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思想随笔》是一本由[德] 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一):意欲与智力,感谢译者

韦启昌是叔本华最好的译者,把一直以来意志这个错误的译法改为意欲。我还记得第一次看意志与表象那种晕眩感,《人生的智慧》讲述人生应有态度,《叔本华思想随笔》则是大大提高人的认知能力,感谢韦启昌让叔本华变得亲近。我是从希特勒那里了解到叔本华,希特勒是叔本华的头号大粉丝,爱因斯坦也经常谈起叔本华。不誇張的說,叔本華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弗洛伊德不過是偷換他的概念。是古典哲學的終結,後來的哲學偏向了言語分析。我甚至不懷疑,他塑造了德意志民族。最后,麻烦大学者们不要乱贴标签好不好,叔本华并不是悲观,说到底,他只是毒舌而已。

意欲作为万物的动因,认识力,或者说智力只不过是实现意欲的手段。记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说过'人的名字就是欲望'。人的欲望和意欲也许是同一意思,是盲目的,欲求的,不可满足的,甚至深藏连自己都不能发现或羞于承认,以前的哲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认识力,或者说现在的经济学家所说的理性,指导着人,叔本华掷地有声回应:是意欲决定智力。这就解释了复旦投毒,朱令案,教授骚扰等等吸引人眼球的新闻,不过源于人的误解,而不是当事人不可理解的行为。

《论教育》—直观先于概念。

“一个人认识力的成熟,也就是说它所达致的完美,就在于他掌握的总体抽象概念与他的直观认识能够精确地联系起来”

认识力的成熟也在于他能够把获得的直观知识纳入正确和适当的概念之下。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并不建立在抽象知识和直观知识的融会贯通上,而由两者的深度,或者说强度所决定。

《论天才》—所谓天才,不过是智力多余的人,而不是屈从于意欲的人,是可以自发地,无目的的认识这一世界。

天才的标志在于直观能力,想象力,从个别到普遍和脱离意欲的控制。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些烂书早就被叔本华一两句话说清楚。

<图片1>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二):叔本华随感

这本书读得时间较长,一方面因为自己在备考,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思想上存在懈怠,缺乏主动阅读的动力,让书本读完的时间大幅度推后。 不难看出,叔本华的观点与《人生的智慧》是一脉相承的,即承认生活的苦痛,把“意欲”这一概念作为阐释问题的出发点。“意欲”是盲目的、无规则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的,是生物的本质。在教育方面,叔本华认为概念应该来自于对事物的直接认知,直观认识先于概念知识。因此就需要让儿童直接接触自然,而不是灌输概念;在天才上,其认为天才和常人全在意欲和智力的比例关系,看得出来叔本华自视甚高,认为大众是肤浅愚蠢短视的,这一点与现代官方和中国传统哲学理念背道而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真理应当接近民众而不是远离。当然,对于亲民有不同的解释,这只是个人理解。 对爱情的看法叔本华读起来似乎不近人情、极为刻薄,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深意。确实,生物的逻辑就是繁衍,为保存种属个体的牺牲和存亡是不重要的,爱情不过是幻象,基因操控着我们,让我们误以为很美好,实际上都是繁衍后代的需要。所谓“柏拉图式”得恋爱不过是荒唐之言。当双方完成性行为后,这种幻象就会消失。婚姻的主要目标不是这一代人而是将来一代人,这种说法在当今新自由主义盛行、无数男女憧憬爱情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得到认同,我也存在疑问。将爱情完全归于生物的逻辑,是不是和完全归于资本的逻辑类似?如果不是二者,那么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呢?五伦之乐里强调夫妻有别,仅是分工不同。现代自由主义又让个人至上,家庭和孩子重要程度下降,然而这也未必带来了个人的所谓幸福,离婚率不断攀升、出轨现象频发,社会被家庭不断撕裂。这些现象似乎符合乐叔本华所言,弄错了婚姻的本质。 此外,叔本华还认为对待生活应当享受当下,因为未来和过去不过是我们念头的纷扰,把享受现时现刻当成目标是最大的人生智慧,当然也是最大的愚蠢。因为接下来的一刻不复存在犹如梦境。这也符合西方的一贯逻辑,为了所谓虚无缥缈的未来、子孙后代的幸福牺牲当下那是不可能也是无法理解的。但是,纵观我们近代史,就是一代人做出了三代人的牺牲,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难道他们的牺牲也是喜欢的吗?这恐怕很难让我认同,忘记过去就没有现在,更谈不上未来。当然,作为生活的指导准则之一,不过度忧虑未来、沉湎过去确实是避免很多烦恼的良药。 总之,叔本华的观点犀利尖锐,也不愧是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后续的《自私的基因》也为其观点提供强有力的作证,当然,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把他的理论奉为金科玉律同样也是不可取的。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三):选读 目前至《心理散论》

越读越发觉叔本华的局限性。我并不同意称他为哲学家,至多是语言上有造诣的思想家。

展示一下我读到《心理散论》中关于“动物性”人群的论述的心路历程(宿舍打台灯拍照有点糊):

刚开始觉得是自己受到中文语言伦理的影响 对“等级”“存在程度的分别”一类的字眼太敏感了

逐渐发觉叔本华不对劲...

