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读后感摘抄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读后感摘抄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是一本由钱穆 / 叶龙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读后感(一):喜欢的部分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 钱穆讲 第2章 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 “魏文帝曹丕之《典论·论文》有云:“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纯文学之独立价值之提出,当推始于此。然曹氏父子及建安诸子,断不能归入儒家。 此后梁昭明太子之《文选》,亦循建安路线,提倡纯文学,力求与经史分途。其时如陶渊明诗,亦如屈原《楚辞》《离骚》之例,只可谓其与儒家有暗合,却非有意把文学来纳入儒学中。根据上述,故说文学与儒学本非一途。 韩愈散体文之真价值,一面是能将魏晋以下之纯文学观念融入其散体文,一面又能将孔孟儒学融入其散体文,此是韩愈在文学史上一大贡献,亦是在儒学史上之大贡献。故韩氏自述其作文功夫,谓“当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又谓其“好古之文,乃由好古之道”。后人称其“约六经以为文,约《风》《骚》以成诗”。若明白阐述,即把文学与儒学挽归一途。 我素酷爱宋明理学,喜欢朱子,亦喜欢阳明,但唯有他们讲道统这一点上,我实在不敢苟同。 总之,我只有一句话,诸位今天均可学孔子之道,但切不可有门户之见。” 第3章 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 “中国第一期的文学是经过王官的淘洗,中国第二期的文学是经过百家的淘洗,中国第三期的文学就是《楚辞》。 中国文学是由《诗经》到百家,再到《楚辞》和游士,是由上而下的。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选得最好、选得有法有路,所选的一切文章均好。现在其他人所选的文本则太乱了,并不如姚选好。 《古文辞类纂》一书甚为重要,姚氏一生只成此一事。该书不选入诗,其伟大处乃在该书之序目,将全部文章,分成十三类,如下: 论辩诸子已有 序跋《易》已有 奏议《尚书》已有 书说《尚书》已有 赠序古代无 诏令古代无 传状《史记》已有 碑志 杂记 箴铭古代无 赞颂[注:叶按:韩愈之《伯夷颂》,二百字,描写得淋漓尽致,钱穆先生最爱。] 辞赋 哀祭 姚选所定十三类,与昭明太子所选不同。《文选》中赋分志与哀伤,又分纪行、游览,太乱了,但个别的类选得甚好。 姚选每一类记其序文之变化、优劣,开始时每类均有写序,赠序是韩愈始创。如韩之《送李愿归盘谷序》。将自己人生装进序中。太白诗不足以成诗史,因未将本人写进去。杜甫的诗乃实情,读其诗可知其家史。杜甫将人生写入诗中,故伟大。 关于新诗,今日知道的,有徐志摩一派,可称为唐宋派。另有四川人吴芳吉一派,可称为魏晋派。 中国文学本可分为两派,即唐宋派与魏晋派是也。魏晋讲形式,唐宋讲精神,是要有内容。” 第4章 中国历史上的人物 汉人高蹈的教育观 黄金满筐,须要事业。传子一经,则只注重在生活。各位今天在学校中求学,若是只为谋职业,把谋职业作为目的,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手段,这种生活理想便都是向外,事业重过了生活。

第10章 《庄子》导读 喜欢而懂 “庄子的文章,可说是千古以来的好文章。吾人如欲写韵文,则可读《离骚》;如欲写散文,则当读《庄子》。 我从前喜欢《庄子》与《离骚》,不懂不要紧,只要喜欢就好了。不喜欢则懂了亦会讨厌。我们要培养读书的心情,喜欢了,要懂也会省力,也必定会有兴趣。 并非叫你知学,而是叫你好学,要有喜欢的心情。一切的生活,均从喜欢而变成懂,任何东西都是从先喜欢而变成懂的。 吾人首先要培养好学的心情,不懂也要喜欢。这是少年心情,大了就差了,小孩子不懂的愈喜欢。年长的人尚能求学,是永远向不懂的地方跑,学问才会有长进。”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读后感(二):大师告诉我们应该这样读历史人物

提起学术文化,似乎离我们普通人很远,总觉得做学术是那些专家学者的事。其实不然,学术文化也可以接地气,有很多角度也可以给我们启迪。

钱穆的这本《中国学术文化九讲》收录了他的九篇演讲稿,谈到了中国儒家文化、中国散文与中国文学史、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中国政治经济史的特点和方法等九个话题。

这九个话题相对独立,看似不限关联,其实紧密联系,都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九篇演讲稿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人物》这一篇,在文中他不仅讲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更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第一,我们该如何读历史人物?

