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文国史三十年(2)读后感摘抄

国文国史三十年(2)读后感摘抄

《国文国史三十年(2)》是一本由孔庆东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文国史三十年(2)》读后感(一):快餐

看完了1、然后就买了2,速度非常快,感觉作者在走马观花的讲述内容,而我则像是读故事会一样看小说,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不无聊,用来打发时间很不错,但是花了现金在网上买确实感觉浪费了,所以我提醒自己吧,下次要看这类型的书直接到图书馆借。图书馆真的很不错呢。

《国文国史三十年(2)》读后感(二):比第一部稍逊,但作为纲要了解很是足够

其实蛮奇怪的,怎么2隔了这么久才出,难不成受到CQ局势影响孔和尚受到威胁~~

在我看来,文化越往后发展,应该呈现出越多的魅力。可2的诠释却有些浮于潦草,不像1中,明显能感觉到作者对于那个年代文化的爱,对于鲁迅的爱,对于胡适的讽刺。

而随着时间推移,在2中所描述的那个阶段,更应该是有丰富多彩而充实的东西可讲才对,但,实在是过于草草。老舍、茅盾、张爱玲、曹禺等等等都几乎是像历史教材一样叙述过去,没有了1中活色生香的冲击感。大概用作者自己的话讲,是爱者不究,究者不爱,方能客观吧。

何况,说到底,这实质上也的确只是讲课的教材编集而已,能做到不挂一漏万,能有人细细地将那段岁月整理成篇,已属不易。

看完后很是遗憾,最近十年,国文国史的近况实在让人掩面。大陆作家本该有的大气、深沉全都不见,反而越发局限于某些体裁,越来越趋于实用主义,越来越背离“真实”这一文学作品中最具打动人心力量的元素。

《国文国史三十年(2)》读后感(三):克服自身危机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一部不错的讲义

春节前后看了两本讲义,号称北大王牌课程孔庆东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讲课录音稿——《国文国史三十年》1、2。从孔庆东公开的言论来看,他是“左”派无疑。赞美朝鲜,“三骂”南方报系,还有所谓香港人是“狗”论。有些是媒体断章取义,有些是他故意夸张,还有一些确实是他真实的主张,最后一点在他的课程上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春节这几天,我想把孔庆东和贺卫方的书都找来看看,所谓游走于“左”“右”之间嘛。不过,其实看这两本讲义,似乎看不出太“左”的倾向,算是背离初衷了。不过,这也恰恰是读后收获之处。

书里先是温儒敏先生对孔庆东的评价。他讲“庆东是学者,但外界感觉他更是个作家,擅修辞,会说话,才华横溢”,又说“他擅用连类夸张,矫枉过正,在敏感部位打’擦边球’,三分偏要说到七分,让你捏把汗,但想到这是创作,是痛快文章,也就体谅且有些佩服了”,还说“用传统的心态很难接受孔庆东,但应当想想为何有那么多年轻朋友——还有为数不少的老年朋友欣赏他,这确实是一种心理现象……而青年人却在其作品中读出人性的真实一样”。从序文来看这并不是温在为孔庆东”开脱“,相反,他是希望读者能从另一个侧面去读孔庆东,去读这本讲义。我又在知乎、百度等平台搜索”孔庆东“这一词条。百度上对孔庆东是清一色地谩骂,但对其为人师如何,并未评价。知乎上倒是对孔庆东为人师表比较赞誉。可惜,当初我差“400分”没考上北大,周围也没有“孔门”弟子,没有第一手资料,只能“开卷有益”了。

说一下书的大概,两本书共十九讲,前两讲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三讲是两千年文学回顾,第四、五讲是文学革命,第六、七讲是鲁迅,第八至十八讲分别说新诗、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散文,话剧,通俗文学,左翼文学等。最后一讲是流动的文学版图,讲的是孤岛文学,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学。每本讲义都前有温儒敏的序言、后有孔庆东自己的后记。现代文学史虽然很熟悉,但是毕竟作家的文本没有读过,很难融会贯通。所以,这两本书对于我,一方面,可以当作一个读书目录,以便有个大概地了解。另一方面,单作为历史,偶遇思考处,也发零星之论。

一、关于治学

书里讲了严家炎老师的一个例子,他为了反驳有的学者认为金庸小说里只有打打杀杀,竟组织统计金庸所有小说中打打杀杀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我想治学之难大抵如是,而治学之乐亦复如是。孔庆东说“扎实胜过聪明”,这是和勤能补拙一样的道理,也是我一直笃信的准则。

二、关于社会

书里对阿Q有了一些论述,他说:“革命一来,阿Q也跟着去革命了”,“阿Q革命是应该支持的,但是同时要想到阿Q革命之后有问题”,“当你完成了个性解放之后,你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吗?个性解放是方向,但是个性解放不保证你的幸福”。这提出来一个很严肃和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大谈特谈“民主”、“自由”,姑且认为这些人真懂“民主”、“自由”罢,但是,这些“有识之士”很多没有考虑过“民主”、“自由”之后,小民怎么办呢?阿Q又怎么办呢?对于小民难道就用“革命”的阵痛打发了?对于阿Q们难道就以背叛为名杀了了事?举个例子罢,我经历的企业改革,也看到了新入职的员工对改革不公待遇的抗议。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复兴,可是假“复兴”之名的改革就可以以牺牲一部分人群的利益为代价吗?我不反对革命和改革,我也希望民主和自由,可是这些总得让生活越来越好罢,如果不解决所有或者大多数人的生活品质问题,那么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孔庆东又说“先觉者与群众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对立、紧张,在任何时代都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因为“先觉者”所谓的胸襟和视野太大了,大的只能装下自己的理想抱负,却装不下人民群众了。这样的“改革”、“革命”、“自由”、“民主”不要也罢吧。我的思想有点倾向于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适时地消极一下,为自己和社会才一下刹车的,也能休息。

另外,书里他还说:“人在行动上抵抗很容易,你反抗父母对你的管教这很容易。但在思想上抵制其他思想对你的侵蚀、腐蚀,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人行为上反抗父母,但实际上,在对别人和对自己的亲属都映着父母的影子,这确实是很可悲的。

三、关于文学

他在书里说:“那红娘自己的个性在哪里呢?没有”。我想我们古典文学很多的都是有整体的故事性,但是缺少文学人物的个性,特别是内心的个性。但是现在在电影里矫枉过正了,人的个性具足了,故事性却没有了。所以电影还是不好看。不过关于这一点,他书里提了这么一件事,“中国人一般不说‘看戏’,都说‘听戏’,老的戏迷到了剧院坐在那儿,一般是不睁眼的,一睁开眼睛说明什么?肯定唱错了,这才叫知音”,难道说这才是中国电影拍不好的原因?历史和观众的错?哈哈。

对于诗,他说:“写诗是一种训练语言最好的方式,在诗中你才能找着最合适的那个字、那个词”,“现代诗歌从新月派之后就基本上分为两条道路,一个是格律化,一个是自由化”,“我们今天的诗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比起来,到底进步了多少呢?这是摆在我们今天的问题”。这点我是很赞成的,不说诗坛了,单说周围朋友圈所谓的作家作者,也不讲究练字、意境,是话不是话的就往上写,称之曰诗。所以,我对所谓的现代诗仍然很怀疑。

以上,是一些读书想法。我个人觉得他对学生是很负责的,讲的内容也算相对客观。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赞成他的政治主张。

最后,书里说:“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克服自身危机的伟大变革”。我想克服自身危机也就是伟大的变革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