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精选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精选

《西欧中世纪史》是一本由〔美〕布莱恩·蒂尔尼 / 〔美〕西德尼·佩因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7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一):《西欧中世纪史》:现代文明形成的历程

很难想象庞大的罗马帝国,它的掌控者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某个家族的成员,在君士坦丁之前,罗马总是保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共和色彩,很多的统治者甚至出身士兵阶层。在帝国初期,皇帝尽管一直被作为半神圣的人而收到崇敬,但这种崇敬大半还是来源于他罗马化身的身份。戴克里先把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神圣王权引入专制制度,可他本身仍然是罗马文明的支持者,所以他仍然会找一个共治者,甚至在生前退位。对比传统的华夏帝国,尽管希腊与罗马的民主共和总被嘲讽做惺惺作态,精心装饰,却无疑值得被带着敬意仰视。

有种观点认为东方文明是精神的,西方文明是物质的,当我更加了解基督教文明之后,我会毫不犹豫地对这种谬论进行反驳。 宗教从产生开始,大概就一直充当人类精神温室,基督教更是如此。从个人的发展来看,坚持贞洁,清贫,苦修,反对世俗之城的堕落,放纵,绝对都是正确的选择。只是美好的愿望还是不免落去世俗的窠臼,信仰最后的失落,还是人性之殇吧。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二):《西欧中世纪史》阅读感想

这本开篇先简单介绍了地理,对于地理不太行的人来说,先捋一下欧洲地理确实会顺不少,这一点挺好的。 在可读性上,从了解历史来说,讲的蛮详细的,不光有历史的介绍也有一些分析。但是中世纪史对于我这种非历史爱好者来说,难度相对较大,相比起来,看近代史,看到的基本上就是现代的这些国家,古代史讲的国家又比较少,也不会很难,而中世纪史,国家多且与现代国家不同,领土范围也在不断变化,难度相对较大,并且也相对枯燥,没有太多让人觉得很有记忆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一些帝国内部纷争和宗教争端,每次看到宗教纷争的时候,内心都是:好想看近代史啊。。。 本书的缺点方面,第一个缺点是翻译不太顺畅(不过不顺畅的句子不多),有的句子看好几遍都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比如这句—— “基督教对受过教育的异教徒所造成的困难,并不是一个现代怀疑基督教的人更容易想到的困难——比如,耶稣所行的神迹,或耶稣复活的传说。” 这句我看了好几遍,不但对异教徒造成了困难,我这个无神论者也觉得很困难,甚至有点困扰。 第二个缺点是名词翻译问题,可能是因为出版的早(2011年),很多名词并不是现在最常见的译法,比如The Stoic,这本书的译法是“斯多噶”,honorius,这本译为“洪诺留”,这种还属于比较能想通的,毕竟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还是可以联系到之前看见的译法的。更困扰的是一些相对冷门的词汇,比如书里有些地名因为翻译的不一样,我在百度上都搜不到。例如书里提到一个叫“科尔多巴”的城市,我搜了十几分钟搜出来的都是一个足球运动员,折腾了半天又搜到了哥伦比亚一个地名,又研究了半天才知道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对我这种文盲型选手真的很不友好,费劲的要死,时间都浪费到百度上了,百度出来的结果还不一定对。 我是看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第十版《欧洲中世纪史》才看的这本,相比之下那一本出版的更早,但是翻译的词汇并没有什么违和感,翻译这方面比这本好太多。和我一样的文盲型入门选手如果是准备入门欧洲中世纪史,建议先读那本。 (不过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感谢这本书终于让我捋顺了十字军东征,之前看了几本世界简史都没明白十字军东征到底在弄啥,为啥打着打着能跑去抢劫君士坦丁堡???他们到底在弄啥?这本对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前因后果写的很详细也很清晰,我终于看懂了!!!)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三):两本中世纪史大学教材的翻译错误

沃伦·霍利斯特、朱迪斯·本内特的《欧洲中世纪史》和蒂尔尼、佩因特的《西欧中世纪史》可谓是中文界最流行的中世纪史大学教材,原书不断更新再版,但这两本书的翻译都不如人意。两本书都有很多翻译问题,这里只列举自己注意到的小部分。

