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精选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英] 吉莉恩•巴特勒 弗雷达•麦克马纳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心理学入门书籍

算是比较浅的心理学教材,写的不算深入,如果想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帮你建构一个大的框架。但说实话,里面的话真的深究起来还可以延伸很多东西,要想完全读透还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另外,安利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这才是心理学》。写得非常不错,适合初学者。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琢磨自己琢磨社会

如果看过一些相关的书籍的话这本可以拿来做大纲看看,如果直接拿这本入门还是有点拼概念。而且相关的事例相对生活中的还是太少了

1,认知心理学:自省的方式易于解决个体问题(分析自我欲望,影响自我的的过去当下等),一个国家语言影响了认知,眼睛聚焦与活动物体等等从进化方面也影响了个体

2,发展心理学:从年少依恋到自我责任认知

3,社会心理学:这块以前看的书比较多点,权威(监狱)-从众(路边病人,集权)-喜好承诺(递进要求)

4,变态心理学:自我需求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其实是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有人逃避有人张扬。佛洛依德派喜欢从潜意识里分析然后疏导

伊斯兰国是从众还是极度压抑导致的释放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蜻蜓点水雁过留难毛

TED演讲般标题吸引、试验论证、内容枯燥、结论雁过难留毛,力求全面概括严谨,适应得了这个信息爆炸社会的快餐消费,却远没有弗洛伊德或荣格那种初创式理论和文字皆美的闪光点,现代科学学科的研究已经对于未经专门科研训练的非专业人员已经远没有科普读物样的深刻亲切和友好了。述及知觉的感受原理偏单调的教科书范式,背景知觉作用带来的“一图多场景”倒是近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可发现被应用在打发无聊的社交网络话题上。事件意义记忆比事件细节更准确,而且前者会影响后者的原理可以解释以讹传讹,以及无法采用上帝视角的历史的难以全面精确性。认为归纳法的概率思维不仅仅会由于罕见事件的发生导致不可靠,也会由于主观寻找符合预期结论的信息而流于偏颇。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关于学习和记忆

生活中的心理学是一本入门级的心理学读物,通常人们认为的心理学指的是人的精神活动,其实还有思想,情感,存在于时空中的物质世界,以及了解它们的方法共同组成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内部信息,一些主观精神上的,可以引起偏见的和不可信的表面现象,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实,存在于我们认识的和科学的意识的真实的东西。

心理学研究的什么留在我们的大脑里,对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解释了,大脑不是一个类似仓库的储存东西,学习能让人变得更好,学习帮助人们创建持久的联结,这种联结包括相倚,差异和交互作用。相倚是什么和什么一起发生,比如,我们打开水龙头,就会有水流出来,从而学会控制水龙头;差异,则是与常规的不同之处,如果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储备,留意差异,并根据差异做出调整,可以较快的学会新的东西,但却很难学会陌生的东西;交互作用是和别人的相互作用。不同的联结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经典条件作用,将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互联结;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中强化所起的作用,如果行为后面跟着一个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重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着模仿和观察别人的学习,意味着提供了一条捷径,绕过了必要的尝试和错误,也绕过了联想学习所依靠的及时强化,学校里学习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顿悟学习突然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同时也是学习认识理论脱离联想的观点,也是为我们提供新的方式,试图用其他过程来解释学习过程。

记忆同知觉一样,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仅是一盘录下你所学的东西的卡带,对你所学的东西越多,记得就越牢。被动吸收的知识就容易忘记,而对于留在大脑里的东西来说,学习能起到的作用相当大。在生活中,我们对事件意义的记忆要比细节的记忆准确的多,一般意义要细节重要得多,我们的记忆并不因为我们需要把物品和事件分类才存在的,而是因为我们需要调整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大脑,包括我们的记忆,都在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情境。也正是这种适应性,看起来零碎的记忆也就够了,我们可以用创造的性的和有用的方式来组织这些零碎的记忆。头脑里有一些线索、提示我们就能够进行这样的解释及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相结合,以便利用我们学到和见到的东西。

《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笔记

107页:用内省来研究它们,有明显的局限性。

202页:第八章问道:在出问题时,发生了什么?

267页:重要的是,我们构建自己的现实的方式之一,是用一套系统方法把所接收到的信息组织起来。

280页:在漫射光下饲养的动物常会撞上东西,因为它们虽然有正常的视觉神经,但漫射的光线使它们缺乏模式辨识的能力。

298页:感知到某样东西,却又不知道我们已经感知到了,这种情况叫作阈下知觉(专栏2.2)。

374页:用类似仓库的比喻来恰当地理解留在头脑里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422页:“哥们,这家伙是不是条件反射了?每次我一按杠杆,他就会送一粒吃的过来。”

479页:我们对事件意义的记忆要比对细节的记忆准确得多,而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又会影响我们记得的细节。

582页:奥运会的短跑选手可以在发令枪响后不足十分之一秒里起跑,这时他们还尚未有意识地感知到发令枪的枪声。在人们意识到他们想行动之前,大脑活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677页:爱斯基摩人有许多描述雪的词,中国人没有一个常用词能表示“性高潮”,

708页:除了都能被你“感觉到”这一点之外,愤怒和口渴到底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794页:伤心对我的意义以及我表达伤心的方式是由它融入我的世界的方式决定的,是由我的经历、记忆、思想、反应决定的,是由别人过去对我的伤心所做的反应决定的。

860页:我们已经停止使用测谎仪了。测谎仪只测量了情绪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不可能是可信的。

1020页:例如,如果给同一个人做同一种阅读能力测验,两次之间间隔不长,但最后的测验结果却很不相同,那么这种测验就不算好(信度低)。类似的情况是,如果分数挺高阅读能力却不强,那么,这种测验就缺乏效度。

1032页:智力可以被简单地看作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但这种适应能力可能包含许多方面,例如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学习能力,以及在新环境里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72页:文化公平的”智力测验问题

1090页:还有证据显示,孩子受到父母关注的程度也会影响其智商———这或许可以解释出生顺序同智商之间的显著关系,因为第一个孩子通常总是得到较多的注意,而这种注意可能会提高智商。

1104页:看来,智力太复杂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定义,想用智商这样的一个数字来反映智力简直是不可能的。

1119页:研究人格的各种取向,在把人当做类型或当做多少具有某些特质的个体这一点上也有不同。

1160页:辨别变态行为的极端形式并不难,但是常态与非常态之间的界线却不是那么清楚。

1170页:变态行为的心理学定义强调行为的当前效用———如果这个行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妨碍你达到重要目标或妨碍你建立有意义的关系,那么,这个行为就被看作是反常的,是需要治疗的。

1223页:未经培训的人第一次读那张表时,会怀疑他们有了其中的每一种障碍,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1296页:心理学家把这种由他人在场所造成的行为的变化过程称为社会助长。

1299页:即便在要求人们不要竞争的情况下,若看到有别人在工作(共作效应)或别人在看自己工作(观众效应),人们工作的速度就会加快一些。

1303页:社会助长在动物中也存在———就是蟑螂在被同类观看的情况下,跑得也会更快一些。

1316页:放任自流的领导让群体各行其是,结果,其生产率比民主的或独裁的领导取向下的生产率都低。

1429页: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受别人影响的。

1514页:一百年前,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心理学几乎都不存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