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大全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大全

《千年一叹》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一):《千年一叹》有感

在局势不稳定时,余秋雨仍勇敢的坚持游历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发现众多文化的辉煌和没落。用心去写每一次的他乡感受。或欢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终坚持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待异国文化。用博爱传递了文化的大气和不朽。

这本书以文化为载体,更多的凸显人性对文化社会的影响。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闲的希腊人,随意的埃及人,悲怆的巴以人,洁净的约旦人,混乱的伊拉克人,贫困的巴基斯坦人,复杂的印度人,古朴的尼泊尔人。对人本身的关怀胜过了文化宗教的感触。余秋雨悲天悯人的文化情怀真的让人敬佩。

若有时间再度一遍,应该还是会获得新的知识和收获。

个人浅见:国内当代最佳的文化大师非他莫属。

《千年一叹》读后感(二):旅行轨迹

余先生此次旅行经过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其轨迹为从希腊出发往南到埃及,再自西向东穿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到达尼泊尔,大致上是一个“L”形顺时针旋转90度再上下翻折。

每到一个国家,余先生总是会挑最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转转,譬如埃及他去的是巴比伦和巴格达,而伊朗则选择了德黑兰和伊斯法罕。看描述貌似有点走马观花,但处处彰显着有意思的文化细节,譬如两河文明中的《汉谟拉比法典》和“空中花园”、伊斯兰教什叶派圣地纳杰夫和巴格达,波斯波利斯的“拜火教”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千年一叹》读后感(三):为何是“一叹”,而不是“一感”?

慢热型的自己,今天才读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花费了半个月读完了这本书。

好书!

尽管是一段离奇的游记,但是如果没有余老师的丰富和深厚的思想,也不可能写出这样饱含感情,又体现着深深的人文关怀的文字。自己浅浅地认为,他用“叹”是想表达一种感慨,而不是赞叹。感慨人类历史中的风风雨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文明似乎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样节节上升,局部地区文明已经支离破碎。时至今日,余老师他们走过的这些地方依然如他文中说讲,局部更加地动乱。

人类历史的发祥地,文明的结晶池,现实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荣耀,后来的这些人们你们到底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吗?

书中对于我们中华文明不断的解释,自己受教了。其中一项文明的体量是自己之前认识中所没有的,地理、文字、中庸、科举这四项,自己之前有过考虑,但是文明的体量没有考虑到。其实就是人多,尽管几次被侵占,但是外族却被巨量的中华文明同化了。

读的轻松,想的深渊,看的丰富,可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四):背负着历史向前行

看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了解到很多东西,能感受到埃及希腊的历史,也确实感受着巴以那方土地的动荡与不安

以下是了解到的一些东西~

西奈半岛

犹太人——他们最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为了民族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不管走再远的路,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如果哪一天发现这种生态中还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再一次选择流浪。

耶路撒冷——世界上没有另一座城市遭受过这么多次灾难,百度后了解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共有的首都,余秋雨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都把自己的精神终端集中在这里,也难怪它实在超重得气喘吁吁了

在写到巴以冲突时余秋雨说: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搁置历史情绪~~我想弱弱问一句,让我们忘记日本对我们的南京大屠杀可能吗?!又凭什么那么说人家呢?

伊拉克的死亡公路

一代霸王大流士铭文:使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害

不热络,也不容易破碎;不亲昵,也不容易失望

《千年一叹》读后感(五):千年一叹

书是余秋雨先生写的,其实说实话我之前从来没看过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更谈不上了解,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千年一叹》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还不如说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一行人从希腊到尼泊尔的一条文化之旅。不得不说,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旅行,因为他们沿途会经历很多无法预测的危险,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比如穿越战乱频发的中东地区,甚至很多地方是极端主义分子盛行,土匪肆虐的地方。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同时也用文字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路上的“风景”。 在看书时,我也会去想,当你真正站在几千年前的文化遗迹前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当你看到曾经的辉煌文明现在只剩下断壁残垣,你会是什么感受? 我不知道一个作家会不会在书里有所隐瞒,但是我在余秋雨的书中看到的是,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理性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浪漫的人,一个欣赏文明,敬畏文明的人,一个深沉爱着中华文化的人。而读了《千年一叹》之后,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渺小”,是中华文明的渺小,是处在中华文明中普通人的渺小。恍惚间“敬畏”“理性”“批判”这些词蜂拥而至,“文明”这个词确实太过高深,我到底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去看待你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