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的读后感大全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的读后感大全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是一本由E.E.史密斯(Edward E. Smith) / S.诺伦—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7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读后感(一):系统了解心理学的一本佳作

遇到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无意发现的。要知道在北大的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书实在是太多,但是这本书还是第一时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无它,仅仅是因为第一,这本书实在是很厚;第二,因为它的作者。

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学著作也看了不少。这么厚的一本心理学著作还真不是很常见,唯一媲美的就只有《心理学与生活》了吧。再来说一说,西尔格德,学心理学的孩子们恐怕没有人没有听说过他吧。 美国心理学里程碑式人物,现代心理学的一代宗师。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4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NAS)授予终身成就奖。他的一生真的是功成名就的一生,奉献给了心理学的一生。所以,特别好奇这种心理学泰斗式的人物的著作是一种什么风格呢,从他的著作中,我又能汲取到什么样的力量呢。于是,我怀着强烈好奇的心,借下了这本书,然后开始研读。

打开前言,发现是中国心理学界泰斗张厚粲先生为他写的序。也知道了这本著作是西尔格德教授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开设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导论课程。他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编写了本书。由于内容丰富、观点全面、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特别适合作为初学者的授课或自学教材,现在我借的这本书已经是第四版了。

从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角度来看,教科书式的书我已经受够了,每天的文献报告枯燥无味凌然生厌。但是市面上大众科普心理学更是无法招架,只是拿些是似而非的东西吸引大众的眼球,全然不顾科学性和严谨性。抱着把这本书当做睡前读物的心态,我开始了内容的阅读。

自从读研以来,每天面对着文献和实验,系统的知识也遗忘了差不多。我每天开始一章。从心理学的本质读起,心理学的本质已经是我十分熟悉的问题,但是这本书给了我阅读的畅快感,丝毫不觉得乏味,无趣。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以及有逻辑的描述,让我对继续读下去有了信心。

接下来继续看了心理学的生物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知情意,学习,记忆,语言等等。每天睡觉前看一章,觉得自己收获很多,在课余的时间就书中的内容和实验案例还能和老师一起探讨下,之前对老师的组会真是避之不及,现在看到老师稍许赞许的目光,我对继续读这本书竟然产生了期待。

一共十八章的内容,我用了15天的时间读完了。我在豆瓣小组上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每天读书少于十万字的人是没有出路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会有出路,但是我觉得我整个心理学思维和逻辑框架建立的好了很多。在一次文化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报告中,老师觉得我思路很清晰,设计新颖,我默默地感激那个认真阅读了著作的自己。

在我的带领下,室友也可以借了这本书来看。正好学妹准备15年的考研来问我看什么书入门呀,我推荐了这本书给她,她也觉得不错。我有时候在设计实验或者是看文献遇到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就把这本书当做资料库来查阅一下。

不过,我已经在网上订了一本,估计过两天就会到货了吧。因为我舍不得这本书霸占太久了忘了还,都开始欠图书馆钱啦。这么好的书,还是自己买一本看着踏实。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既然我遇到了这么一本好书,就推荐给大家啦。如果你是对心理学感兴趣,那就从看这本书入门吧,千万别被那些市面上大众通俗科普的书籍给带上了斜路;如果你是一名学生,想走向心理学这条路,那么也适合看这本书,看完之后你对心理学会有一个全新的思路。如果,你只是想提高一个自己的修养和文学素质,那么,看这本书也没错啦!

新年伊始,祝大家都有心(新)的收获!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读后感(二):《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与《普通心理学》第一单元对比

中英两本教材在内容和编排顺序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两本书在内容的结构上都运用了先细讲知识,然后针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正文中都运用了很多例子文字和图片来进行说明,具有可读性。

但是《普通心理学》中是在一整章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大的概括性更高的总结,《西尔格德心理学》第一章中的每一节都有一个小型概括和题目,第一章最后有一个大的分点总结。《普通心理学》中还插入了“视窗”这一知识补充类型的板块,但相比较于《西尔格德心理学》中的“Are we naturally selfish”这一举例和极为丰富的插图来说还为欠缺。就正文排版来说,《普通心理学》较为单一规律,而《西尔格德心理学》的排版变化较多,充分利用每一个空隙。

