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000字

《人的七张面孔》是一本由[美]约翰•戈特曼 / [美]琼•德克莱尔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9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一):对照检查

作者的书读了几本,条理都比较清楚。

本书的七张面孔主要是作者界定的7个情绪指令系统(读完全书仍然有点懵逼)。

但是最后部分的学以致用还是很不错,总结了全书内容,分对象说明了如何进行实践操作:

1、审视自己提出的沟通邀请

2、观察情绪指令系统及其影响

3、关注情感历史及其影响

4、提高沟通能力

5、寻找共同意义

6、建立常规活动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二):戈特曼的老书,可能是被中文名耽误了,英文副标题更准确,值得推荐。

戈特曼的老书,可能是被中文名耽误了,英文副标题更准确,值得推荐。

1.发出清晰明确的沟通邀请与积极回应邀请是两项重要能力,回应的态度决定了关系的走向,回避、拒绝皆不可取。

2.情绪有七种指令系统,包括司令、探险者、好色之徒、能源总管、开心果、哨兵、筑巢鸟,如果觉得别扭,是因为双方正处于不同的指令系统中,接受差异会有所突破。

3.“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情感历史、家庭情绪观、持续伤害,这三项是当前行为的诱因,克里斯多夫·孟也有类似观点,大意是“当下的情绪问题是过去没得到积极回应的魅影重现”。

4.有效的三项行动:

(1)寻找共同意义,在“异”中求“同”,在冲突中洞察对方个人理想,并鼓励对方去实现;

(2)“对他人感兴趣,而不是让别人对你感兴趣”,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也有同样的观点;

(3)加强关系中的“常规活动”,良好的关系,指的并不仅是清晰的沟通,而是要营造一个个亲密无间、相互依恋的美好时刻。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三):用一辈子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幸福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与人沟通,提出沟通邀请被接纳。以满足自身的归属感、认同感。

人性是会变化的,人性来自于他的过去和他的现在。人性是复杂的,并非是一味的靠认识他的性格,改变自己去达到最好的沟通。人性是互相影响的,你认识他的同时,也是在认识你自己。

摘录如下:

------------------------------------------------

★ 人际沟通5步:

1、能力分析:对你提出沟通邀请以及回应他人沟通邀请的能力。

2、了解情绪指令系统:探究大脑的情绪指令系统如何影响你提出和回应沟通邀请的过程。

3、探寻情感历史:探寻情感历史如何影响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提高沟通邀请的方式。

4、提高沟通能力:研究如何提高你的情感沟通能力。

5、常规活动:与人分享,发现与人分享的重要性。

★ 我们昨天的情感经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情感沟通能力

家庭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

1、“忽视型”情绪家庭长大的孩子。

感情逃避,会认为做人不能太真实,最好不要让人认识真实的自己。

忽视他人消极情绪的人也会错失和他人进行情感沟通、增进感情的机会。

2、“压抑型”情绪家庭长大的孩子

在压抑型情感家庭长大的孩子,把情绪表达等同于自找麻烦,因为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等同于家人的责备羞辱。他们注意力很难集中,社交能力也差很多。

3、“放任型”情绪家庭长大的孩子

情绪管理能力差,他们的愤怒往往充满挑衅,悲伤最终演变为抑郁。

★ 了解自己的情绪指令系统:

1、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

2、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

3、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关心我们的人

★ 了解他人也接受自己:

1、能接受自己各种情绪的人也更具责任感。

情绪控制力。把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延迟满足的能力。

逃避情感最终会导致孤寂和抑郁。自我剖析和审视过去往往会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

2、了解并与信任的人谈论自己所遭受的情感伤害,是建立稳定持续关系的最重要的一步。你是否愿意倾听朋友谈论过去不幸的经历,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些不幸的经历其实是他们情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尊重他们。这些心与心的对话是建立稳定感情沟通的基础。

★ 发出沟通邀请:

1、我们对于情感沟通的相关因素越熟悉,就越能提出恰当的沟通邀请,也越能对他人的沟通邀请做出积极的回应。你将能够培养自己的沟通技能,以开启崭新稳固的人际关系。

明确自己的感觉,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要稀里糊涂的生闷气。

2、对他人感兴趣,而不是让他人对你感兴趣。你一个真正关心别人的人在两个月内交到的朋友,总比一个总希望得到别人关心的人在两年内交到的朋友都多。

★ 人们发出沟通邀请无非是满足三种情感需求:

1、归属感

2、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感

3、认同感

★ 沟通中的6只黑手:

1、心不在焉。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美好瞬间的收集者,可以让你在巩固持久的人际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

2、口剑腹蜜。心平气和的开始对话是解决之道。

3、口无遮拦。面对他人的评判,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我防卫。

4、宣泄不当。人一般需要20分钟从激烈的情绪中平复。

5、执拗暴躁。发现身边人的优点。

★ 寻找共同意义:

