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锦集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锦集

《陈寅恪研究》是一本由余英时 / 汪荣祖 / 周言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一):勘误

2013年10月第1版1印之《陈寅恪研究》内陈怀宇《1944年陈寅恪当选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始末》文第65页第10行“北大校长蒋廷黻”应为“北大校长蒋梦麟”,不知是贵社编辑手误还是陈怀宇先生手误,还请改正,以告读者。(另:书籍版权页的电子邮箱收件人地址错误或不存在,邮件无法送达。)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二):陈寅恪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可谓是近年来陈寅恪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从研究现状、与傅斯年郭沫若等学者的关系内情、书稿下落等方面入手,同时对陈寅恪研究中的争论进行了梳理,如“盖棺有日,出版无期”究竟指的是哪部著作,列出了不同的观点,各家论述严谨,论据充分,真可谓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三):郭长城那篇不错

三天看完。

感觉是收录的郭长城的那篇《陈寅恪有无来台意愿析论》文章,写得真不错,意外收获,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给他点32个赞。

其他么就是余英时的《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胡文辉的《 陈寅恪致牟润孙函中的隐语》这俩篇值得一读。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四):陈寅恪1949年去留新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终身服膺的理念。李对此会有顾虑,陈就更不用说,因此,陈家一开始会有来台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但李接下来写到“明知来台后无事可作,或且无饭可吃”、“现正极力筹措旅费,因非少数,恐未可咄嗟立办”、“闻入台限制极严,弟已缄傅所长,请颁给证明文件”等种种困扰。这些对一般人而言,确实是大麻烦,如证明文件还需向简叔先生(按:即那廉君)一催,即为一例。但以陈寅恪的学术地位,及与傅斯年、俞大维等人的公私情谊,要来台湾,绝对不成问题。因此陈家何以未来台湾,终究还是个谜。

这是台湾著名学者郭长城在《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中提出的观点,对于了解陈寅恪49年的决定赴台,提出了很多新证据,同时对于陈寅恪为何终未赴台,仍表不解,这仍待有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陈寅恪研究》读后感(五):退烧是件好事

跟其它热一样,陈寅恪热也顺利退烧了,这是好事,这本《陈寅恪研究》温度就很正常。

此书所收文章,多是关于陈寅恪先生在天翻地覆之际的去留问题,或与此有关,这也是我感兴趣的。综合起来看,就是想走但又没走成,终于没走。

一直奇怪,当年余英时先生对陈寅恪先生晚年心境为何如此上心,读到夏鼐一段日记,有点明白了:“这位余教授是国名党陈雪屏的女婿,虽然入了美国籍,仍是国民党的立场。”陈雪屏先生当年和蒋经国、傅斯年同为“抢救”学人小组组员,陈寅恪没有走,对他们应该是个打击。余的考证,大概有为岳父出气的意思。我不是说他说错了,关于“陈寅恪热”,余先生云:“大体上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大陆学术界越来越受到敬重。其中关键并不在他的专门绝学,而主要系于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最后二十年中他是以殉道的精神加以实践的。在整个九十年代,大陆上不少知识人为良知所驱使,不知不觉中对他‘不降志,不辱身’以及‘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人格表现发生了很深的认同感。我相信这是当时所谓‘陈寅恪热’兴起的文化心理背景。”说得非常准确。我说余为岳父出气,也是提点一下余先生的“文化心理背景”。

郭长城先生《陈寅恪先生有无来台意愿析论》列举陈寅恪一家私人文物曾随史语所搬迁到南港的有关证据,确凿无疑,从而推测陈有来台打算,也合情合理。不过有个问题,郭的说法不足以服人。

郭长城先生收藏李孝定书信一封,是1950年3月23日李孝定从家乡湖南常德写给台湾的同仁周法高、张秉权、王志维的,信中云:“弟曾再三思之,吾不虑共党来夺其田庐,但思想不得自由耳。”郭先生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陈寅恪终身服膺的理念。李对此会有顾虑,陈就更不用说,因此,陈家一开始会有来台的想法是很自然的。”这是将人比人,认为既然陈先生和李孝定理念相同,甚至执念更为牢固,自然会有相同的赴台打算。问题是,当时大陆学者和陈、李理念相同者并不乏其人,但他的选择大多是留下。虽然从事后看他们的选择对自己很不利,但对“国”字号的失望显然压倒了对“共”字号的怀疑。在当时学者眼中,“国”字号果真给了他们独立、自由吗?这独立、自由果真随着败军渡海入台了吗?这真要打问号!

刘广定先生《陈寅恪先生一九四九年的选择》,述陈寅恪先生对苏及俄共无好感,曾有赴台之意,但因受长女及亲友影响及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未曾赴台,均信而有征,但文末的假设非常奇怪。该假设云:“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在台湾甚多青年崇好中国文史。窃以为,寅恪先生若于一九四九、五○来到台湾,则如吕芳上等有志青年将可得此机会立雪陈门,成为‘嫡传弟子’。不但义宁学风得以发扬光大,所坚持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可在宝岛生根茁壮。中华文化可因而加速复兴。”这话老蒋泉下有知,听了自然会舒服,恐怕那些被当作匪谍装进麻袋扔到江里喂鱼的有志青年们会有反对意见。对那时的学人来说,大陆固然不是乐土,可宝岛亦并非天堂。毛与蒋,打得不可开交,原其心,直一丘之貉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