘,到了现代,整个环境的丰富性必然需要人的价值的尊重与挖掘,以及这种动力对环境的推动性,这个在这一两年政府文件学习中我隐约感觉到了,政府职能转变由管理-治理恰好与福柯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意味着将权力逐渐归于人,但是基于公共与安全,政府也需要一些权力,但这种权力的度与人的权力的界限并非矛盾或者永恒不变的,它是有一种动态平衡的点的。 福柯看到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人群的一些很隐晦的色彩,即它的自然性,它不仅仅指的生物性的自然性,还包括社会上的自然性,治理要从这个点出发,抓住人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趋利性活动以及流动,进行恰到好处的插入与活动与平衡。 这是福柯给予的人的权力,即人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一串数字,不是强权下被左右摆弄的工具,人是会思考会有自己意愿会活动的,而治理存在的就是解决一些自然中发生的非人力可及的事,以及通过这种活动去限制人因过度追逐自我私利而变过度偏轨的情况,也即会伤害到整体利益或者其他人利益。 这些,是目前中国最缺的东西。 比起道德式的人为化的界限,这种遵循自然性的人的流动或许能让不管是治理者还是被治理者都会轻松一口气。 不像我,整日在揣揣不安中去思考对与不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