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微观历史读后感100字

微观历史读后感100字

《微观历史》是一本由祝伟坡著作,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观历史》读后感(一):微观历史

分三卷:公社化运动日记、整风整社日记、四清运动日记。平常人在特殊时期的日记肯定精彩纷呈,这只是其中之一。日记的看点在于读者各自寻找的需要,尽管看完之后没有找到需要的资料,还是认为是比较有意思的日记。不过开本太大、舒朗有余, 如果是小册子是可以考虑保存的。

《微观历史》读后感(二):时代的记录

对于“”和公社化运动这段历史,我更多是从一种被清理被破坏的视角里了解到这段历史,看得更多的是那个特定时代对人的迫害。而祝伟坡老先生的这本日记合集,则是以当时作为一名又红又专的热血青年,在这些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作为一名党员积极分子,记录下的当时个人日记。这就很好地补全了我对历史单一狭隘的了解,从一个当时正面人物身上微观那段历史。

我们都知道,日记素来是最自然最真实而又最私密的记录,它不附任何功利不加任何掩饰,(除非当事人预见自己的日记将来要公诸于众的先见之明,或许就有了记假水份的可能,而作为一名普通人物,谁会去想将来日记的去处?当时祝伟坡青年作为一名追求上进的普通人,记日记就如同现在你我记日记一样的精神需要罢。因此,我相信这本日记的记录是真实的。)记下了当事人当时的全部生活。读祝伟坡先生的日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整风整社”、“四清”运动这些历史发生的背景,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过程中,一名运动积极分子在参与运动过程中的所思所记,即是那一代人----党的热切追随者的记录。它是一部充满了时代特色印记的记录,我们今天读来,觉得整个日记充满了豪言壮语和激情,看上去不像是个人生活的记录,净是一些口号式的豪言----这就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通的蓝本,作为当时时代追求上进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党员和各项运动的贯彻执行者。----这是时代制造的产物。

我想青年祝伟坡不能不算是那一代人的幸运者之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整风反右,“四清”等等一系列运动,他都是作为一名监督、执行者,因之他的记录里没有对个人命运更深层的悲哀,有的只是对党无限的忠诚和热爱,一颗跃动的积极进取之心。

历史证明,那些所谓的“”、“四清”运动是错误的,我们恰恰从这些运动的积极分子身上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一个时代的决策决定着一代人的命运走向。每个人都只能随着时代的大脉博跳动。

在时代命运面前,个人的意志绝对很渺小。

《微观历史》读后感(三):见微知著

尽管我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1957——1965年),但由于读过这段时期的相关史料和文学作品,也不能说对于这段岁月一无所知。不过对这个时期的了解是大框架的,或者说是粗线条的。因此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想象来填补的。而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次深入进入这段历史的契机,让我对这段历史的很多细节有了比较深刻的体悟。

这本书是作者珍藏了五十多年的日记辑集而成的。日记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因此它的可信度是最高的。尽管由于写日记的人写日记的时候,心态和目的会有所不同,有些人是写过自己的,这种日记的可信度当然是最高的,有些是有意识的专门写给别人看过,可信度是要打一些折扣的,但是除非是有意作伪,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至少比起其他文体,诸如回忆录、传记等等,还是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写回忆录时候,由于时过境迁,即使再努力,很难免有记忆上的偏差,更何况后来的认识会影响回忆的偏重。传记中为尊者讳,有意识的选择资料更是离历史的真实更远。相比而言,日记中的记录接近历史的真实更多一些,更自然可信一点。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样本,让我们能以贴近真实的程度进入那段历史。也许作为一个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书中的很多豪言壮语,但我相信在那个年代,在那种时代背景上,作者的书写是真实的,至少反映了他当时的认识和他当时的情感。至于作者当时的认识是否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我们要知道作者写这些日记的时候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是满腔热血的年龄,是热血澎湃的年龄。所以在我看来,我们不能用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来简单评判作者当时的观念。我相信作者在日记中所思所想,写下的那里豪言壮语是发出了一个有坚定信仰的年轻共产党员的心声,他对共产主义理想是笃信不疑的。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

书中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运动和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及四清运动,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份相当详细的个人见证。在我看来,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我们不仅需要进行宏大叙事,但要关注这些个体叙事。通过一个一个生动的个体叙事,让我们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对历史有更深刻的体悟。我们现在这样的书籍不是很多,希望这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使得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

