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1000字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1000字

《文学的阅读》是一本由洪子诚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一):关于阅读的阅读

阅读是件幸福而自由的事,不过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往往就开始对阅读的内容有所要求,比如:读哪个译本更好,要不要重读,需不需要找出这个作家过去的作品,亦或是该不该跳出熟悉的阅读领域去开拓新的兴趣范畴,等等。 《文学的阅读》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教学研究专家洪子诚先生关于自己阅读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绝大部分文章曾经收录在其作品《我的阅读史》中。说到底,阅读尽管是极其私人化的事,但也很需要适当地与人交流、探讨,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才能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作为一名有经验的阅读者,阅读洪子诚先生的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若非有大量而长期的阅读经验,是总结不出这样的内容的。读作品时,阅读者所处的环境,阅读动机、心情和方法讨论,以及读者和阅读对象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等等,《文学的阅读》中都有谈及。 洪先生引用纪德在《地粮》中的诗歌,来告诉我们,书本就是要“能教你对自己比对它感兴趣——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又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简言之就是:读书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走出书本,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培养出观看世界的热情和方法。而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需要长久地努力的。 至于内容本身,个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是《阅读和阅读史》,有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阅读史的总结方法,以及读北岛早期诗歌的《一首诗可以从什么地方读起》和谈论辛波斯卡的内容。至于对牛汉、商禽、张枣、许世旭等诗人和新诗的阅读记录,可能更适合诗歌爱好者参考。 比较意外的是,洪先生的文章中有不少涉及历史和政治的解读,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读起来不免感到有些“深奥”,反而是“专业跟非专业书籍,有时候不要分得那么清楚”的建议更深得人心。相较于一本正经的技法、流派、思潮分析,普通读者或许还是对“孙悟空的妥瑞症”和“杜丽娘的躁郁症”更感兴趣吧。 说到底,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坚持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世界。阅读可以让我们放慢人生的脚步,获得各种不同的生命体验,进而找到一种平静的心情。而关于阅读的阅读,正是经由他人表达的经验去温习自己的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与借鉴中,不知不觉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二):读书,“重要性在你的目光中”

第一次读洪子诚先生的书,是新鲜的阅读体验。在《文学的阅读》中,字里行间都是先生的自省,这是在著书立说的作者行列中比较少见的现象。一般而言,作者要么隐去自己,要么强硬自己,这么既把自己放进去,又把自己放低去的人,实为罕见。

非常喜欢洪先生推荐的《地粮》中的一首与书籍有关的“旋曲”,正如洪先生所推崇的纪德所说的一句话,书本就是要“能教你对自己比对它感兴趣——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又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抚掌赞叹。

“个人阅读史,也可能就是他的生命史”,这样的观点,贯穿了《文学的阅读》全书。无论读巴金、读金克木、读契科夫、读《日瓦戈医生》、读《鼠疫》,读诗还是读音乐,洪先生的虔诚之心铺洒纸上。为了作品一次次落泪的真诚,站在三尺讲台上的压力以及退休后的轻松,先生对读书治学的敬畏之心历历在目。

为一本自己的书,出版社定价38元,先生心下惶惶,直至看到一份送餐菜单,鸡蛋炒饭的定价也是38元,方才放下心来;旅行坐船无事拿出《俄罗斯思想》来读,学生看到大喊:“老师,你太夸张了吧!”先生由此自省,自己读书、兴趣的偏狭,在公众场合似乎在故作高深。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在于使大家看到,一个勤于自省的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他的读书姿态。而这样的姿态,影响和贯穿了书中一系列的作品。

读《巴金》,从第一次“遭遇式阅读”的完全投入,为鸣凤的自杀泪流满面,到第二次“引导式阅读”的追求正确,对楼适夷、曹禺、林默涵先生的登门讨教,到第三次“职业式阅读”的深刻反思,而这个段落,是让人触动深刻的部分。结合《随想录》以及杨绛先生所著的“我不是堂吉诃德”一文,洪先生提出了三个极有见地的问题,一是造成巴金先生完全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悲剧是怎样的性质,是怎么发生的?二是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的问题,三是历史观的问题。最后,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巴金的存在是不能替代的”,“他的作品会有失误,艺术上也肯定有其欠缺,但是他的生活和著作绝无欺骗”。这个结论,是掷地有声的。

在对契科夫的解读中,洪先生提出“怀疑的智慧”,当人们要占据确信的、正确的、道德的制高点的时候,“精细、复杂、怀疑”就可能被看做是一种病症,而契科夫以复杂和怀疑构建了一个“微弱的空间”,文字当中弥漫的是矛盾的牵制的含混的情感和态度,而这样适度的温和的怀疑恰恰成为了真切的探察和表达。

