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字

《都柏林人》读后感100字

《都柏林人》是一本由詹姆斯·乔伊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2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柏林人》读后感(一):百态众生的《都柏林人》

大不列颠岛的西边是爱尔兰海,在爱尔兰海的西边与大不列颠岛对望的是爱尔兰岛,爱尔兰岛上有一个国家叫做爱尔兰(实际上还有一个北爱尔兰),爱尔兰的首都就是都柏林。伟大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就是用这本书《都柏林人》中的15个短篇向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都柏林人的生活。

这本书是乔伊斯22岁的时候开始创作的。在他的眼中,处于英国统治以及教会管理下的都柏林人没有自由,社会环境正在无情地毁灭着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本书中作者描绘的百态众生就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有厌恶学校苦闷生活而逃学出去玩的小孩,有私奔前一秒却放弃离去的少女,有因酗酒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回家打骂孩子的男人。

这几篇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阿拉比》和《一朵浮云》。《阿拉比》中的少年情窦初开,怀着对爱情的懵懂向往时“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仇敌中间安然穿过”。尤其是他在漆黑雨夜中听到屋外的雨密密麻麻落在土地上,任凭爱恋之情浸透身体的那段十分感人。而《一朵浮云》中的青年,一直怀着心中的文人理想、对诗的向往。却在文章的最后,因为没哄好孩子遭受了妻子的辱骂,默默的淌下了悔恨的泪水。

实际上,我并没有强烈感受到作者所说的爱尔兰的“体制化宗教和陈腐的道德”,只是在这座承载着许多鲜活生命的城市上空,感受到了一层厚厚的雾气,让这个城市不通透,不明亮。

“这时,我的身子好似一架竖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细指缓缓拨弄”

《都柏林人》读后感(二):别当语文阅读题做

鉴于短篇集一向是看了后头忘了前头,这次还是先挨个概括一下

姐妹们:神甫因打碎圣餐杯心悸而死

偶遇:神经质老头对两个逃课少年表达对女性的赞美与憎恶

阿拉比:我捧着圣餐杯,在一群仇敌中间穿过(原文)

伊芙琳:女孩因舍不得故乡与亲人放弃与水手男友一同远行

车赛以后:富少们的晚餐与赌博

两个浪子:一个小伙子和女生约会,另一个在街上闲逛到约定的时间与他会面

寄寓:男子在女友一家的威逼利诱下去和女友商讨结婚事宜

一朵浮云:男子与发迹老友见面后面对哭闹的幼儿和暴躁的妻子濒临崩溃

无独有偶:酗酒男子被上司责骂、输掉扳手腕、回家打儿子

土:人见人爱的善良的玛利亚摸到了象征死亡的黏土

悲痛的往事:男子与有夫之妇心意相通,但他始终将此认定为友谊,太太自此嗜酒最终被撞死

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纪念帕奈尔

母亲:母亲为被克扣工资的女儿争取权益反被人们谴责与嘲笑

圣恩:先生们去教堂接受洗礼,聆听为迎合生意人被改动的圣经

死者:男子与妻子和众多客人在姨妈家过圣诞,回去的路上对妻子的爱不断增长,却在得知妻子因一首歌忆起往日情人后降至冰点

可能是我对欧洲宗教、政治不甚了解,也可能是这么多短篇的质量本就参差不齐,对于其中一半的篇章即使有注释还不能很顺畅的看下来,最后我真正欣赏到的只有加粗的这几篇。但即使这样,我依然感到乔伊斯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理解。他笔下的人物,或贫或富,或老或少,或孤高或粗俗,一切都真实的能在每个人生活中发现这些影子。

而他的一众短篇也有相当显著的特色:超长的前戏,啊不对,铺垫,最后5%上一步台阶,然后戛然而止。我现在挺后悔最初看完一篇就到译后记里找对应的解析或者所谓中心思想,可能还是没从高中阅读理解缓过神来。于是我现在看到这些标题眼前就浮现出一行行“标准答案”,虽然大部分和我原初想的也差不多,但总归觉得亏了,因为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了。又想起以前做阅读题,不太确定自己的想法就往后翻标准答案,猜错了还好,要是和标准答案差不多但在表达的精准度上又存在差距,这就是最气人的。往往还要费尽心思想之前自己那个接地气的答案写下来以防老师怀疑,但其实就是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了,且费时费力。(我好像暴露了什么)