《西欧中世纪史》(第6版)2011年出版

本书还有其它错误,如把天主教的翻译成“牧师”;把“王室”翻译成“皇室”(王皇不分)

P67 匈奴 Huns 匈人

P68 泽诺 Zeno 芝诺

P75 贝尼温陀 Beneventum 贝内文托

P78 《字源》 《词源》

P100 “查理·马特继承了王位”明显错误

P137 阿昆 Alcuin 阿尔昆

埃因哈特 Einhard 艾因哈德

P138 斯特拉勃 Strabo 斯特拉波

P142 维金人 维京人

P155 “柏拉图式的理想”应为“柏拉图式的理念”

P235 西缅 Symeon 西蒙一世

P236 提奥多拉女皇 Theodora 狄奥多拉女皇

P238 俄罗斯 Rus 罗斯(本书的绝大部分“俄罗斯”都应译为“罗斯”,中世纪“罗斯”和近现代“俄罗斯”分不清楚,翻译上一直混淆,在当下更应该搞清楚)

P240 科尔多巴 科尔多瓦

P299 夏特尔 沙特尔

圣安塞姆 圣安瑟伦

P301 埃罗伊兹 Heloise 爱洛伊丝

P300 罗色林纽斯 罗瑟林

P315 若弗勒 Geoffrey 若弗鲁瓦

P331 同时用“弗里德里希”和“腓特烈”两个译法,应统一

P338 倒数第十一行“败于” 语法错误

P345 “12世纪圣奥古斯丁”明显错误

P351 阿西斯 Assisi 阿西西

P357 梅蒙奈德 Maimonides 迈蒙尼德

P373 第二行 “安茹的查理在西西里建立起霍亨施陶芬王朝的势力”明显错误

P396 伽伦 Galen 盖伦

P397 格兰西 Gratian 格兰提安 (前后翻译不一致)

P411 萨顿《学院人文主义与欧洲统一》 萨瑟恩《经院人文主义与欧洲统一》

P418 费泽莱大教堂 Vezelay 韦泽莱大教堂

P448 司科脱 Scotus 司各脱

P449 阿克里 Acre 阿卡

P470 锡耶纳的卡特琳 Catherine of Siena 锡耶纳的凯瑟琳

P480 克勒西 Crecy 克雷西

P483 “二表兄兰开斯特的亨利”,这里应为“堂兄/弟”,这是父系亲戚

P517 沃特·泰勒 Wat Tyler 瓦特·泰勒

P521 苏德伯里 Sudbury 萨德伯里

P533 维永 Villon 维庸

P561 托兰特 Trent 特兰特

P565 鲁莽的腓力 大胆的查理

P571 “根特的约翰晚年时与一个已有几个孩子的女人结婚”(不知是否原文错误)

根特的约翰晚年时与一个已经为他生了几个孩子的女人结婚

P571 约克伯爵 约克公爵(上一段还写人家是公爵)

P575 拜齐德 Bayazid 巴耶塞特一世

《欧洲中世纪史》(第11版)2021年出版

(第11版的翻译要比第10版好,如没有第10版“查理曼大帝”这种致命错误。)

P5 宗教大会 Council 大公会议(本书最大吐槽点!)

P12 安提俄克 Antioch 安条克

P27 匈奴 Huns 匈人 (2021年出版的书还有把Huns翻译成匈奴)

P73 俄罗斯 Rus 罗斯 (本书的“俄罗斯”都应译为“罗斯”,中世纪“罗斯”和近现代“俄罗斯”分不清楚,翻译上一直混淆,在当下更应该搞清楚)

P11 米特拉斯 Mithras 密特拉

P27 恶意破坏行为 Vandalism 汪达尔主义

P69 普罗科皮乌斯 Procopius 普罗科匹厄斯/普罗柯比

P82 伍麦耶 Umayyad 伍麦叶/倭马亚

P86 智慧之屋 House of Wisdom 智慧宫

P99 《君士坦丁御赐文》 Donation of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赠礼》