已经嗅出浓浓的布尔乔亚味...

之前其他篇目看到叔本华厌女主义的体现时,我劝自己阅读时先一并忽略;生怕自己因此漏下此外的思想精华和精彩的论述(这些好的地方确实是有的;在我读到《心理散论》前 感觉这种情况甚至占多数)。

但是《心理散论》直接暴露了叔本华的“布尔乔亚的高姿态”,这时我再不能说服自己去强忍着读下去;其形而上体系,随着车轱辘转似的运转和阐述,也渐渐显出某种幼稚,暴露出破绽来。

希望快点把这篇过了...然后后面能反转一下...毕竟还是不希望看书半途而弃的(某种强迫症)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四):智力不是以其广度,而是以其强度见称

1.有时候,意欲并不完全把心里话透漏给智力,也就是说当我们做出了某一重要和大胆的决定时,那只是意欲对智力做出了一个承诺而已,我们的内心仍经常保留一丝不肯坦率承认出来的疑问,我们对于这样的决定是否当真,在执行这一决定时是否犹豫.退缩,抑或能够坚定不渝,贯彻始终,因此,只有在做出具体的行为以后,我们才可以确信自己做出的这一决定是否出于真心实意。

2.意欲是完全有别于智力的,前者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后者则处于从属的位置

3.意欲是构成人的真正的,基本的部分,而智力只是从属的,有条件的和派生的-这一点通过这一事实可以清楚看的出来,只要意欲安静下来,暂停活动,智力才可以完美和正确地发挥它的功能。

4.我们认为是假的东西,是我们真正害怕的;因为最坏的事情总是最接近真实——拜伦《拉莱》

5.意欲对智力所产生的干扰影响——这已经被以上的现象所证明——和相比之下智力的势单力弱——因为这一原因,每当意欲以某种方式活动起来,智力就无法正确地运作,为我们提供了多一重的证据,它证实了,意欲是构成我们真正本质的根本部分,它以原初的力量发挥着作用,而智力则作为外加的、并且是有不少前提条件的东西发挥其从属和带条件的作用。

6.美德期待在另一世界得到奖赏,精明则希望在这一生中获得酬劳,思想天才却既不在此生,也不在彼岸博取赏赐,因为天才的思想本身就是天才获得的奖赏,因此,意欲是属于永恒的,智力则是暂时的。

7.一个人所显现出来的高度善良,能够完全弥补智力素质的欠缺。

8.年轻小伙的怒火犹如燃烧的干草,老人家的恨意却是烧得通红的钢条。

9.心表示意欲与头表示智力恰成对照。

10.除此之外,人与人的相见、相交就犹如面具与面具的周旋,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像面具甚至不了解其自身。动物就是这样看视我们的,而我们也是这样看视动物。

11.我们在旅行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到大众的思维方式是多么生硬和僵化,与他们打交道又是多么的困难,这是因为谁要是有幸与书为伴更甚于与人交往,那他就会以为思维、知识的交流是轻松容易的,心灵彼此间的传达、回应是快捷的。这样,他就会很容易忘记在那可以说是唯一现实的世俗人群当中,情形却是完全另一种样子。到最后,这个人甚至会误以为获得的每一刻见解马上就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产。但我们只需坐火车一天就会发现,不管我们身处何方,人们固守的某些歪论,谬见,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衣着款式能够历经数个世纪,这一处地方与我们在此前一天到过的地方迥然有别。

13.智力不是以其广度,而是以其强度见称。

14.懦弱似乎与高贵的性格并不相称,因为懦弱暴露出了人过度关注其自身,勇气之所以是美德就在于:我们心甘情愿地直面此时此刻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恶行,并有所作为,目的就是以行动防止更大的罪恶在将来发生,而懦弱则做出了与此恰恰相反的事情,勇气具有坚忍的特性—坚忍就是意味着我们清楚意识到除了此刻威胁着我们的恶行以外,还有更大的恶行,而我们此刻的仓皇退却或者躲避就会招致将来更加可怕的恶行。