我在想,适度的温和的怀疑这样的语句用来形容洪先生的阅读,似乎也是妥帖的。在适度的温和的怀疑之下,有先生内在的坚持从未改变。换句话说,表面上,他也许是契科夫。骨子里,他可能是巴金。读书的重要性也恰恰在此,以谁的目光来看,就看出了谁的气味。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三):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是他的生命史

《文学的阅读》中的大部分文章选自洪子诚老师之前的那本《我的阅读史》,其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数是洪子诚老师不同时间读同一本之后所做的文章,比如“读巴金”“读《日瓦戈医生》”“读北岛的诗”“读《鼠疫》”。

这是一场很奇妙的阅读体验,读过似不敢给洪老师的阅读随笔扣上“书评”的帽子,有时候,读者读一本书写的是读后感,有些时候,写的是书评,但是有些时候,是历史。

所以,洪老师才会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是他的生命史。

当文字已然上升到历史的维度,它会让我们肃然起敬,会让我们不得不用庄重的眼神去注视这些文字,它有关于书,有关于个人的思想,同时,它还关乎时间,甚至,它打满了时代的烙印。

在洪老师的阅读史里,时代的烙印是你不可能忽视的。比如他写读巴金先生,在革命之前,他是用什么心情读的;革命的时候,阅读变成了“命题作文”;些许年过去,巴金老人都作古之后,再读巴金,从文学性和思想性,洪老师又给出了怎么样不同的评价。在不同的时间里,你读的是巴金的书,但是又不是读的巴金的书,就像风天雨天读同一本书,风天会吹翻书页,雨天会打湿纸张,不同的环境是同一本书,但是不同的收获和心情。而你是“你”,又不是“你”,就像一把斧头,经年累月、风吹雨淋,斧头斧柄都换过,你还是不是你?你又怎么可能不是你?你又怎么能还是那个你?

当这种奇妙的感觉涌来的时候,你会明白,阅读之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件小事,但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又是如此的不同。就像写作,有人只是用文字记录,有人用文字发表感慨,但是对于有些人而言,文字亦是历史。我们读一本书,一时一刻的感触与此时此刻的评论,在时间中,顿时显得渺小而浅薄。像洪老师这样经历了岁月的风雨,特别是走过一些特殊年代的人,或许这句“生命史”是带着生命的刻度说出来的吧。

我小时候读《红与黑》,觉得名著也不过如此,不但读不懂还很磨叽晦涩难懂。二十几岁,在异乡求学,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红与黑》,竟然读得一发不可收拾,那时才真正地站在我生命的某些岔路口,读懂了于连。所以,在读洪老师的这本“阅读史”时,心有戚戚焉。阅读是读者的事情,也是作者的事情,就像写作是作者的事情,其实也是读者的事情。这里面微妙的交流,和一层层叠加的生命感触,只有读和写的人知道,这大概就是阅读的奥秘。

所以,喜欢阅读的人终生喜爱阅读,阅读渐渐变成了如同吃饭睡觉一样的寻常事。只是我们这些大多数的阅读爱好者,还未能将“阅读”提升到“生命”的高度,而读此书,我突然想到,其实,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读经典,一读再读,写下来倒是能更清晰地关照自己的生命历程。

还有感触,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多么幸运。在我们这个时代,《日瓦戈医生》已经不再是大毒草,它是名著,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好而去翻名著,是有很大的几率翻到这本书的,而曾经,读一本这样的书,对于洪老师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还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呢。

阅读也是,且读且珍惜吧。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四):文学阅读唤醒冷漠的灵魂

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怡情,可以改善气质,可以提升人的内涵,好处多多,可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读者眼里,起到的成效却截然不同,归根结底在于每位阅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惯性思维使然。洪子诚教授的这本《文学的阅读》或许会让阅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获得不同的体悟与心得。

洪子诚先生的这部书共十二小章,每一章创作均是真实的感悟,对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会让阅读者将未曾想到的肓点厘清,从而对作品有新的认识。很简单的语言却组合在一起形成沁人心脾的温润力量。

在《种种可能:周梦蝶与辛波斯卡》里,人生本就有种种可能,何必为不存在的未来而焦虑?过好此时,不忘过去的教训,如此的人生态度方能不虚度,不狭隘,不局促于隅。随意而简朴的生活方式,只要时间够长,也便成为传奇的力量,正如周梦蝶,在41岁已值壮年时默坐繁华街头祈佛习禅,成为台北知名的藝文“風景”,“偏爱读诗的荒谬,胜过不读诗的荒谬”(仿“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辛波斯卡)。幸或不幸,也在于各位观者的自身解读。