P149 奥里亚克的格伯特 Gerbert 热贝尔

切尔维斯特二世 Pole Sylvester II 西尔维斯特二世

P159 曼济特特 Manzikert 曼齐克特/曼齐刻尔特

P163 三地轮耕制 three-field system 三圃制

P195 行邪术的西门 Simon the Magician 西蒙·马格斯

P205 克鲁尼 Cluny 克吕尼

P207 阿西希 Assisi 阿西西

P229 二神论 dualistic 二元论

P267 医护骑士团Hospitalers 医院骑士团

P322洛色林 Roscelin 罗瑟林

P397 里班多大海战 Battle of Lepanto 勒班陀海战

《西欧中世纪史》读后感(四):中世纪并不黑,而且现代西欧文明形成的脉络清晰可见

首先讲讲这书的几个优点:

1 体系庞大,细节精准。对于历史有特别爱好,不满足于咀嚼别人抽离提取观点之后的极简历史书的同学尤其推荐。

2 可读性较高。有些细节和专有名词翻译不够准确,但由于翻译得至少像中国人说的话,加上书本身叙述有趣,读起来像小说一般酣畅淋漓。

ps,如果你读[百年孤独]时被那些名字绕晕了的话,估计读这本书也会。理查五世是英国的,查理七世是法国的(我有没有说错?)

时至今日,欧美的文明体系已经基本属于[世界的]文明。不是说我们的文字,四大发明不重要,只是说,在今日,持续创造未来的理念,制度,都承继自欧亚大陆西边那块,地中海以北的区域。

开始正题之前说点旁的闲话。本科上古埃及的历史,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古埃及文明没落的最后阶段,希腊的文字,思想伴随着托勒密王朝入侵埃及,渐渐取代了埃及文明(当然最后征服埃及的不是古希腊文明,而是伊斯兰);而希腊化过程中的古埃及人,习俗向埃及人靠近,连取个希腊名字都成了一件时髦的事。我们孩子这一代的人,普遍英语能力要好于中文,写文章对于语法和逻辑结构的看重也是颇为西化的事情。也许一千年以后看我们这个时代,也是一个[希腊化]的时代?

古文明的伟大与否,有时并不意味着有没有能力延续下去。

好,接着讲,民主,个人主义,自由,财产权等等这些观念在今天的世界绝大多数范围内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从来没见过选票的中国人,多数对于民主,自由也能多多少少侃侃而谈。

但是,读过《西欧中世纪史》之后,我最深的感触是,西欧的文明遗产(legacy,我不知道怎么用这个词才精确)在全世界的推广是伴随着战争和武力征服世界后的副产品,它来自于它本身的漫长的历史,有至少一千年的积淀,是在它自己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花朵,而不是像我曾以为的,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少数一些富有洞察力和想像力思想家通过头脑构思出来的产物,并通过革命家加以实现的东西。

书的前300页是波澜壮阔的西欧地盘形成史。

处于和汉帝国同时代的罗马帝国是当时地球上人类文明的结晶,有成熟的法律(罗马法在中世纪后期的重新发掘,构成了现代大陆法系的基础),类似现代科层制的文官治理政府结构,发达的商业贸易,以及城市-乡村结构。罗马贡献给现代欧美文明的legacy,除了罗马法以外,最重要的应当是[公共生活的观念]。对比日耳曼系的legacy来说,罗马人的国家结构和对于国家的认识要更和现代接近——存在一个最高机构,承担维护社会福利的责任,并征收重税,用于维持军队和行政部门,并资助广泛的公共工程项目。市民们有一种忠于共和(res publica)的意识。相对的,日耳曼系的[国家]靠的是个人忠诚来维系,这也是构成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基础。国王只不过是大领主,靠效忠仪式(liege homage)维系对小领主的关系,而大领主真正的实际权力范围也只局限在自己的领地上。因此,法兰西国王也只对巴黎周边地区能实施控制,出访奥尔良还得征得沿途小领主的许可。日耳曼系下的西欧国家,充其量只是大大小小的领主们靠着个人忠诚关系结成的松散联合。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其理性主义,通过拉丁文献在中世纪后期的重新发现,也构成了现代科学最初的基础。

