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1000字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1000字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是一本由马克思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08元,页数: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昨天初次看了一遍,有些地方没有看懂,但还是有些感慨,作者不只是思想上的导师,还是语言上的大师。“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领会伟人著作的深意。而学习伟人著作的意义,不但是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性的东西,更在于它对社会实践的极强的指导意义。它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可却是指引人生路上的有力的思想和理论武器!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1843-1844 内容概要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出发,阐明了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本质,揭示了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特征,首次阐述了无产阶级消灭一切奴役实现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

A.总之,形成这样一个领域,它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社会解体的这个结果,就是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

B.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C.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德国,只有同时从对中世纪的部分胜利解放出来,才能从中世纪得到解放。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第一次读是大二的时候,能稍读明白一点还是在研一的时候,还以此作了一篇不太成熟的课程论文,当然我想说的并不敢在课堂上说。就历史背景而言,当时德国所面临的乃是双元革命的爆发——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而这一切在德国有待争取;就定位而言,这篇文章可称得上是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檄文,不论是对当时普鲁士王国的激进批判,抑或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至今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现将其最具启发性的论断摘录于此:

1.这些政府由于现代各种关系,由于德国的形势,由于德国教育的立足点,最后,由于自己本身的良好本能,不得不把现代政治领域(它的长处我们不具备)的文明缺陷同旧制度的(这种制度我们完整地保留着)的野蛮缺陷结合在一起。

2.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对德国来说实际上应该看做摆脱自己实际障碍的一种解放,而且应该作为目标来争取。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四):“高卢雄鸡的高鸣” ---啰嗦的感言

第一次读马克思的原著不可避免的觉得晦涩难懂,其文章对词的指称定义范围、基于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大量引用与比喻,以及德文的逻辑语法转换到中文后的别扭,然后就是经过老师的鼓励多读几遍与讲解,通读多遍后也只能稍微逐渐明晰。

《导言》的目的仍是马克思探讨人的解放以及人之解放的现实可能性。

导言结构也挺清晰,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状及制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未立足于实践),也在最后论述彻底的德国革命如何可能:

仅是这篇小小导言,我觉得我这辈子仍得反复研读,reference那么多,要补的课可不少..

明确:不要简单地用唯物唯心来简单归化马克思哲学思想,其本质还是对人的解放的探讨;“脱离人的存在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对世界/自然界定义是不能被简单三分、割裂的,即是人在与人周围相联系的周围世界发生的相互关系,是人化的世界。

(极其感谢当年高中思政老师在课堂之外及时叫停我们对所谓课本的马原知识的肤浅认识与理解“哲学可不仅限于此,马克思哲学更是如此”)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读后感(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导言

9.3

马克思 / 1955 /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于1843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这篇文章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发动了激烈全面的批判,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深入到哲学层面的批判,进而通过理论的现实介入,进行到社会层面的批判。

第一层次的宗教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反宗教本身的依据: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进行了深入阐述。当时的德国社会仍笼罩在宗教的幻影下掩盖其腐朽的本质。马克思继承费尔巴哈人先于宗教的观点,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宗教使人丧失了自身的现实性,只有通过宗教批判摘去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才是实现现实革命的第一步。“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虚幻的彼岸世界被揭穿后,这一迫切的的任务才得以显现出来,因此才说,“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接下里马克思对当前的德国制度本身进行了政治层面的批判。对比英法正在发生的变革,德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遇。其自身的落后已不言自证,对其制度的批判已经失去了意义,德国制度无需再去驳倒因为已然濒临崩解,德国现实已然被现代世界所规定的,所需要的是一种激情的愤怒去彻底地消灭它。“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

随后,对于制度的批判自然更深一层地进入抽象层面,即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甚至还批判了实践派的否定还不彻底,不仅仅是简单地指出这个否定,还应该要现实中完成哲学上的否定,把古典哲学本身纳入到现实的范围,这是秉持了“思想也参与历史的生成”的观点的。他的主张比实践派更来得实践;至于理论派,其本身的认识局限就导致了其批判的不彻底,黑格尔法哲学就从未被纳入其批判的范畴中,仅在观念中的批判无法消灭哲学本身,最后批来批去还是囿于黑格尔法哲学的体系中。

“对思辨的法哲学的批判既然是德国过去政治意识形式的坚决反对者,那它就不会集中于自己本身,而会集中于只用一个办法即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那些课题上去。”于是,批判进入到最激动人心的现实层面。“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革命,已经呼之欲出了!

现实的革命力量在工业革命之后也已经诞生,被资本社会不断甩出的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已然展现了其力量。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modern bourgeois)发动的革命必将经由无产阶级落实的现实层面,对一切的社会、政治制度产生摧毁。“无产阶级”就是哲学进行革命的物质力量了。“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为人。”

这个革命的实际可能使马克思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风暴颇有信心,1844年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了彷佛已经在他的预见之中了。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