从更细的区别点来看。第一个章节的名字就区别很大,《普通心理学》中第一章命名为“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西尔格德心理学》中命名为“The nature of Psychology”(心理学的性质),我觉得《普通心理学》的命名是表达了一小部分,非常的具体,而《西尔格德心理学》中的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内容安排的也不全相同,《普通心理学》是按照: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2、心理学的任务,3、如何研究心理学,4、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的顺序展开;《西尔格德心理学》是按照1、心理学的范围,2、心理学的历史起源,3、现代心理学观点4、如何开展心理研究的顺序展开的。顺序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第一节开始,《普通心理学》一上来是直接提出心理学研究什么展开写了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相关概念,而《西尔格德心理学》中是先通过面孔失认,记忆缺失,肥胖和攻击性等心理现象来作为引线。

《普通心理学》中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这一个板块中的心理学要探索什么,心理学研究类型,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在《西尔格德心理学》中没有涉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这一板块《普通心理学》是放在心理学的任务中来介绍的。相对于《普通心理学》来说,《西尔格德心理学》中的当代心理学的新发展多了21世纪的心理学主要的4个研究趋势。

心理学如何研究这一节中存在的差异更为突出。《普通心理学》是先讲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再讲科学态度的重要性,最后列举出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法。《西尔格德心理学》中是按照形成假设,实验测量,相关实验,观察,文献研究。并且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在这一节就提了出来。

《普通心理学》里还有很多较为中国特色的部分,在心理学如何研究这一章节中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还有“视窗”中现代心理学的一些重要事件中也列举出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大事记。举得很多例子当中大部分都是有关教育和考试成绩的,还有很多像“知之深,爱之切”,“饿时吃糠甜如蜜,饱时喝蜜蜜不甜”等俗语,科学态度与方法这一板块中还有一句“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还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联系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及选拔,因而在我国的四化建设中有重要意义。”这些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所以每一本书中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是最基本的内容都有着相同之处。无论读哪一本书都是学习必备的,《西尔格德心理学》是代表着西方乃至整个心理学界的权威,但是同时《普通心理学》结合着中国的特色中国的心理学界的总结,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强化培养学院李秋伊

(摘自百度文库)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读后感(三):一本对初学者极为友好的心理学经典

心理学是现今人们生活中涉及面最广泛的主题,从情绪感知到原生家庭,从经济社会到国家法制,都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知识。正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既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心态,又能更好的应对生活。

学习一门学科,就像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凭感觉摸索着走,当然不如手中有一副详尽的地图来的踏实。它能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个大概的概念,指出哪些地方有必看的风景,也能帮助我们找到喜欢的道路走下去。

心理学世界的地图有很多,不过对初学者最友好的当属《西尔格德心理学:心理学导论》。这本书平实高效的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的全貌,指点了学习的路径,也为想要深入钻研的人指明了继续前进的道路。

《西尔格德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是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经典之作,该书最早由Ernest R.Hilgard(西尔格德)教授在十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独自编写,一出版即广受赞誉,到1962年第三版时,销量就高达40万册,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图书。之后该书每隔三四年修订一次,不断增加新作者,也不断充实完善相关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是第14版了。

《西尔格德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既可以让初学心理学的人很快上手,也可以帮有一定心理学基层的人理清知识结构,无论你想入坑心理学,还是提高现有段位,在这本书里总能找到你需要的!

市面上所谓的大众心理学书籍汗牛充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伪心理学和鸡汤文,以吸引读者眼球为目的,既不科学也不严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如果看了这类书,很容易走上弯路。

《西尔格德心理学:心理学导论》自1953年初版至今,一直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学当做普通心理学的教材使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豪华。第一作者西尔格德教授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代宗师,他1948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从1967年开始,《导论》不断增加新作者、新内容,保持着每隔三四年修订一次的速度。增加的作者包括美国当代心理学家R.C.阿特金森,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E.E.史密斯,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S.诺伦—霍克西玛等心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专家。

《导论》内容丰富、观点全面,结构框架也十分经典。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开篇介绍心理学的本质,接着介绍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讨论动机、情绪等心理特征,然后介绍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最后讨论有关社会心理的内容。

总的来说,《导论》能帮我们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并且体验原汁原味的美国式心理学教材,适合所有心理学爱好者细细研读。

很多大部头的教科书都是理想的“睡前读物”,读几页就打瞌睡的那种。这本《导论》虽然也很大很厚,但案例有趣,语言生动,阅读起来十分畅快。

在关于智力的章节中附上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详细阐述传说中的IQ是怎么测出来的。

针对老夫少妻的现象,书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有攻击性?为什么我们不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事情?书中都有答案。

每一章结尾都有一道思考题,比如:“父母在儿童发展中的功能是什么?”“不切实际的乐观对健康有益吗?”“真的有压抑的记忆吗?”

