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大全

《论语译注》的读后感大全

《论语译注》是一本由杨伯峻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译注》读后感(一):满足

作为八十年代的书籍 肯定对当时从后期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变革中 起到了很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但既然看的是新版 从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 从世界多元化文化的交融冲突出发 与与时俱进一直在变化的思想出发 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从书中要做到认识自己 认识这段历史 认识这个时代 认识这种文化 就比较满足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论语译注》读后感(三):论语小结

读了几本论语的书。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在译与注方面,是最见功夫的;钱逊的《论语读本》都是大白话,生怕读者看不懂,但能前后关联索引,这对于阅读编排次序不那么严谨的论语是很有裨益的;钱逊的老爸——钱穆的《论语新解》,重在解,综合古今之说讲,有一套自己的解读,其功底之深可略见一斑;李泽厚的《论语今读》,重在阐释他的“情理结构”、“半宗教半哲学的儒学”、“对于知命立命的积极理解”等观点,初学者慎入。

参考钱逊先生的“论语的处世智慧”的讲解,将个人对论语的理解小结一下。

孔子重仁。“仁”很难解释,也很容易解释——即“爱人”。为仁以孝悌为本,忠恕为实践路径。其次重礼,礼是一切行为习俗的准则。礼不能脱离仁,是仁的外在体现,又可以促进仁德的培养。

儒家重为学与修身,从孟子、荀子两位后期儒学大家身中,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传承。关于修身,孔子为其后两千多年的世人塑造了一个楷模——“君子”,内仁外礼的君子,这一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可比拟的。至于修养的方法,孔子也给出来了:自省、改过、力行、克己。

关于社会,孔子提出了很重要的“正名”的观点,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封建贵族体系崩塌的春秋时代,这正是对社会秩序重构的需求的回应。在政治思想上,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

最后,是关于命。所谓命,是人力所不能支配的领域。孔子提出了”知命“的观点,所谓”尽人事、知天命“,这一点,影响更是深远。当下世人,承继这一观点的,恐怕是多数。

《论语译注》读后感(四):一些感想,权作记录

孔子的“礼”和“中庸”都有 “适度”、“合宜”的意思,《论语》中很多的事例都是孔子在说明这个“适度”、“合宜”的具体行为。但这样的就事论事没有成文的标准,“礼”的定义和形式一直在随着时代而改变,而“中庸”在传递过程中渐渐的和“不作为”、“圆滑”划了等号,和最初的“适度”、“合宜”背道而驰了。

《论语》是言语成册,而言语必定有情境,脱离情境将一言一句奉为圭臬,免不得失之偏颇。在当时的情境中去理解其中的道理才是正确的,不应拘泥于字句。

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礼”之所在是有弊端的,泰伯篇中,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但后世外戚干政,故旧以权谋私,这一句就不适用了。所以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非常重要,不能简单的理解字面意思。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可见其远见,历史上,小人“以人废言”成了百试不爽的好手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从个人角度去理解,实在是浅薄了。作为上位者、规则制定者,若能做到这句话,大约便是明君贤臣了。这次看书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大概是突然意识到孔子的大多数言论是对掌权柄者说的,不是国君、大臣,就是有志于为官者,而不是对普通人说的,理解起来立刻就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了。

《论语译注》读后感(五):那些年我没有读过的经典之一——《论语》小札

这是一篇非常简陋凌乱的读书笔记,在读这本经典的过程中,越读越有一种启发。看来之前就算对这本书有多么的了解,都不如亲身翻开书本实践来得实在。计划接下来读《孟子》和《左传》这两部经典。

泰伯篇第八

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提高自身内涵重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内涵中的素养更重要。

颜渊篇第十二

22·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我想在孔子眼中,真正的仁是屹立不倒的,而真正的君子也是“百毒不侵”的,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自信。“君子坦荡荡”便是如此吧,只是乱世就未必了。

子路篇第十三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半部《论语》知天下”果然名不虚传;这句话说得何尝不是中国当下应该走的道路之一?

宪问篇第十四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这句话是不是此后历代文人必出仕入官、大展抱负,纵一生坎坷也不枉然的滥觞了?

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打成文字的时候,注意到结尾的“?”,是编辑错了,不可能吧,但下文的翻译又是句号的;其实我觉得不论是哪个时代,都有为己或为人者,只是为己的要多许多而已。

卫灵公篇第十五

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只怪人是群居动物,且骨子里有一种去不掉的惰性;生活中类似那样描述的人何其多!孔子这样感叹“群居”,与“三人成虎”、人多势众也有点关系吧

阳货篇第十七

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值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枉。

——孔子是智慧的,这一句话有多少人是在经过多少年的摸打滚爬之后才知道的?“六言六蔽”俱不离“学”,而要想“学”,必须有一颗谦恭之心,说到底,应该是还是和孔子所提倡尊崇的“君子”一以贯之的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