所以写评论时,我也在有意识地回避他人的文章,实在好奇也等自己写完再看,不是说自己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只是不再需要高高在上的标准答案了。

《都柏林人》读后感(三):小识乔伊斯

受西尔维娅•毕奇的影响,赶紧找来她的偶像乔伊斯的作品读,而《都柏林人》不是大部头的作品,是包含15篇文章的短篇小说集,较易上手。

读完后发觉,其实乔伊斯写下层人民的生活仿佛隔着什么,或者是因为他写作手法的原因导致这些小说读起来不是太流畅,他写人物时喜欢用环境烘托,喜欢流动地描述人物看到了什么以及心理活动,但是这些心理活动跟人物的性情贴合得并不太紧密,而是都带了点乔伊斯本人的影子。

那通过这些小说了解到的乔伊斯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印象深刻而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细节,是开篇《姐妹们》中,小男孩拒绝吃奶油薄脆饼干,因为那会发出声响,他不太好意思,之后小说里的人物,若隐若现地,都有这样敏感、腼腆、神经质的特质,乔伊斯用描述性的语句偏多,而不是像一般小说那样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来刻画独特的性格,所以人物在他笔下扁平了些,也大众化了些,读完之后,就想不起来那些人了。

只有最后一篇《死者》,通过对相貌、职业、心理的描述,可以认定写的主角就是乔伊斯本人,而这一篇,读起来是充沛又圆熟的,主角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细腻但不觉突兀,他就是个敏感多才、深爱妻子、关注自我的兼职作家教书先生形象,此外聚会场景的描写也有条不紊,各色人物、各种程式都明晰晓畅,整本书读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篇了。

正文之后,是编者的一篇介绍性文章,阐释《都柏林人》这本书的意义,以及乔伊斯的写作手法,其中说到,乔伊斯的文章用词和语音富有节奏感,那么在我读来,翻译成中文之后,这个特点就消失殆尽了。文中还说到,乔伊斯善于用象征、含蓄、对照的笔调,大约是他过于含蓄了,或者是我太不敏感,那些象征意味和深层的含义我竟没有感受到,尤其是关于宗教象征的,接收不到那种隐含的信息。

从小说中,我大概了解到,乔伊斯是个敏感又自我的人,当他全情写自己时,他的形象就很生动,有一种湿腻腻又柔郁的性格,不管这种性格是不是讨人喜欢,那就是他,不是别人,但是当他写别的人时,他似乎想要赋予他们别样的意义,那个人不仅仅是那个人,而是都柏林人的化身,这个时候,人物与性情就有些貌合神离了。

乔伊斯是这样的人吧,他喜欢藏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造迷宫,将他真正想要说的话直白辛辣地说出来不是他的风格,《都柏林人》这部早期作品还不算晦涩,但后来大部头的《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就谜团重重、让我这门外汉望而生畏了,至于什么时候才会去拜读,只能自己功力深厚些才能不被煌煌巨著压垮吧。

当然,只读作者的一部作品就声称了解这个人还是远不够的,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画像》,读后再重新认识一下乔伊斯吧。虽然乔伊斯是毕奇崇拜的天才,毕奇觉得其他人见到乔伊斯并没有崇敬之情她觉得有点意外,但事实就是,乔伊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个作家,读者喜好不一,自然难调众口啦。