1、所有理解都来源于对彼此梦想的了解,在冲突中寻找个人梦想。鼓励对方去实现理想抱负,更有可能形成积极正向的情感联系。

2、异种求同。 在所有的婚姻中,69%的矛盾会一直存在。在矛盾冲突中洞察到对方的个人理想,或者是沟通各自的理想抱负,养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习惯。

---------------------------------

本书把人局限的定义于9型人格,并且把人际沟通手段提炼为5个步骤。

很通俗很直接,但又略失偏僻,缺少客观。

总之,人的一辈子都在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不断学会和自己相处,和他人相处。

并且尽量被世界优雅的改变。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四):人的七张面孔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七个情绪指令系统来发现人际关系的秘密,并且通过了解不同人的沟通模式,来建立完美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当中,沟通非常重要。如果沟通这个技能没有掌握好,很容易双方不能很好的了解双方的意图,也不能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拿我自己举例来说,我是对人际沟通不是很敏感的人,有的时候对方向我表达了一个他的沟通请求,可能我都没有意识到。因为有时候它不是直接用语言表达,它可能适用非语言,身体语言等来表达,可能我都没有意识到,他是在向我发出沟通的邀请,我也没有很好的回应他的沟通邀请,因此就错过了我们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错过了跟他走入对方心扉的机会。那么这样的情况非常容易出现,也非常容易对我们的发展不利,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的全名是《人的七张面孔,人际关系背后的心理奥秘》。作者是约翰·戈曼特。因此这是一本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书籍。戈曼特是人际关系领域比较杰出的大师,并且也是媒体公认的婚姻教皇,他是20世纪最后25年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他研究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长达40年,并且也做过最大规模的家庭关系研究,预测判断婚姻生活准确率高达91%,被称为婚姻教皇。而他的书幸福的婚姻也是畅销全国22个国家,长期盘踞同类图书的榜首。

接下来我们将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这本书。主要是沟通邀请及回应、七种情绪指令的辨别、建立赞美人际关系。

一、沟通邀请及回应

识别对方的沟通邀请是人际关系的起点。股东邀请是多样化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他有可能是一个问题,一个手势,或者是轻轻的身体接触,也就是说对方希望进行情感沟通的行为,都可以称作是沟通邀请。而人际关系的递进深入,也是通过一次次的沟通邀请累积的。并且不同的回应沟通邀请的方式也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接收到别人的沟通邀请之后,如何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同的回应方式会造成双方关系结果的不同。等对方发出沟通邀请之后,如果你是每次都能够及时的回应对方的沟通邀请,并且一次次的沟通邀请多,越来越深入,每次都有得到很好的回应,那你们双方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深入。而当对方发出沟通邀请,你选择了回避或者拒绝,那么对双方的沟通是非常不利的。下次对方可能会不在向你发出沟通邀请了,双方的关系可能也会渐行渐远。

二、背后的七种情绪指令

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指令来掌控自己对事物的反应。在本书中主要是有七种情绪指令:司令,探险者,哨兵,能源管家,好色之徒,开心果,筑巢鸟。

司令的含义就是代表着权力和统治。

比如公司里的某个领导,他就比较在乎司令这个情绪指令。在开会的时候,可能不允许下面的人有反对的意见,或者是有反对的意见,但是最后还是通不了他那一关。

探险者代表着好奇心、探求、学习。探险者一般比较喜欢搜集信息,喜欢满足好奇心,不断的去学习。在这个终身成长的时代,探险者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哨兵一般意味着警惕,防卫,是比较在乎安全的,在一个组织中,有哨兵就意味着他会操心很多关于组织前途安全方面的问题,少了很多隐患。

能源管家主要是管理身体的能量。关于身体的健康是否需要补充不足的能量等等。

好色之徒主要是关于性欲和繁衍欲,大部分是在亲密关系之间使用。

开心果是指玩耍,娱乐等方面的相关事项。开心果一般是对于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事比较熟知和了解的,所以如果有这样一位开心果在团队当中,去哪儿吃,去哪儿玩儿都不是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活跃团队气氛的角色。

筑巢鸟主要是指教育,培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事项。筑巢鸟会比较注重所有人的关系和谐,在团队中起到一个粘合剂,调和剂的作用。

三、五个实践步奏

了解了沟通邀请和情绪指令,那么在现实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使用。

第一步就是沟通邀请要重视对方发出的沟通,邀请,及时的回应对方,沟通要紧,这是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的步骤,无论在哪种关系当中,有了良好的沟通邀请,接受回应,良好的沟通邀请对关系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二步是情绪指令识别自己七种情绪指令也识别对方几种情绪指令,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偏好,嗯,也可能是不止一个情绪指令,当针对某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可以看看双方是什么,情绪指令在背后发挥着作用。

