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摘抄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摘抄

《最后一刻的巨变》是一本由[美] 格蕾丝·佩雷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一):村上春树亲翻,优质鱿鱼干般美味的文字,来尝尝吗?

最开始了解到这本书,是村上春树《无比杂芜的心绪》中提到。由于很喜欢村上春树,也看了他的多部作品,所以会去读他的小说里提到的一些书,比如《挪威的森林》中提到的《魔山》,还有村上非常推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无比杂芜的心绪》中,村上给的标题是“格蕾丝·佩雷的成瘾式‘齿’感”。意思是说,佩雷的作品让人读来,会非常轻松,言语顺畅,仿佛文字就在嘴边生,让人几乎上瘾。这本书,也由村上春树亲自翻译成日文,并逐渐在日本流行起来。

村上在书里这样形容佩雷的文字:“既生硬又流畅,既粗鲁又亲切,具有战斗性却又充溢着人情味,功利然而唯美,庶民情怀却又超凡脱俗,莫名其妙却又完全理解,男人粪土不如却是至爱,像这种处处都二律悖反般难乎其难的文体,反而变得令人喜爱、不忍释手。这种文体便是她独树一帜的识别标志,就算想模仿(很难认为真有人想这么做),也根本无人模仿得了。”

我从那时起,就对这本书非常好奇和渴望,但没有找到,后来又看到一篇村上春树的推荐书单,再次提到这本书,直到最近,发现终于出版了,喜出望外。

细细读来,先说感受。

首先是细腻。每一个篇章中的对话都极度的自然,虽然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读来有事趣味盎然,有时感同身受,这些来自于佩雷对细节的把握。也许就像是她自己说的那样——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否则,难以想象如此自然而细腻的故事从何而来,这样“优质鱿鱼干般的美味”从何而来?

其次,在读这些小故事的时候,尤其是读到第一人称的故事时,我的脑海来总会浮现出一个画面:昏黄的灯下,一个女人静静的写字,表情复杂,时而欢笑时而忧郁,影子映在墙上……佩雷的故事里,都是女性的生活中遇到的话题,爱情、婚姻、亲情、孩子……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为女性发声,写关于女性的内容,聊女人的话题,肆意表达女性的情绪,但是很有趣,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很爱读。

最后我觉得,读佩雷的小说,非常能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在书里,佩雷说“时间全是碎片”,但是在现实中,他却把这碎片用写作的方式组合起来,成就了这让读者唇齿留香的文字,诞生了这令人上瘾的故事。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二):一杯专属于成熟女性的下午茶——《最后一刻的巨变》

作为一位被菲利普·罗斯、萨尔曼·拉什迪、苏珊·桑塔格、村上春树等众多大师推崇的作家,格蕾丝·佩雷可能并不为国内大众所知。

各位也不必意外,因为她的这部小说集——《最后一刻的巨变》还是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本书收录了三个故事集,分别是《人的小小烦恼》《最后一刻的巨变》 和《当天晚些时候》,选用【最后一刻的巨变】而不是原名【The Collected Stories】,应该是考虑便于营销吧!

我琢磨着,“人的小小烦恼”显得有点文艺,“最后一刻的巨变”要比“当天晚些时候”更有“想象张力”,当天晚些时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肯定要出现的,太平凡;“最后一刻的巨变”就大气多了。

试想,最后一刻?是生还是死?是相遇,还是离别?是爱了,还是不爱了?是地震降临还是洪水滔天?

不过,如果读者想从《最后一刻的巨变》中读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感,必然是要失望的。

这部出自心思细腻女性之手的经典短篇集,更像是各种居家寻常碎碎念,优雅一些的说法,是“一杯专属于成熟女性的下午茶”。

下午茶的出现,让人们的忙里偷闲有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可有可无。

但如果大家都认同其必要性,那么,自然是浮生一种小小的停顿与慰藉。

关于专属于成熟女性,是因为各个短篇故事里涉及的上及父母、下及子女的各种荒诞、无奈、悲喜,是要承担家庭压力的女性才能体会。

毕竟,太年轻的姑娘更愿意在虚幻的美丽新世界沉浸,很难主动感知真实人生的节奏。‍而年纪更长的女性早已对往事流年多了几许接纳,或是容忍。

我想,书中与不同年纪的同性、异性接触的琐事,其实就是各位女士们的茶欢会里,聊着聊着必然要出现的内容吧。

作为【女权主义者】,格蕾丝·佩雷可能不如其他身先士卒的旗手,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女性运动浪潮中那般耀眼,但她借由不同寻常的洞见,表达出了对周遭人事物的同情,并勇敢地鼓励女性(当然,也包括男性)积极表达。

格蕾丝·佩雷提出,当我们“说出没有被说出的事实”,是一种力量的展示,同时,当个体主动将“最为私人的琐事”对外分享时,反而能让他人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似乎就是一种“代言人”心理——

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敢说、不想说自己亲历的事儿,但这种无从分享就成为了心里一道也许无法迈过的坎儿。当我们发现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与自己的相似,陌生人的愤慨、质疑正是我们想怒斥的,我们就得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持。