文中他以曹操为例,首先他高度评价了曹操的政治、军事、文学才能,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稀有人物,但是却给了曹操一个“奸”的评价。

这个奸倒不是说他的人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判断曹操的价值。

评价历史人物不以个人的私德和才华为唯一标准,而是以他对历史的影响为重要标准,这是钱穆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准则。

曹操和司马懿,但就个人而言,都是人才,也各有成就,但是他们是反面人物。为什么?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能领导历史向前,却使历史倒退向后,违背了历史的大趋势。

曹操不能尽力辅佐汉室,使中国历史陷入一段中衰时期;司马懿不能全心辅佐魏,使中国历史陷入了魏晋乱世。

他们为什么会走错路?简单说之,他们各具有一个私心,只为己而不为人,为家而不为国。不论一切事,要论一个“心”。

总之,钱穆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读历史一定要懂得人物的忠与奸。但是判断忠奸不能按常规好人坏人的标准来,而是看他让历史前进还是倒退。有时候本领越大,事业越大,更是大奸。

第二,我们该怎样生活?

从历史到人生,在文中可以看到钱穆的智慧。

钱穆说人类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两型:一为内向型,一为外向型。而人生也是有两项:一是内生活,一是外生活。

内生活注重生命本身与内在德性之完成,外生活注重物质利用与外面事业之放大。

而人类文化的大趋势是从自然生活、世俗生活即外生活渐渐转向内部,来进入人更高一层的内心内生活。

其实这儿说的就是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物质与精神我们都需要。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每一个国家外物质的发展和壮大都有一个限度,都会有终止,例如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他们曾经辉煌,但最后都随着埃及、罗马的没落而停止扩展。而内生活,也就是人内在精神、内在德性可以永远下去而不衰。确实,无论过多久,柏拉图、孔子等圣哲的思想会代代相传,一直可以照亮所有人的内心。

那么我们个人该如何生活?

钱穆说,人类终是为了生活而要事业的,不是为了事业而要生活的。也就是说,文化人生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不需要摆脱世俗生活,但应该在世俗生活忠有理想,不能奉世俗生活为理想。

我想,他的意思大概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目标、人生理想不能始终定位在物质上,而应始终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人生才是充盈而有意义的。

这本书收录的演讲稿主要是钱穆先生在20世纪五十年到到六十年代的所讲的,从字里行间中还是可以看到时代的印记的。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常不忘告诫青年学子要谨记肩上的责任,在民族国家的大问题上要有一份自己的贡献,在文化传承上要贡献自己的一份智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其实,这些告诫无论过多久依然有力量。使命与担当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

《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读后感(三):钱穆《中国学术文化九讲》:越人歌一曲,贵族王子坠爱河?

在我们的悠久文化历史中,唐诗宋词一直是广为人知,大名远扬,三岁孩童都能张口背上几首诗。

如果你认为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那就太小看我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了。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学术九讲》一书中,认为构成中国学术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很广。

比如,儒家思想、儒学、经史、诗歌散文,自秦朝一统六国以来,各朝各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等,这些共同奠定了中国学术文化的根基。

钱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现代新儒家的理念,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学术界,他被人尊称为“一代宗师”。

在《中国文化学术九讲》中,钱穆先生对中国散文和中国文学史的解读,十分有趣,也拓宽了我们对中国散文历史的认知边界,值得国人好好学习。

钱穆先生在书说到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在湖面泛舟赏景。

撑船的是越人女孩,女孩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鄂君觉得曲调动人,就把女孩唱的歌词,根据发音写了下来。

“滥兮汴草滥予昌州州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颤秦逾渗堤随河湖。”

除了旋律好听,鄂君压根不知唱的是什么。

因为鄂君是湖南人(也可能是湖北人),越人就是今天浙江一带。

所以,湖南人自然听不懂一个浙江人到底在唱什么。

鄂君后来找人翻译一下,原来越人姑娘唱的是: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这下好了,姑娘的一番大胆表白,赢得了鄂君的好感,他还真就喜欢上这个越人姑娘了。

这就是《越人歌》的典故。

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明确歌颂贵族爱上劳动者(灰姑娘)的诗歌,

不仅鄂君被越人姑娘的唱词打动,我们现代人对这两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也是爱的不得了。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很多地方性的文化,因为地域语言不同,所以,很多地方性的文化文学,一定要经过淘洗,才能成为全国性的文化。

比如久负盛名的《诗经》,分为风雅颂。

风,就是采诗官走访民间,把地方性的民歌,改成官方同行的文字,配上音乐后,呈报给政府的土风歌谣。

雅,就是秦腔,当时是陕西人统一天下,所以各地语言要雅化送入上层社会,其实就是把其他地方方言改成陕西话。

颂,就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全都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可见,这些文化,都是经过王官百家的淘洗,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从上至下,流传开来。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特色,跟历史密切相关。

钱穆先生的《中国学术文化九讲》,顾名思义,是钱穆先生的九次演讲,内容涵盖了文史哲政经,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它是国人必须一听的九堂文化课。

不要觉得事不关己,也不要觉得学这个文化有啥用。

文化是我们的祖辈创造出来的,它是根基,需要传承和精进。

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陶冶,对国民的修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学习文化,一方面是充实自我,提升素养,另一方面也责任和担当。

中国文化的未来,当有你我。

-----------End-----------

文/鱼白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