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读者可以整合已学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细节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学不仅不遥远,还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虽说是一本比砖头还大、还重的著作,《导论》对读者却十分友好。无论是初学心理学的小白,还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学生,都能从本书获得新知识、新启发。

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西尔格德把全书结构设计的对读者非常友好。全书概念被整理好了,就在“概念摘要表”中;章节总结也是现成的,就在每一章的结尾。

心理学免不了长篇论述,作者煞费苦心地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精美插图,表现研究成果也多用图表,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也便于消化理解。

和早期的版本相比,新版本增加了“双面论证”、“前沿研究”等栏目,给读者展示了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全貌,通过最新思想与最古老理论的碰撞,启发读者去思考、去论证,自己去找到答案。

《西尔格德心理学:心理学导论》是一本被时间肯定,被读者肯定的心理学著作,不管你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小白,有一定基础的心理学从业人员,还是想读本好书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很好的选择。相信啃完全书,你对心理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好书共读,欢迎关注公众号:丹顶鹤的丹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读后感(四):中文版导读 张厚粲

《西尔格德心理学》一直被奉为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的经典之作,Ernest R. Hilgard(西尔格德)教授自1928年便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非常受欢迎的心理学导论课程。该书最早是 1953年他本人在多年教学经验基础上,独自编写的普通心理学教科书。由于内容丰富、观点全面、着重启发学生思维、特别适合对初学者的教学和自学,该书一出版即广受赞誉,到 1962年第三版时,销量已高达 415,000册,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图书,很快就出版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的译本。

为了不断充实心理学界新的研究内容和适应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分支领域,西尔格德心理学教科书从1967年修订开始增加新作者,最早参加、也是合作最久的是 Richard C. Atkinson和 Rita L. Atkinson。该书每隔三四年修订一次,在 50年间自第 1版至第 14版,内容不断充实完善。虽然新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但为了纪念 Hilgard对此书和心理学教学的贡献,始终保留 Hilgard为主要作者的地位。

在 21世纪伊始出版的这本《西尔格德心理学》第 14版,参加的作者有 Edward E. Smith,Susan Nolen-Hoeksema,Barbara L. Fredrickson和 Geoffrey R. Loftus。为使本书的所有部分都更加现代化,书中内容有很大修改和补充,全书共计 18章,贯穿全书的有三个观点:1.加强行为的生物学基础;2.在心理学研究中增加进化的观点;3.强调文化影响及其多样性。

关于本书的内容及其主要变化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包括三章。

第一章心理学的本质。首先用心理学如何影响生活和政策的一些实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古老的“先天—后天”问题争论开始阐述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为强调它与当代运动的联系,在阐述各种不同学派的发展中,增加“主观论者的观点”,为当代的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联系,对被称为“21世纪的心理学”的新兴的跨学科研究,如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情感和认知神经科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也都有一定的介绍。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基础。通过一个公开讨论的实例表明复杂心理特点与脑的联系;并依据计划心理学的观点,在行为进化的部分以一个行为特质(如男性的攻击性行为)为例,讲述了自然选择的进行。

第三章心理发展。增加了在儿童心理理论基础上有关认知发展的最新研究;扩展和更新了青春期发展的范围;增加了遗传对气质影响的信息。

第二部分为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四章感觉过程。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本章对感觉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作了新的介绍;对光和心理物理的研究有所扩展;并增加了信号检测论。

第五章知觉。注重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知觉的作用,将错觉并入知觉的恒常性研究中;注意研究被扩展成为独立部分。

第六章意识。从日常生活中人们分心或失去意识的情境引入,对意识进行解释,认为它是人对自己内外环境和各种行为活动的监控,由当时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所构成;对酗酒的产生、其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也进行了讨论。

第七章 学习与条件反射作用。包含了抑制性条件反射的讲述,还新加了一节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

第八章记忆。将编码、存储与提取、记忆的三个阶段与三个储存系统作了很好的区分与解释;对工作记忆与内隐记忆分节讲述,并着重说明记忆的建构性及其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 语言和思考。语言部分除发展和影响因素外,增加了神经基础;在推理和决策中指出表象的作用;在演绎与归纳推理的解释中用脑内的神经机制加以区分。

第三部分 心理特征。

第十章动机。动机是一种使行为加强并给以方向的心理状态,保持体内平衡是其主要的内在原因;从脑内系统对“想要与喜爱“(wanting与 liking)加以区分;增加了与性别有关的过度节食与过胖等健康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第十一章情绪。情绪从认知评价开始,由主观体验、内部躯体变化等多种成分构成;讨论情绪与心境的区分;强调积极情绪和面部表情在生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有关情绪调整及其性别与文化差异部分。

