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摘抄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摘抄

《巴格达警报》是一本由[阿尔及利亚] 雅斯米纳·卡黛哈著作,理想国 | 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一):小感

在看待别人在招受痛苦时,我们往往站在自身所处的位置予以评论。我们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在普世的观点中则以西方为模版。为什么阿拉伯世界的人们不改变,为什么采取极端的手段予以应对?我们可能更多的站在西方的观点立场上,可能我们已经忘却了自身文化的特点与坚持。阅读此文发人深思,然而结尾转折略显突兀,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往往选择从众,思想的巨大改变在短时间迅速完成,真正让人唐突……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二):关于中东,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

我的一生开始掠过我的脑海:卡拉姆村、我的同胞、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我想念的人、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人。然而在我所有的回忆中,最清晰的却是最近发生的事:那个在机场里频频看着手机的女士;那个即将成为人父、手足无措的男人,他是多么开心;还有那对正在接吻的年轻欧洲情侣,他们值得再活千年,而我无权剥夺他们的吻、扰乱他们的梦想,或是打断他们的期待。我对我自己的命运做了什么?我才二十一岁,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已经白白浪费了二十一个年头。

《 巴格达警报》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三):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是一个年轻男孩的故事。他离开伊拉克的贫穷村落,只身来到首都巴格达。大学生活刚刚开始,每个人都为未来的种种可能欣喜若狂。他还遇到了一见倾心的姑娘:“看到我,她的脸就红如罂粟花。尽管我还不敢接近她,她的笑容却足以让我感到幸福。当我正在幻想中为她构筑更多美好前景时,巴格达的上空却亮起异常的烟火,警报声划破黑夜,建筑物冒出浓烟。”

炮火摧毁了一切。他精神恍惚、不知所措,只得返回沙漠深处的故乡,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然而战争紧追不舍,前来搜查武器的美军制造了一场难以置信的灾难。

“一切都完了!这一幕就是终点,就是结束,接下来只有无尽的坠落、虚空。部族所有的神话、世上所有的传说,还有天上的星辰,全都失去了光彩。”

当尊严也散落一地的时候, 除了报仇,他再也想不出别的对策。生命已经变成一场疯狂的赌注,他再次来到废墟般的巴格达,迎向自己废墟般的人生。

这时候,巴格达早已不是他读大学时的样子,癫狂之状直如人间地狱:成群的孩子眼神诡诈、伺机行窃,街区荒芜破败,枪声和爆炸声不绝于耳。他随身带来的钱不翼而飞,只能在城市的废墟中游走,直到仗义的同乡奥马尔向他伸出援手。他逐渐在巴格达站稳脚跟,还加入一个可以帮他复仇的神秘组织。

可是慷慨相助的同乡奥马尔,却因为他一句无心之言,被这个组织送上死路。在愧疚的折磨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我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的回忆没有了我,是否能好好存在?”

他接下组织交付的终极任务,在最后关头,听到两位教授的对话:

“选择带给其他人不幸,以弥补自己的不幸,这是最可悲的事。”

“要是朝着光明走,就不会孤独。”

他是否会踏上飞往伦敦的班机?是否会做出一个不可逆转的选择?

这是《巴格达警报》讲述的故事。直到最后一页,我们也不知道书中主角的名字。他是故事里的“我”,一个在生活的废墟里独自挣扎的年轻人。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四):一时的仇恨,永恒的爱