第三步是情感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对现在是有造成影响的。家庭当中的情感模式,造成了从小的情感模式,在每个人的大脑回路当中,都形成了固定的脑回路。固定的脑回路也就意味着过去形成的情感历史跟现在实习相关,因此要辨别过去在哪些地方是如何形成这样的处理方式以及识别哪些地方是不对的,可以改进的。

第四步是表达方式。情感沟通是有各种不同的方式的,它可能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信号,比如他可能还包括表情,动作,姿势,触摸,语调,隐喻,一些描述性的词句。我们要学会分辨对方不同的表情,可能代表背后的含义。学会了解对方的肢体语言背后的含义,学会了解一些信号,并且如果可以识别对方的情感,能够学会倾听对方的想法。了解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背后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对于沟通也是非常有利的。

第五步是发现共同意义。只要有相处的机会,大部分都是会发生冲突和矛盾的地方,去了解这些矛盾的地方背后所代表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有可能是两个人的梦想不同,两个人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可以针对这个梦想来进行探讨。也许针对某一些地方,两个人有共识,也许某些地方两个人是想法无法一样,但是通过双方的探讨来达成双方发现共同的意义,也许梦想不同,但是这样的探讨,倾听双方的梦想,并且能够去信任对方的梦想和支持对方的梦想,哪怕可能两个人的梦想并不一定能够真正的达成共识。这样的共同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人际沟通来说。

这五个步骤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父母关系等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我们人生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心理学界有一种说法,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过的不好,有可能是因为你周围最重要的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如果你能处理好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的关系,那么你的生活肯定是很顺畅的。通过本书教授的方法,并且通过实践这五个步骤可以处理好重要关系。这样相信人生会少了很多苦恼,也会多了很多人支持。

《人的七张面孔》读后感(五):策划常规活动,为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

上一次跟朋友聚会、掏心肺地聊天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与父母、家人坐在一起拉家常是多久以前的事了?

约3、5个好友相聚,A明天要出差;或B明天要带孩子去学钢琴;C说,早点说就好了,我刚好明天有安排了……朋友难得聚齐一次,往往得集齐天时地利人和。下次聚聚,有时间一起吃个饭,往往只是说说而已。

我们总在为生活满血打拼,上班、加班、出差,创业,希望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钱、有闲、有人爱、没有赘肉。而所谓的将来的美好,却是最大的骗子,总与我们保持着一段距离,仿佛永远也到不了。有足够钱了,身体垮了;与工作有了外遇,家成了旅馆,枕边爱人如此陌生;ipad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回头看这一切,这难道就是人生的意义吗?

明天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拼接起来的,过好每个一当下,累积幸福的每个点滴时刻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有一个TED演讲“幸福是什么”,哈佛大学通过研究724名男性的真实生活,从少年时期一直跟踪现在(目前还没停止),横跨75年。发现财富和名誉都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良好亲密的人际关系才是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

“假如给你一个健康的24小时你会做什么? 莫里说,他想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去游泳。中午请朋友吃一顿美味的午餐,和朋友聊聊天,不要很多朋友,一两个就好,这样他可以很专注地听他们讲话,下午去公园散步,享受大自然,晚上和家人去饭店吃意大利面,或......”这是《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也拍成了同名电影。这是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一部用纸巾擦着眼泪看,看完托着下巴思索的电影。讲的是一位体育专栏作家每周二都要横穿整个美国,与自己大学时的教授“约会”。因为这位教授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14周里聆听教授的人生教诲,并使作家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之前看的《人生的七张面孔》里提到的。《人生的七张面孔》是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被媒体誉为“婚姻教皇”的约翰•戈特曼的著作,前段时间刚看完。这是一本全方位教你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书,深入探究沟通背后的秘密,提示人类的7个主要情绪指令系统。从细节、实操入手,帮助你建立良好的夫妻、朋友、孩子、亲人及同事关系。

整本书让收获最大的就是建立常规活动的建议。

选个时间、挑个地点,我们约吧;

坚持下去,让它成为一种仪式

选个地点,餐厅、公园、咖啡馆或其中某位的家里;挑个时间,一周一次、一月一次、一季度一次或者一年一次。不管怎样,朋友我们约会吧。这个时间不可动摇。

一直喜欢看《老友记》,很向往那种朋友关系,虽然都混得不怎么样,有几个还是怪咖,但是坦诚相待,各自包容,逗逼相处。没事的时候他们总窝在Centrer Perk咖啡馆的那张沙发里,不知道他在哪的时候,去Centrer Perk找总不会让你失望。那张沙发已经成了6个人的专属沙发。

有一个有爱的父亲,每年带女儿去西湖边上的同一个地方拍照,整整坚持了33年。女儿已经从小孩子长大成有自己孩子的母亲,父亲也从小伙变成了大叔。回看这些照片眼睛湿湿的,心是暖暖的。