撰写“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也有相似的观点,简单来说,女性作家(作者)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她们的感知更为细腻,于是,她们只需要“发泄不满”——这里尤指女性在现代遭遇的各种不公——就可以成为一种独特风格,且无需在意男性读者、男性评论家的看法。

当然,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情绪输出】和当代(中文语境)中频出的“抖机灵”,我们必须依凭一种易于理解又并非娱乐的方式来【有效阐释】。

我想,《最后一刻的巨变》中一个个“熟悉(某些甚至有些乏味)的日常事”,是格蕾丝·佩雷给我们——确切地说是给广大女性——展示【有效阐释】的好例子。

面对内心的碎片,最好也是成本最低的拼接方法,应该就是不停地写啊写吧!

《最后一刻的巨变》读后感(三):格蕾丝·佩雷,另一种女性主义者

毫无疑问,女性主义是当下最热点的议题之一。

但是“女性主义”似乎在某些场合,非常怪异地变成单身/丁克家庭的范围限定词,如果你结婚了,你有孩子了,你的女性主义立场就会被质疑。

于是,当大家在问是不是一旦结婚了、生育孩子了,就不是女性主义者的时候,真的很想跟她们说,不是的,请看看格蕾丝·佩雷。

这个周末,在和上野千鹤子对谈的视频中,上野千鹤子说:

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哪个群体的限定词,只要你诚实对待自己,内心自由地活着,就可以成为女性主义者。

格蕾丝·佩雷,好像就是上野千鹤子之外的,另外一种女性主义者。

我们经常看到,父母长辈对女儿不幸福的婚姻说,忍忍就好了,或者认为可能是你不够好。

佩雷笔下的菲丝——这个佩雷创造出来的单亲妈妈,被很多书评人视为佩雷的“另一个自我”,在与混蛋丈夫的婚姻结束前,佩雷是这样描写菲丝和妈妈的对话:

“小菲丝!”妈妈感叹,“你脾气太坏了。不,不。听我说。许多人的人生当中都会发生这种事。不出几天他就会回来的。总会回来的。孩子们……你只要说对不起就行了。这事儿甚至不值一提。没意义。几个月前他到这里来时,我觉得他已经进步了很多。别多想。把房间打扫干净,弄点牛排。让孩子们安静点,送他们去隔壁看电视。在你还没觉察的时候他就会回家。别去注意他。给头发做点特别的造型。爸爸肯定很愿意多给你一点钱。你知道我们又不是一贫如洗。你只消告诉我们你需要帮忙就行。别担心。他明天就会走进家门。等你回家的时候,他会打开音响。”

“哦,妈妈,妈妈,他对音乐一窃不通。”

“哎,菲丝,你得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好一点。”

喜欢追在女人屁股后面跑的酒鬼丈夫,在酒吧和别的女人纠缠不清,与孩子一点都不熟悉。菲丝妈妈的眼里看不到这些缺点,她反过来指责菲丝的脾气太坏了,认定菲丝才是婚姻中的过错方。菲丝需要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好一些,去挽留出走的丈夫。

这看起来很可笑,当一个男人对婚姻不忠,人们会本能地将责任归咎到妻子身上,认为都是她不够好。妻子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成为合格的妻子,这样男人才会浪子回头回归家庭。

好在,菲丝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坚定选择离婚,结束这段不幸福的婚姻。

面对不幸福的婚姻,拒绝忍气吞声,不去背负“没有做一个好妻子”的指责。佩雷借菲丝展现了一个婚姻中的女性主义者的形象:生为女性,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和生育。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女性主义者的本质,是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属于她自己的,而不是被束缚、被胁迫的。

所以佩雷的特别之处在于,她在大声向我们呐喊,一个女人在结婚生育后,她依旧可以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主义者。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不是佩雷的束缚,反而成为了佩雷女性主义的来源。她生活在女性之中,感受女性真实的需要,然后书写下来。佩雷笔下的故事,描绘了每一位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写她们的困境,写她们与世界的撕扯,写她们的挣扎。在这之中,她们始终不放弃寻求爱和自由的希望。

你在佩雷的故事中,能看到“恋爱脑女孩”为爱出走之后,却能坚守底线拒绝做小三;妻子与丈夫的“对峙”中,保留本我渴望的妻子;一个女人和她爱上坏女孩的儿子、出轨的丈夫的生活;育儿生活中,永远得不到一口喘息时间的妈妈; 拒绝嫁给那个人人都希望她嫁的男人的姨妈;对女儿绝望呐喊的母亲 ……

其实,如果每一个女性主义者都拒绝婚姻和生育的话,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些需要帮助的女性,她们真正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做才帮助她们。或许,只有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才能够看清问题所在。

“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

像是一种使命,佩雷说,她想写出人们觉得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女人与孩子的内容,所以这是她必须要去写的东西,是她自己没有在别处看到过,而她渴望读到的内容。这也是我们正渴望读到的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