《微观历史》读后感(四):日记中的历史,镜子里的时代

一般来说,日记是很私密的东西,也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状况,如果是作家或名人写的,也许大家会很感兴趣,还想从中看到一些文学性和其生活的轨迹。而看这本书是中的日记,并不是这样的,作者不是什么名人,但肯定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他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只是在经历那些特殊年代和岁月时能够坚持写日记的人,并且经过了疯狂的年月后依然完好地保存了这些记录。今天,对我们未经历过这样历史的人来说,读这样的文字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之心。以日记的形式来观察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和四清运动这段历史还是第一次,虽然也曾听说过一些零碎的故事,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视,有过一些模糊的概念,不过终究是不完整的,而从个人的实际经历出发,以日记的形式来描述当时的状况的确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想来这是由于日记的修饰成分比较少,记录的事迹和心情都比较直接和朴素,即使出版时会做一些必要的过滤和修饰,比如隐去真实的人名和地方,不妥的地方删除、错字纠正等等,但大体来说,这些材料是能够感到其真实性的,尤其是那些事情如今来看是荒唐可笑的,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的思想轨迹,也许也是那一代人的思想轨迹。

通过这些日记的阅读,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对一普通的个人来说,很难脱离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束缚。那些扭曲了人性、激进而荒唐的思潮,在特定的时代里可以被夸张、放大并歪曲到极致的地步,百姓却也业能够如此地被那些豪言壮语、口号、宣传催眠,从而激发出自身的狂热,一起走向疯狂。那些在今天开来可笑的举动和场面,在当时则被认为是正确、积极和时尚的。在这些日记中,有许多是作者创作的诗歌,读来非常有意思,比如:“苦战苦战再苦战,时间巨人听使唤,月亮把白天变黑夜,我把黑夜变白天。”,如果以文学的角度和心态来看,这些违背自然和规律的万丈豪情似乎还有点动人的地方,其琅琅上口的诗意还有一些浪漫,其韵律齐鸣的声响还能唤起心中的激情,只是这样的激情真正被运用和发挥到政治运动中去的时候,渐渐演变成一场灾难,演变成一场更大的浩劫。

当阅读这些朴素的文字时,历史似乎就真实地展现在了眼前,加上书中配有那个时代的照片,、整风批斗、学习讨论、一些群众活动的火热场面…..更是渲染了气氛,相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更能被唤起对沥沥往事的无限感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一个人的历史窗口中去观看一个时代的历史,对照自身所处的时代,一定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的记忆碎片,展现了历史的场景,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回响,感受时代的心跳,对我们反思过去、珍惜当今,正视未来有着不言而喻的启发,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在这些场景中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或者发现疑惑,而对这些疑惑的自我澄清肯定会转化成推动进步的动因。

《微观历史》读后感(五):就这样走向浩劫

年轻读者看这本日记,也许很奇怪:是不是太假了?怎么全是空话、套话?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会明白,这本日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很“真实”。

那么,它究竟真还是不真呢?这涉及到“什么是真”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所谓真,很可能是一种杜撰,一个无法证明的概念,甚至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方式。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并不特别关注“真”,大家习惯了与虚伪共存,比如在公共场合要穿衣服,不能暴露真实的身体,人际交往时不能随意释放真实的负面情绪。在古人看来,“真”并不那么值得赞美,重要的是秩序与服从,但秩序与服从不是天生的,它们源于父权。

但,革命改变了一切,在发生过革命的社会中,父亲的形象都曾被妖魔化。可旧秩序打碎了,新秩序从何而来?革命者只有一种选择:用兄弟情来替代。

在兄弟情社会中,平等、无私、坦率是核心价值,可人性总有自私的一面,人会本能地通过虚伪来攫取私利。没有父亲的监督,兄弟们怎么弥合这个缝隙呢?

于是,大家转而向人性开战,“真”被升格为元神,“假”被贬低为妖魔。人们大声斥责谎话、虚伪和矫饰,甚至文化与礼貌也被看成是进步的阻力。可“真”究竟是什么呢?既然谁也弄不清楚,只好用虚拟来替代,随着一个个榜样被树立起来,人们开始被自己制造的神所驾驭。

这是最吊诡的局面:以求真为借口,我们却生产出空前巨大甚至笼罩了一切的假。

其实,我父亲也曾经历过这些岁月,也认真地写过很多本日记,和这本一样,少有私人色彩,完全在谈工作,所有感慨、议论、观点都是格式化的。可后来他将其销毁了,只留了寥寥几页,如果插在祝伟坡先生这本中,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

不知道多少这样的记录被湮灭了,好在这本留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作者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将其公开,这至少留下了一个扎实的证据:灾难往往是以天堂的名义制造出来的,当大家一本正经,以为自己正在大步走向未来时,他们就会忘掉身边的苦难。

当一个民族即将落入史无前例的浩劫时,作者和我父亲一样,没有觉察,也没有恐惧,他们平静得甚至有些幸福。虚拟的真就这样让他们集体入魅和麻木,而代价是,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年华就这么被毁掉了。

这是一本真实的病历档案,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人心也是可以被愚弄的,甚至将悲剧的警号当成福音,这本书足以让每个阅读者深刻反思:如果魅惑已深入我们自己的心中,该怎样去对抗?当周围响起嘲笑声时,该恼怒还是该警醒?当所有人都提出质疑,是停下来听听大家的意见,还是高呼“俺的特色,没有什么普世价值”,继续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前冲……

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可人性的愚昧不会结束,所以苦难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