15.憎恨是维持更为长久的快意,我们匆匆相爱,但却不紧不慢的仇视。-拜伦《唐璜》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五):智慧毒舌老头的科普

一、简单啰嗦

叔本华的书很值得全部好好看一遍,这本书我看了将近一周,每天两个小时这样,收获很大。

1.教育:最核心的是启发人的觉性,亦即成长型思维。之后我们更多需要做的是匹配足够的选择。

2.天才:是刻意练习的产物,并非只是天生,当然会有一部分基因的影响(“自主”选择环境的意识)。

3.美:艺术家经过不断打磨抓取的灵光一现,欣赏同样需要功夫(知识、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4.命运:性格、认知和概率共同作用的产物,认知起作用的前提还有知行合一,不然认知会被很大程度地弱化。

5.性爱:基因的产物,平衡补偿而已。

6.哲学与智力:逻辑思辩,与智力成正相关。

7.伦理道德:一套催眠程序,主要用于约束普通人。

8.生存的痛苦和虚无:人生的常态是避免痛苦,痛苦的消除对应无聊的产生,需要精神的独立丰富,如果只考虑痛苦的肯定性,那人生一定程度上而言类似于一种虚无。

1.意欲与智力

这两个概念作为基础,用来解释很多的东西,目前思索来看还算是比较完备的体系。无论是教育、天才还是美这几个议题。意欲对应的是心,智力对应的是脑,”我“是心和脑的结合,这样的比喻或者更为贴切和好理解。心和脑表示了整个的人。但脑始终是排在次位的,是派生的部分,因为脑并不是身体的中心,而是身体的最高精华。

2.教育和天才

作者是从直观和概念的角度,正确的教育应该从直观这端开始,而我们现行和无意识中进行的更多的是灌输,这会造成我们脑中很多莫名其妙的念头和想法,需要后续很多年才能消除,乃至一辈子都无法修正。天才这是能从直观的角度更清晰准确地看到事情的本质(包括想象)。

3.美

摒除了意欲,才有美的感知。细细思索,每当我们发现美的时候,的确都属于比较纯粹和安静的状态下。

4.命运

性格和动因共同决定。深藏不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在一起,由此产生这样一种无法探究的引导力量——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最有力地促使我们做出这一假设的是考虑到这一事实:每一个人在体质、道德、智力方面的确定和独特的个性。不过作者在这个点上比较谦虚,用到了超验这个词。

5.性爱

源自于大自然的生命意欲,通过植入爱情的错觉让人们为了种属而努力奋斗。这一错觉就是本能。另外就是男女之间的一些区别,男人本性多变,女人则倾向于专一。每个人都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

6.哲学与智力

从具体的事物出发,不然就是空谈大话。看的是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包括人的本质和普遍人性。智力天赋越高,越能看到事物的普遍性,这一重要的差别渗透于人的认知功能。

探索哲学的两个首要条件:1)具备勇气不把疑问留在心里;2)把一切所谓理所当然的事情引入清晰的意识之中,以发现问题。

7.伦理道德

“勇敢”并不是美德,因为也可以助纣为虐,勇敢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特性。还有对于吝啬、挥霍、自谦等的探讨论述。招致别人嫉妒的素质越是闪亮,那具备如此素质的人就越加孤独。这就是为什么美貌的女孩子没有女性朋友。把自谦称为美德的做法就是为了让平庸之辈获益而想出来的狡猾招数。

8.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认知就其本身而言总是没有痛苦的。痛苦只涉及意欲,是由意欲受到了拂逆、抑制和阻碍所造成;但除此之外,还需达到这一条件:这种阻碍必须伴随着认知。

1.一个明智、冷静的人不会是个天才。

如果明智、冷静到极致,不也是一种天才吗?乃至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大彻大悟,类似于上帝视角。

2.女人可以有杰出的才华,但那不是天才,因为女人始终都是主观的。

我觉得这个老头对女性有着一定程度的歧视,应该让他看看当下社会中性化的那种趋势。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比较符合的,女人会更主观化。

3.性格不变论

依然觉得这个点太过绝对了,在我不多的经历中也是看到了一些人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然这是极少数的情况,通常都是一些剧变导致的。同样基于这个点,认知不可以改变性格吗?我觉得如果知行合一的前提下是可以的,不过知行合一本身就很难做到,所以性格很难很难改变。

这本书甚至可以当做人生科普来看,很多认知对于我们“野蛮生长”的我们来说可以理解为常识科普,至少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对我们的人生优化有着很大的价值。依然是那句话,叔本华的书很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和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