而日耳曼留给当下西欧文明的legacy,似乎比起罗马系要更接地气一些。

日耳曼人是典型的蛮族,其’司法’是血亲复仇,人证法,神意裁判法,究竟有多原始呢,总之现代人类学家考察的原始部落基本都是这种方式。

而所谓形成公共体靠的是家族联姻。对比一下[权力的游戏]可以很容易想象当时的日耳曼社会的形式。比如我国走的是祖宗崇拜,走父系传承这条很长很长的直线,民族的想象类似一株水杉。而日耳曼计算一个人的血统则是父系和母系都算,也不追溯太长,民族想象类似于一丛灌木。权力的游戏里奔流城的Tully公爵把自己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临冬城和鹰巢城,三家结成联盟,这种方式即从原始日耳曼人那里来。即便后世基督教教义厚男薄女,日耳曼的后裔们仍然让寡妇和女儿们继承财产,女儿的后代有资格继承王位,妻子在丈夫外出时执掌领地。

其二,日耳曼人的社会连结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宣誓效忠。但是这种效忠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再想象一下美人布蕾尼,先效忠于蓝礼,后效忠于stark夫人,都是出于个人的意志。而日耳曼的国王,与其称为国王,不如称为首领更合适,也是在临时需要的时候,通过选举产生。小领主对于国王,除了有服役的义务以外,并无人身或财产上的依附关系。所以日耳曼的legacy里,[个人意志和自由],兴许构成了现代个人主义的最初土壤。

现代宪政最初的发源算是英格兰的[大宪章]。作为日耳曼人的后裔——法兰克和盎格鲁萨克逊人都是——英国的barons习惯于古老的封建效忠制度,国王为打仗而征税就要开会去争取这帮领主们的同意,而领主们通过迫使国王签署大宪章来约束他的权力。通过对早期古日耳曼人的习俗的了解,你会发现这帮现代宪政制度的奠基者们,并不是特别具有政治制度的想象力,而只不过是在传承千年的习俗的基础上所自然产生创新。

其三,有关代议制的政府。对于[民主]的概念,一般认为起源于希腊城邦,就是集体投票决定毒死苏格拉底的那个制度,问题是,希腊的民主是类似全民公投的民主,而现代政治制度的民主时尚是代议制,哪怕是美国总统选举,最终也是分片区计算得票。理念上似乎传承自希腊,但实际上想想,代议制的前身们,英国的议会,法国的三级会议,德国的帝国议会,就是这三个日耳曼人的国家,他们在漫长的中世纪里接受的希腊理念还不如得自罗马教廷的基督教理念更多。你相信少数人通过文艺复兴挖掘古代精神遗产从而凭空塑造现代社会的根基吗?我比较存疑。而读到书中日耳曼人因为其落后的国家理念,国王和贵族的关系大体上是平等的,所谓国王也不过就是一个称号,实际力量还是看自己名下领地的大小和岁入的多少,而需要联合起来对付比如10世纪北欧维京人的劫掠时,靠的是各贵族拥戴成为首领——和更古老的条顿民族选举首领的方式一脉相承。尤其是法兰克人,书里形容早期的法兰克王国是——封建无政府,英国要好那么一些些,关键在于国王直接掌控的领地更多,派遣sheriff控制自己的领地,至少在小范围内实现了文官治国。当现代国家开始靠民族主义兴起后,这种属于贵族们的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就形成了现代的代议制民主。