第十二章智力。介绍智力测验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智力理论;讨论智力测验编制中的偏向性问题;还介绍了有关智力理论中文化问题的讨论。

第十三章人格。在各种人格理论中增加了人格的进化理论并讨论了人格的遗传问题;对人格的评估也在本章中加以介绍。

第四部分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第十四章压力、健康及应对。从各种压力事件的产生,到应激反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及应对技巧,全部贯穿着文化问题的讨论;特别是增加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讨论,以及应对健康的影响。

第十五章心理疾病。这是新的一章,从一个变态心理的实例开始,在焦虑障碍、心理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部分强调了脑成像研究;并介绍了在界定“变态性”时需要强调不同文化下的常模的讨论。

第十六章心理异常的治疗。用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多种治疗方法中获益的事例说明治疗的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古代的看法;介绍了药物治疗对心理障碍的作用,包括现在讨论中的草药的治疗作用及文化差异。

第五部分 社会心理。

第十七章社会影响。用情境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对社会助长作用、旁观者效应、顺从等几个方面作了现代化的解释;增加了包含不和谐理论与自我知觉理论的“自我辩护”(self-justification)部分。

第十八章社会认知。依据思维的双进程模型(自主思维和控制思维)的观点,阐述印象的形成、态度和人际吸引等问题;着重揭示了刻板印象的形成及其文化影响;并增加了对偏见与刻板印象的控制;指出在团体思维中保持团体多样性的积极意义。

本书非常适合心理学入门级的教与学。在每一章中有一个“概念摘要表”以图表形式帮助学生巩固主要概念并加深理解与记忆;除每章最后有全章总结外,还增加了阶段小结,对学生整合所学内容并记住重要信息大有裨益;各章均列有重要思考题,并设有以“双面论证”(seeing both sides)命名的学术论坛,反映心理学发展前沿的问题,客观地介绍争议双方的论述。例如第一章“自私是天性吗?”第六章“超觉现象(Psi)是真实存在的吗?”和最后一章“择偶方面的性别差异是源于进化过程还是社会学习?”都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思维。此外,本书还包含了插图和详细的上网查阅资料的指导,实在是一本内容充实、图文并茂的心理学基础教材。最后,由于本书材料新颖,观点全面,我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入门教材,对于心理学界无论哪一个分支的学者,为了不断完善自我,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读物。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第14版)》读后感(五):职场更青睐外表出众的人,作为不被待见的胖子,该如何绝地求生?

曾经公司需要招聘一名文案,我作为业务部负责人进行面试。文案面试环节,我认为主要看对方的语言表述能力与既往的作品。有一名候选人的对答与作品质量都还过得去,但到了老板那里就被一票否决了,原因在于:候选人是个胖子。

老板说既往招进来的胖子,都比较懒惰。如果连自己的身材都不能自我管理的话,怎么能指望对方成为一个自律、做事积极的员工?

当时我心里也为这名候选人感叹,也不能这样一刀切吧,职场也有很多努力的胖子。

而且,体型胖也有可能是遗传,靠自身很难改变;或者正在服用激素类的药物,那胖得更快,并不一定是不自律所造成的。

但不管心里如何OS,不可否认的是,职场的确更欢迎体型匀称的人。

如何去解释这种职场现象呢?《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中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一、比起胖子,苗条、健硕的员工更容易获得认可

在双方的工作表现差不多的情况下,得到提拔的,往往是那些身材匀称的员工。

这与社会潜意识相关,即大众文化。

在我们的大众文化中,总认为瘦子是吃苦耐劳的形象,而胖子是那些好吃懒做的代表。这种文化认知,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名著《西游记》里的孙猴子与猪八戒。

所以,体型胖瘦,直接影响你的职业形象。而我们的职业形象,会直接与社会地位相挂钩。

在职场,体型胖的人,更容易遭受嘲笑、暗讽,以及使人产生不良印象。

曾通过《康熙来了》出道的艺人:小甜甜,就因为自己肥胖的身材,经常在录制节目时遭受男艺人的嘲笑,充当被打压的笑料。

小甜甜曾说最让自己难堪的经历是:自己走向录音棚的路上,有两名男艺人跟在自己身后。其中一名男艺人嘴里叼着烟凑近小甜甜的大腿根部。然后另一名男艺人说:“小甜甜,大哥借个火点烟啦。你大腿那么肥,快点摩擦起火呀”。