就目前局势而言,中东是最不安稳的地区,历来战火不断,各种矛盾一触即发,尤其是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这两大历史难题直接关系到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面对这种境况,大多数平民都无能为力,只能麻木地生活在动荡中,经受战争所带来的苦痛,不由让人心生怜悯与同情。 最近读的《巴格达警报》就是与战争有关的小说,作者穆罕默德•莫莱赛奥,出生于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长期在军队任职,一直关注于世界各地的政治和军事冲突,思考着战争和苦难的意义。古有鲁迅为唤醒中国人弃医从文,作者为警示全社会也选择用笔写作。故在阿尔及利亚内战期间,为了躲避军方的审查,他以“雅斯米纳•卡黛哈”(妻子之名)当笔名,写下了“东方三部曲”,这本《巴格达警报》便是其中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他赋予妻子姓氏,妻子则给他名字,两人的互换颇有一番趣味,夫妻间的感情着实令人羡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有如此女性化的笔名,才恰好代替了阿拉伯女性发出埋藏于内心深处的声音,这也是作者对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故事围绕美军单方面宣告入侵伊拉克展开,以年轻男孩为视角,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战争的始末,原本单纯的男孩因战争深陷复仇的漩涡,化身满腔怒火的暴徒,离开家乡前往巴格达,一心想着报复敌人的罪恶。作者根据男孩心理上发生的种种变化,向读者揭示了战争是怎样改变着人性,进而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在最恶劣、最残酷的环境下,人性还会保留住最初的良善吗? 年轻男孩满怀憧憬的来到首都巴格达,准备开始崭新的大学生活,不曾想美军的炮火骤然降临,他不得不回到偏远贫穷的家乡,离开在空袭中被炸毁的繁华都市。然而战争无处不在,他先是目睹美军士兵毫无理由的枪杀全村最无害的少年,又看见美军轰炸机摧毁了一场婚礼。这些暂且可以忍受,但美军为了搜捕恐怖分子突袭村落,在惊慌害怕的家人面前狠狠羞辱了他的父亲,让整个家族的尊严散落一地。是可忍孰不可忍,男孩决心离开家乡重返巴格达,势要找到复仇的机会,用美军的鲜血来洗刷家族的耻辱。 作者以沉重而强硬的笔触,真实的呈现了笼罩在暴力阴影下的巴格达——一座体无完肤、废墟般的城市。战争实在可怕,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正常人都以非比寻常的速度崩溃,为了活命所有人都变得癫狂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却又无可奈何,侧面反映了伊拉克战争给伊拉克人民造成的苦难。庆幸的是,不管男孩如何堕落成暴徒,良知终究会被唤醒,仇恨只是一时,爱才是永恒!

《巴格达警报》读后感(五):理解,用我们的人性

最近迷恋天文学。当视野沿着望远镜伸向宇宙远方的时候,我深深地理解那句话:天文学家是一群悲观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地球是多么的渺小,人类是多么的脆弱。

放下望远镜,回到现实。我们却发现,自己所生存的地球,却始终自以为是的喧嚣着。

可以确定,人类,从来没有真正的停止折腾。地球上,无时无刻,总会有某个角落,在奏响着枪炮的轰鸣。

其中,西亚,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火药库。近一个世纪来,那里就从未停止战争的硝烟,。

自古以来,西亚一直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它可以为花园,让世界为之倾倒;它也可以为地狱,让每一个寄身其中的人痛不欲生。

当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恐怕还没有去想过,要去怎样理解这里的人。

在阿拉伯问题上,似乎有三种声音一直在回响:西方的声音、阿拉伯的声音和我们的声音。经常,我们的声音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但我们似乎也更多的向现代世界的代表者们的方向靠拢。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误区。我们喜欢去评价世界、我们喜欢去改造世界,我们甚至喜欢去帮助别人改造世界,但是,我们考虑过他们自己的感受吗?

当百姓如鸡犬一般被命运驱遣着在贝鲁特-卡拉姆-巴格达间奔波逃命时,我们除了看到命运的神奇、战争的残酷,还看到了什么?

当一个人处于旁观的位置的时候,常常看的是改变。而置身事中的人,更多地是感慨失去。

宁静美丽的卡拉姆村,平乏得让人困倦。亲人的关爱,甚至让人厌烦。可是,当战争降临,炸弹轰鸣后,一切都变了模样。那份平和失去后,我们才知道它的珍贵。

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们心中的悲凉,只有自己人能够体会。

西方的观念,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与我们无关。我只反思我们自己,如果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他们的苦,用我们共有的人性,很多事情,可能就会更好去理解、更好去解决,当然,极端行为不在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事情可能就会有更好的的解决方式。

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个理念。

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这本书的出版也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本书作者得以用近乎写实的笔法描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内心的震荡,这是本书具有丰富感染力的原因。

应该说,作者面对生活同样很有勇气。

在一个那样的世界里,用笔名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和对女性的敬意。

那也是在一个封闭空间中的一声呐喊,震颤中,我们可以看到光明。

文明是多样的。文明需要发展,文明需要沟通。反思自己,理解众生。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人,因为我们共有同一片星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