西欧现代文明继承的legacy中,还有非常重要的第三条线索——基督教。

现代政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政教分离,通常也认为它是缩减天主教的世俗权力而实现的,事实上,中世纪中期也是一段教廷权力和国王权力此起彼伏的博弈历史。但,说到政教合一,严格来说西欧中世纪算不上政教合一,真正的政教合一典型应该是伊斯兰文明——宗教的最高统治权和世俗的最高统治权集合在一人身上。而西欧中世纪上,除了格里高利二世,英诺森三世这样少数的具有非凡统治天赋的教皇,极少有教皇能够真正对世俗权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世俗权力的要义在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脱离了这些,即便是具有宗教号召力的教廷,也难以真正实现对封建领主们的制约,尤其是当他们并不一定有多么纯洁的信仰的前提下。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中国人对西方那种精神第一的纯洁信仰的想象,绝对是出自批判自身的需要的过分浪漫化。

比如,教廷其实是倾向于留下和保护犹太人,作为旧约中上帝的选民,在最终的审判中见证基督的神迹,但英国及法国在11,12世纪对犹太人的屠杀完全违背了教廷的意志;中世纪时期,犹太人日子过的最好的地方居然就是在基督教的中心——罗马。我更倾向于这种说法,基督教确实是一种有关爱的宗教,而这些针对犹太人的暴力其实是出于日耳曼蛮族的暴力基因(早期古日耳曼人的地区战争和冲突及其家常便饭,血亲复仇式的杀戮也随处可见,参见克洛维的法兰克人的王朝发家史)。书中对十字军东征是如是说的:[教会发现劝服武士们不打仗极为困难,而把他们好战的能量引向教会的敌人则相当容易。]

再比如,教皇格里高利二世通过开除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教籍的终极方法,开创教皇干涉世俗王权的先河,但亨利二世服软,赤足翻山越岭请求宽恕之后,转眼就另立新教皇,宣布格里高利为僭越。所以我以为,教权对王权的博弈能力,也仅限于威胁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就是,虽然国王可以内心并不深信,但为了争取治下民众和领主的拥戴,仍然要让教权三分,这样一个意思,不一定对)。

又说句题外话,作为一个学佛弟子,我发现早期的基督教在仪式和精神上和佛教颇有相似之处:崇尚清贫,修道,静默,劳作,每日功课,等等。当然在教义上是有根本区别的,前者是神创论,后者是缘起论。而早前的条顿人原始信仰则颇为原始,[对着圣树丛祈祷],像不像临冬城?北欧维京人的原始信仰则颇为粗俗,近乎残忍,以动物和人作为献祭。所以,基督教在西欧大陆的传播,是非常,非常有进步和文明的意义的。

——————————

好吧,第一次写书评,事实上,也算不上书评,也算不上专业观点。不是学历史出身,也不是学政治学出身,如果有写错的地方,希望专业人士打脸的时候下手轻点儿。

总结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1 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个人主义的理念,私有财产的信念,乃至屠杀犹太人,宗教战争等等的暴力,都是出自西欧那日耳曼祖宗留下来的基因。(比如德州农民起义,如果他们自认为是希腊罗马的文明后裔,他们就会走政治或法律途径,而拔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和财产,这显而易见是日耳曼蛮族人的作风。所以我们中国人,看看则已,我们没有那个民族理念的土壤。你要知道什么是土壤,传承,去观察你的邻居,父母,亲戚,朋友,网友,在面对生活中的突发冲突时下意识采取的解决方法就知道了,嘴上说的不算)

2 基督教,古代希腊,罗马的制度和学术文明,构成了今日西欧文明的理念部分——宽容,爱,法律哲学,等等这些形而上的事物。

3 中世纪并非黑暗二字概括下一无所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野蛮民族和农耕文明相互交融,在这当中才是萌发现代西欧文明的基础。书中提到哥特式教堂作为欧洲建筑的代表,其肋拱结构是古罗马的,而把它进行审美化改造的却是日耳曼人,从古代条顿人的遗物也可看出他们对于线条有特别的审美力。仅举一例。

当然,我也不是在贬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而是相对于它们被无限拔高来讲,它们本身具有的古老基因被[黑暗的中世纪]给一笔带过了。如果能想到这一点,我们对于[中国欠缺一个启蒙运动]或者[移植先进政治制度]的想法,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乐观,那么天真浪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