小甜甜虽然明白对方是在开玩笑,但这让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众多遭遇让小甜甜痛下决心减肥,现在甩肉60斤后的她,逐渐显露出了自己的美颜。

瘦身成功后的小甜甜,即使站在身形纤弱的女星旁边,也毫不逊色。出众的综艺感,与胖子逆袭式的成功,让小甜甜获得了更多的演艺通告。

二、胖子的自信度更低,会影响自己的职业表现

我们都有个内在自我意向。你可以闭上眼,想象一下自己最理想化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当你的现实外在形象与内在理想自我的形象,差之千里时,就会严重影响到自信心。

一个没有自信的员工,很少敢接受工作挑战,也不太敢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所以在职场被正向关注的机会就更少了。

那些身材匀称,拥有自信的同事,往往能更有勇气在职场表现自己,收获到同事的恭维。胖子们就会更失落,对自己更生气。

那么这种针对自己的失望,会引起情绪波动,产生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们更倾向用吃这件事来安慰自己。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胖越不高兴,越不高兴就越想吃。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体型会影响到职业形象,也有了想要瘦身的想法,或许以下几点可以帮到你:

一、避免进入减肥的误区。

我有位同事说自己还是小姑娘时就有气虚的毛病。每次减肥后,自己都会感到体虚乏力,需要再靠中药调理。她主要靠节食的方法来实现减肥。

管住嘴,是最快见效的减肥方法,但不是每个人的身体,都能够经受住节食的消耗。

例如气虚的人,用这种减肥方式,就伤到了元气。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并不值得提倡。

所以在减肥时,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大前提: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

曾经在朋友圈疯转的《住院72天,我卖了2套房》告诉你,当健康遇到危机,医院的收费单是容不得一分的讨价还价。至于病人能活多久,医生则会问你有多少钱可以用来救治。

因此,你的健康大于一切,不要因为减肥而付出健康的代价。

二、用科学的方式来“管住嘴”

传统的节食方法,是强迫自己不吃东西。即使自己想吃,也要努力克制住自己。

但我们的欲望就像是小孩子。你不准他看电视,打游戏,你能管住他一时,一定管不住他更长时间。

所以,那些看似节食减肥成功的人,通常在一段时间后都会恢复体重,甚至反弹得更猛。因为当初被你控制住的小孩(欲望),他一直都在伺机寻找突破口。一旦找到之后,他会疯狂地补足之前被压抑的部分。就像小孩子之前一直没有电视看,现在他会抓紧时间,24小时不睡觉也要看电视。

我们的欲望,是最任性的小孩,每时每刻想得都是如何满足自己。

那么科学“管住嘴”的方式,就是采用情绪取向应对方式。

1. 找到你爱吃的原因。

饮食的第一目的是解决饥饿。但如果你在不饿的情况下,仍然控制不住地想吃东西,那么其中就有更深的心理原因。

曾经有个女性个案,她会忍不住地吃东西。越是高热量的食物,越能得到她的青睐。她甚至每天都要吃炸鸡配啤酒,豪气地说自己就是好这一口。

经过心理疏导后,她才看到这一饮食问题背后的原因。因为她小时候遭受过男性的性骚扰,所以她的潜意识会给出一种保护机制,就让她吃很多。一旦自己吃得肥肥胖胖的,就会减少自己对男性的性吸引力,以此来避免自己再遭受性骚扰。

所以,爱吃并不一定是“真的爱吃”,其中会有各种情绪问题,或早年创伤。

吃货,可能是“心受了伤”。

2. 主动发起与他人的关系链接

从心理角度来说,排除遗传与病理性因素,胖也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所以,如果你想要减肥,不妨主动告诉身边人。最好能加入一些减肥的团体,一起讨论食谱,有能够一起运动或交流的团体。

一些心理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主动找人诉说烦恼,拥有更多人际脉络的人,减肥会更加轻松、成功。

当有人可以承接你的负面情绪,降低你的心理压力,你对食物的欲望也就不会像之前的那么强烈了。

解决了吃得过多的问题,相信身材管理会变得更轻松与可实现。职场胖子之逆袭,你也可以做到!

《西尔格德心理学导论》这本厚重的心理学专业书籍,值得居家常备。

如果你是学生,那么你需要这本教材;如果你与我一样,已经工作,那么这本书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

因为很多问题,若你能够明白其中的心理学原则,你就能更懂自己,也能更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