这都是在生活中加入了常规活动的魔力。

生活总是忙碌而无序,从今天开始,策划几个常规活动并坚持下去吧。

常规活动可以很简单也可以有些隆重,关键在于形成惯例。出门时与孩子、爱人的吻别,夫妻固定时间亲昵、与朋友的定期约会、生日宴会、家人每年2次的出游、春节回老家等都属于常规活动。

常规活动能够保证人们抽出时间进行情感沟通

人们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为他们无法与家人、朋友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辩护。而定期的常规活动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常规活动因为是事先规划好了的,是可以被预见的,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作计划把那天空出来,而且时间和地点都是定好了的,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如人们还会有点小期待呢。如与朋友约定每周六起去某个体育馆游泳;每个月最后一个周末去某个咖啡馆聚聚;每个月给孩子一个“欢乐日“、夫妻每月策划一个有些不同的昵方式……

记住,常规活动不一定非常复杂,它们只需要定期重复就可以了。如每天睡前为孩子读睡前故事,企业每周简短的早会,每周三吃完晚饭放下手机一起散散步等,这些都是很简单但长期坚持下来有深远意义的常规活动。

有些常规活动能在人生转折点上起很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比较重大的场合上。如庆祝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18岁成年的生日,上大学、毕业典礼、婚礼等,通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庆祝这些人生转折点,我们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充满勇气和期许开始新的人生。

常规活动可以缓解矛盾冲突的影响,继续保持某种固有的联系

情侣/夫妻间的吵架拌嘴时有发生,严重时,摔门而出,然后开启冷战模式。我甚至见过连续冷战1个月的夫妻。其实心里早已消气,只是倔强的认为先开口就破功了,认怂了。如果夫妻间之前就过有无论发生什么,出门前都要kiss goodbye或拥抱的仪式,那么它很可能成为夫妻打破沉默的钥匙。并不需要谁先认错,双方像往常一样轻轻拥抱,给了双方从吵架的气氛中解脱出来的机会,那么和解其实就不是问题了。

常规活动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感

这种价值和认同感是我们维护与家族、朋友、工作团队或社区之间关系的基础。文化认同感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说你是哪个social and cultural group里的人,你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方式和其他人联系在一起的,你是谁,你不是谁。拥有相同文化认同感的人拥有相同的信念。如世界顶级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盖茨家族等)的家训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还有如我是基督徒每天祷告、我是穆斯林我不吃猪肉等。

小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常规活动来加强价值认同感的传导。如阿里公司取武侠花名的文化,家庭里的一些文化传统,独特的拉手方式、亲吻方式,每周固定的家庭披萨夜,每年在孩子门上划的身高尺子等。这点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体现特别明显。比如全家经常固定时间去露营,爬山,固定时间看电影,孩子就会形成这样的文化认同,我们是勇敢爱探险的一家,每周五我们全家一定会一起看电影,我们是爱看电影的一家等。

《纽约时报》曾评选出10个让孩子幸福满满的家庭传统仪式。包括秘密的拉手方式、生日帽、开心罐、和爸爸/妈妈的单独约会等。

这种简单的常规活动成功进行几次后,可以一直固定下去,成为一种传统,形成独特的家庭传统、圈子/社群文化,久而久之成员间会获得强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尽可能每个人参与到活动中,并负责起活动的某个部分。有可能的话,每次常规活动用照片或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时间胶囊,5年、10年后再打开,想想那场景吧。

有些灵感了吗?从今天起和家人、朋友一起策划一些常规活动吧。

我和孩子的“欢乐日”

陪3岁的孩子看《爱探险的朵拉》这个动画片时,有一集“boots 的欢乐日”。讲的是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欢乐日,在这一天,快乐最大,只要孩子开心他想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平时那么多条条框框约束。小猴子boots在这一天特别开心,做了它一直想做的事情。平时我对孩子挺严格的,饭前不可以吃零食,吃饭时不可以看电视,一次买玩具不可以超过一个……“不可以”成了我与他对话的口头禅,有时候他也会闹些小情绪来反抗。虽然为孩子好,但是我担心他会有些不开心或小忧郁。毕竟孩子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打算每个月给他一个欢乐日,他可以自己选择是哪一天。每次欢乐日的前一天,他超兴奋,早早的开始计划明天要干哪些“大逆不道”的事情。我担心他会一整天会只吃零食不吃饭;买一堆死贵的玩具,不按时睡觉等等堕落一天。其实根本没有,跟平时差不了多少,反而因为心情太好,显得特别积极配合。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小小的放纵,给了孩子一个压力的释放出口,在日后的教育中更顺利。我每个月也给了自己一个欢乐日,不去想工作,不去想明天,不逼自己去学习,去买心水已久的东西,而且可以吃垃圾食品,真的很解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