我们可能会遇到两类不同的诗人:有些需要联系他们的身世,有些则更具自足性,作者称前者为“有故事”的诗人。周梦蝶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诗人,诗、人生、心性、行为、自白、灵魂互为注脚,彼此印证。“我偏爱我对人群的喜爱/胜过我对人类的爱”,敢于自言者,便有了最初的勇气。

自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两个极端融于一体。洪子诚先生为文并未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绝望过多展示给读者来审慎,可是全书十三篇著作无一不体现了民生、民之所愿,这种大而化之的理念更显露出洪子诚先生是个心系普通民众的有情怀有良知的文人作者。没有了这些肯为普通民众疾呼的知识掌握者,没有他们字里行间的呼吁,不知这世间诸多苦难是否仍要掩饰在华文美乐之下。

就如洪子诚先生在《读契诃夫:“怀疑”的智慧和文体》里所言:照亮我的灵魂......敢问世间有几人有勇气去相信灵魂深处的回响,又有谁有勇气将这灵魂深处的回响付诸实施。

冷漠已然成了社会通病,文人之笔在于将冷漠的灵魂唤醒。最后,就以辛波斯卡《在一颗颗小星星下》中一句诗为结吧,“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辩解,因为我便是我自己的障碍。”

《文学的阅读》读后感(五):来自阅读的启示

来自阅读的启示

评《文学的阅读》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很多书你很想去读,但未必就能有机会去读;有些书你可能顺手翻翻,却也能得到惊喜一般的收获;还有些书,你除了收获必要的知识,可能还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洞见和人生的启示。这本《文学的阅读》从锦西到锦州,由于种种原因读读停停,回到北京后这本小书又跟着我去石家庄,最后在廊坊和北京被我读完了,跑了不少地方,中间穿插着看了一些书,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写一写,内心感到一种高兴,不仅仅是阅读完成的成就感,更有一种从书中得到关于阅读的通透感。

我把《文学的阅读》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于自己阅读的叙述和感慨,《前言》和《阅读和阅读史》说的就是他的读书情怀,这里面的文字足够温暖很多读书人青灯苦读的那种寂寥,甚至还能让每个读书人有一种自嘲的热情出来。第二部分是作者读部分作家和著名作品的感受,有点类似现今的书评,但比书评更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透彻的剖析(包括社会环境和人性等方面的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很详实,应该是这本书的精华。第三部分是对于诗歌的品评,因为我对诗歌的阅读少,所以在很多灵动的诗句中和作者分析中,也没有得到太多的激动。第四部分是对于音乐的分析,作为门外汉的我,也借着现在网络的方便,下载了《与音乐相遇》中的部分歌曲,边听着边把书看完。

翻翻自己的阅读过程,读了不少书,见过不少大家的作品,也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智慧。也曾怪自己读书不够精深,在写作上拿捏不够精准,但因为只是把阅读当做自己业余的爱好,没有精雕细琢,因此走到今天,为自己能坚持下来感到庆幸的同时,并没有给自己太多的目标。我挺赞同作者的“读书就是克服自己”的观点,这些年来的读书,不停地克服自己的懒散,克服自己对于生活的抱怨,克服生活的其他安排:交往、饭局甚至是游戏,习惯于闲下来的时候拿起一本书,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把其他的事情都往旁边放放,只是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甚至不是很喜欢的书,等读完了再稍微总结和提炼,用文字串联一下自己零碎的想法,然后宣告一本书阅读的完成,并开始下一本书的新征程。如此这般,工作的压力得到释放,生活也少了烦恼,似乎精神世界都丰富了许多。再多几个书友的交流,以及朋友之间的指点,书和读书人多了一些交集,生活多彩了很多。

每个人都是一个大世界,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洪老师的“阅读史”自然不仅仅是这一小本《文学的阅读》,还有更多他关于文学的理解、关于生活的智慧。从这一本小小的书开始,我们便对洪老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便可以更深入和广泛地去阅读他的作品,品评他的人生……阅读,其实就是这本奇妙。而来自阅读的启示,启示不仅仅是开卷有益,更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放进书中,和作者一起享受生活的各种敲打;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作者的思想放进自己的思想中,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以前碰到好书,便会把其中的精彩章句摘抄下来,有时甚至把它们背下来,然后在一些场合中让那些思想和语言自然地流露出来,获得更多的惊喜。现在已经没有了刚开始阅读的那种激情,但也会在阅读完翻翻书中自己喜欢的章句,感觉就像在寻找作者的手,在告别的时候和他握手,然后告诉他“谢谢您”。

2018/9/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