《都柏林人》读后感(四):未完的故事耐人寻味

每个故事只交代了一半,这样更好,不是吗? 没有书评,抱歉。只有我自己杜撰的后续。 ====================================================== 【伊芙琳】 伊芙琳拖着上了枷锁般沉重的双脚踏进那栋她想逃离的房子,一进门就听见父亲破口骂道:“你都到哪儿去了?还想不想回家?不想回这个家就给我滚!” 伊芙琳没有回答,她重重的关上门,倒在床上哭了起来。 为什么她要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可她却亲手毁灭了近在咫尺的幸福。 伊芙琳脑海里闪现出弗兰克的眼神,他站在甲板上,一直望着她。船渐行渐远,她选择离开那个曾经计划和他一起去开辟新生活的人。伊芙琳曾无数次幻想弗兰克把自己搂在怀里,抱着她,他们在遥远的陌生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新生活非常甜蜜。可是现在,她依然留在这个不被尊重的地方。 每天都过着一样的场景,这天伊芙琳像往常一样去菜场,她手里捏紧破旧的黑皮夹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着。 “你听说了吗?那搜船上的人全死了。鱼贩一家也在船上。他们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攒够钱想去布宜诺斯艾利斯过幸福的生活,没想到遇上了这种事。” “真惨,早知道会这样,还不如像以前那样,过着早起抹黑忙碌的生活呢。” “就是,我还听说......” 后面的话伊芙琳已听不进去,她如同镜头停格一样定住。她又想起了弗兰克最后的眼神,和初会的情景。 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的弗兰克死了。原本,她也会死! 想到这里,伊芙琳仿佛置身在忙忙海洋之中,她感到透不过气来,她惊恐的奔跑起来,一个踉跄重重的滚下草坪,她看着泛红的夕阳,感觉自己像是重生了。 打开家门,听到的是父亲的骂声。 父亲很快就看见伊芙琳身上的伤。 “你坐下吧,今天我来。让你做这点事情都做不好!明天别去百货店上班了,反正他们没有你也是一样的。” 伊芙琳的眼泪在父亲的责备声中噗噗地流。 【一朵浮云】 翌日天还没亮,小钱德勒听见安妮的哭声,他不情愿的起身,只见安妮紧紧的抱着孩子,又是哭又是喊。 孩子的高烧迟迟不退,还没到医院就已断气。 “你昨天究竟对孩子做了什么?”安妮用审问犯人的口气问道。 “没什么,安妮,真的,没什么。” “你这个凶手!” 小钱德勒面对这个咄咄逼人的目光,他再一次看出那目光中无限的憎恨,他的心抽紧了, “我不想再和一个杀人凶手一起生活。”说完,安妮悲愤的转身离去。 小钱德勒内心深处开始闪霎出一丝光明。他回家拿了几件衣服,把桌上的《拜伦师选》小心翼翼地放进行李箱。他得在加拉赫离开前找到他,他要和加拉赫一起去大都市伦敦。 离开了那个毫无艺术性的古板生活,小钱德勒幻想着自己能像加拉赫一样飞黄腾达,他很亢奋。 小钱德勒把自己写的诗交给加拉赫,可是加拉赫告诉他,他的诗不能登在伦敦的报刊上。小钱德勒没有放弃,他要写出独创的东西,他有形形色色的情绪和印象,要以诗歌抒发。 加拉赫终于同意把他的诗登报,署名:托·马隆·钱德勒。就如同那时小钱德勒臆想的那样。 小钱德勒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发表的诗歌而有任何改变,那天小钱德勒回到和加拉赫合住的公寓,发现大门被反锁,想必又是加拉赫带女人回家了,这次又是谁?德国小姐?犹太女郎? 小钱德勒在桥洞下蜷着身子,他有点饿,便买了一盒吃的。吃饱后涌上一股困意,他缩紧身体让自己能暖和些,渐渐地睡着。 伦敦早晨的凉意让小钱德勒打了个冷战,睁开眼看见身旁的饭盒里有很多便士,小钱德勒气急败坏,“太可恶了!他们竟然把我当成乞丐!” 他起身想回住处,很快他想起今天加拉赫休息,这个时间的他应该还在睡觉。小钱德勒无处可去。 灰色大天飘起阵阵小雨,小钱德勒心灰意冷。 以前,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有一个家,那里是他的避风港。 以前,不管再晚,安妮都会在家里等他。 这时候有一个人向小钱德勒的饭盒里扔了50便士。小钱德勒羞愧得无地自容,只得避开人来人往的目光,缩到阴影了。他的眼中淌下悔恨大泪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