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雅舍谈吃》读后感摘抄

《雅舍谈吃》读后感摘抄

《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这里吃的是情,我们吃的是饭

偶与朋友去哈尔滨的《果戈里书店》,随意选择,席地而坐,一个爆双脆深深的吸引了我。那个时代已经去享受吃,如今我们有钱也吃不到或者吃不出那个味了。

现在的美食节目,书店的美食专架成排,但那吃不出情味。对于梁实秋先生知之甚少,只记得他曾与鲁迅的骂战,他的《新月》。读其书,感其人。

但这个修订本并不完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梁先生写东西确实没什么逻辑性,随笔吧;二是选择文章的时候可能遵循原著无删改。因为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尤其读到后面,已经没有全神贯注读的意境。本书也看出梁先生的性格,有喜欢,有偏执,有热闹,有高雅。可写麦当劳,也可写熊掌,有股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情。

我们现在喜欢魏晋风骨,细看历史那时候多苦;我们喜欢民国之风,起止那只是风情几人。但有时候读读现代文学史的随笔,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态度。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雅士馋起来的样子

本书收录了梁实秋在“吃”这一主题上的文章。全书分为三辑,分别谈北京传统吃食,其他地方的传统吃食(山东、河南、江浙等),以及由“吃”生发出的有趣记事和感想。

味蕾是打开回忆与情感的快捷通道。循着梁先生对街头巷尾小贩叫卖声的回忆,对美味店家独门手艺的描写,以及对五湖四海亲朋故人在餐桌上的音容笑貌的追思,笔者也常常在阅读中失神,沉浸在对童年吃到汗流浃背不吐骨头的辣子鸡,凉粉小贩独高亢独特的叫卖声,以及初来京城吸溜的第一口豆汁等种种意象之中。

正如书中所说,“馋”不同于“贪吃”,而是无论穷富,于口腹之欲生发而来的憨痴乐趣。但老实说,读这本书时,除却陶醉于对吃的种种雅兴之外,难免不会想到同时代的鲁迅等人所描述的,很多穷人“连黑盐都没得舐”的画面。无论何时,现实的引力都是沉重的。但也正因如此,我们需要时刻捍卫在生活中保留适量情趣和优雅的权利。Others live to eat, while I eat to live... to eat.

P.S. 前两辑中很有一些菜品的做法描述得足够详细,夸个口,希望能慢慢试着做出来瞧瞧。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味蕾的记忆

终于细细品完《雅舍谈吃》,感触最深的不是那些酒楼饭馆的招牌菜,也不是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小吃,而是作者梁实秋先生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故土乡情。

我们的味蕾,原来也是有着记忆的,记忆中不仅有那些难忘的好滋味,更有那其中饱含的某种情感。有时,我们想念的不是某样具体的食物,而是牵涉其中的人与情。

作者回忆起某次看见一伙石匠吃午饭,两大笼屉的韭菜馅发面饺子,揭开笼屉盖热气腾腾,每人伸手拿起一只就咬。一阵风吹来一股韭菜味,香极了。作者不由得停步,看他们狼吞虎咽。他说:“像是《水浒传》中人一般的豪爽。我从未见过像这一群山东大汉之吃得那样的淋漓尽致。”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学校食堂看见的一位大叔吃“饭”的场景来。他坐在我对面,托盘里只有两碗大白米饭,没有菜,其中正吃着的一碗有点菜汤。他端起饭碗,吃得很快,一会儿便吃完了一碗;端起另一碗,起身向打饭的方向走去,我听见他让师傅给他在饭上浇点菜汤,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再回来,如常地快速吃着浇了菜汤的饭。

此刻想起这个画面,仍觉心酸不已。那是真正的吃“饭”啊。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有些人隔三差五地下馆子,随意地浪费粮食,完全忘了曾经念过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也依然记得小时候,自己吃不了的父母总是一点儿也不嫌弃地端过去接着吃。到后来长大了,遇见这么一个人,如同我父亲一样自然地为我做同样的事,就怔住了。

你的味蕾,又记了些什么呢?又记得哪些人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