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雅舍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舍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舍谈吃》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线装裸脊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谈吃》读后感(一):看到目录就买下来的书@_@

序言 / 西施舌 / 火腿 / 醋溜鱼 / 烤羊肉 / 烧鸭 / 狮子头 / 两做鱼 / 炝青蛤 / 生炒鳝鱼丝 / 酱菜 / 水晶虾饼 / 汤包 / 核桃酪 / 铁锅蛋 / 瓦块鱼 / 溜黄菜 / 酸梅汤与糖葫芦 / 锅烧鸡 / 煎馄饨 / 核桃腰 / 豆汁儿 / 芙蓉鸡片 / 乌鱼钱 / 韭菜篓 / 蟹 / 炸丸子 / 佛跳墙 / 栗子 / 海参 / 满汉细点 / 菜包 / 糟蒸鸭肝 / 鱼翅 / 茄子 / 莲子 / 白肉 / 干贝 / 鲍鱼 / 咖哩鸡 / 烙饼 / 笋 / 黄鱼 / 八宝饭 / 薄饼 / 爆双脆 / 拌鸭掌 / 鱼丸 / 腊肉 / 粥 / 饺子 / 锅巴 / 豆腐 / 烧羊肉 / 菠菜 / 龙须菜 / 鸽 / 味精

梁先生是真馋,可爱。

《雅舍谈吃》读后感(二):食记

唐人有“立春日,做春饼生菜,号春盘”,春盘就是后来在春天吃的饼。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薄饼》说“我所谈的薄饼,专指北平的吃法,且不限于岁首”,文章读罢,我便忆起了单饼这一吃食。 单饼样如其名,就是薄薄一张饼。它需温水和面,烙出来才能软。取小块面团擀成薄饼,别小看了这擀的功夫,饼的厚薄要均匀,大小要适宜。将薄饼放在热锅上烙,烙饼时火要微,不需加油。等饼变色,不再软趴趴塌在锅底,翻过来在烙片刻即熟。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过之则单饼变脆饼。单饼以一面有轻微的焦黑色斑点、软可折叠为宜。 梁先生所述的薄饼要卷菜吃,单饼也是,但不限于菜,水煮蛋、甜面酱、香菇酱均可。现在的单饼都是机器制成的,口感不似自家烙的那般筋道,也比自家的甜。早上煮一锅稀饭,将水煮蛋碾碎,卷入饼中,撒上盐或胡椒面,再配上几样小菜,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上午在图书馆想了一上午这个,中午去创业大学买卷饼

《雅舍谈吃》读后感(三):萦绕心底的人间至味和故土乡情

梁实秋很早就被人视为饮食散文的大家。他谈吃的文章里,总有故乡情怀、平民情怀、生活情怀蕴于其中,这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和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实秋先生曾在北京生活长达30余载,对北京风味饮食情有独钟。他在《雅舍谈吃》一书中,将各种美食娓娓道来,意味隽永,灵逸洒脱处处可见,这也是他一声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

梁实秋在介绍各种风味食品的同时,对其烹调方法和食用方法也进行了一些风格上的比较,其中不乏生动、幽默的文化内蕴。的确,梁实秋对饮食的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一些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笔调下,总会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且让人感到十分的自然和真实。

《雅舍谈吃》读后感(四):吃货与食家

读完最大的感受是,要有多热爱生活才会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对吃的热情,而且不仅仅是停留在吃的表面,更是深究每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它的做法,它的用料,乃至哪一家店做得好吃,而且最后还能用文字呈现在人世间。 在书中其实也不乏读到一些新奇的事情,比如说在广东到处都是的沙琪玛,原来是满族的 甜点小吃,真是万万想不到~

梁先生对于中国的各大菜系都颇有研究,大概是生活在北方的缘故,书中所谈大多数北方菜系,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很多普通的家常甜点,记得读到核桃酪的时候我真的是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不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其实很多都没吃过,甚至都没听过。而且我也没去过北方,但是听在北方上大学的表哥说,北京的东西不好吃,看书后才知其实北方菜系较为出名的是山东菜,而北京全是集大成之地。

身处广州,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粤菜实在是我心头的朱砂痣,一生最爱。但是以甜闻名的江浙菜我也是很喜欢的,而书中提及的许多北方的吃的,如有机会我非常想到当地去品尝一番,虽然现在与旧时的品质不能同日而语,但其实大多数吃的仍然地道。 我只是一个吃货,而梁实秋先生真可谓是一位食家,我与梁先生之间不知道隔了多少个蔡澜。

《雅舍谈吃》读后感(五):美食描绘太吸引人了,简直是本另类菜谱

也是一本买了很久但是迟迟没有看完的书。太喜欢民国时期成长起来的这些大家了。各个都是顶尖的学术专家,且很是识得人间烟火,聊起美食头头是道,无论高级宴席还是市井小吃,用语精准有趣,画面感十足,常常有把文章当菜谱亲身实践一番的冲动。其实想想也未尝不可,书中讲了不少家常美味的做法,看着不算太难,改天真可一试。

记得其中一篇文章写菠菜,大师也聊起来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美国拍这部动画片是因为美国人不擅烹饪蔬菜,小朋友们又自幼习惯了吃牛肉糖果和牛奶,鲜少吃到蔬菜,为了鼓励小朋友多吃蔬菜,美国人灵机一动拍了这部动画片。这个知识点我也是知道的,不过想着大师的年代早远得多,又是大师,知道这个事情也太有趣了吧!

另外,看这本书一直联想到的人是高晓松。虽然身处完全不同的两个时期,但是这两位应该都算是自小在京城长大的世家少爷吧。家庭环境优渥,自幼衣食无虞,有大把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在物质发展极不平衡的年代里,能比一般人看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比一般人更早地构建了更为完整和先进的世界观,并且这样的世界观足以支撑他们往后的漫长岁月,想想真是太羡慕这样的人生了。

说到世界观,这两天在听节目的时候突然有种感受,自己以前常常说的三观,其实仔细想来更像是狭隘的道德观,而且是约定俗成的符合公序良俗的道德观,比如拿“三观不正”来评论人,往往说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真正的世界观,却很少有真正去讨论和思考。今天特别有感触,大概是要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历史、社会、经济、艺术,等等等等,有了足够深的了解之后,世界观才能真正地形成。因此,我决定梁老师这本书读完,就去啃《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好啦。over。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