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摘抄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摘抄

《什么是政治哲学》是一本由【美】列奥·施特劳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一):哲学兴,甘阳王

斯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目的是建立一个道德理想国,政治哲学只是过渡时期,因为德性高于自由,而民众”好德不如好色”,政治成为多数无知者的“民主游戏”,柏拉图鉴于苏格拉底之死,用政治哲学代替哲学来劝导公民,所以政治哲学是用政治讲哲学,而目的是引导政治家过哲学生活,古典的哲学的最高体现就是哲学生活。由此可知为什么斯特劳斯在美国部分政治家受欢迎,哪怕这些政治家并非好德如好色,但至少要做出好德的样子,至于这些政治家是不是真的向往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我辈无知矣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二):施特劳斯解读哲人,朗佩特解读施特劳斯,我解读朗佩特

刚刚读完施特劳斯的《什么是政治哲学?》一文,发现文章相当精彩,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上学生和老师进行的有关“古今之争”的种种讨论几乎都在这篇文章中涉及了,足见施的智慧。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窝了一肚子火,因为我一直等待着施特劳斯为古典政治哲学进行最严肃最系统的辩护,但是他草草地结束了,后来我又阅读了其弟子朗佩特的《“什么是政治哲学”中的论证》一文,才知道施特劳斯全文就是某种在论证之外的为古典政治哲学的辩护。

施特劳斯认为对善的事物和属己之物的区分是古典政治哲学的关键,但是其根本问题就像《理想国》所展现给我们的——追求善的事物而非属己之物固然是好的,但是不可实现,哲人必然是世界主义者,这和政治是冲突的。那么,现代政治哲学作出了某种转变,它把对善的追求放在了对属己之物的追求的下面,也就是首先承认“人是自私的”,从马基雅维利发端,经由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最后达到一个臻于完善的现代政治理论,不管是理论的解释力还是系统性似乎都比古典理论做得更好,也自然更受欢迎。

但是在施特劳斯对现代政治哲学的描述过程中,“现代性”的高歌猛进是物的胜利,但却是人的悲剧,这场悲剧是以人性不断降格的形式出现的:我们获得了更强大的武器,但我们似乎越来越悲伤和卑劣。这就又回到对善的事物和属己之物的区分之上了——“现代”显然是我们的属己之物,但是我们现在却对它产生怀疑了,我们发现我们实际拥有的事物与我们想要的事物越来越远。所以通过这种让读者“痛心”的方式,施特劳斯完成了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辩护——我们发现了自己的本性与现代政治哲学的割裂。

读完后,我感觉,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辩护恐怕只能以这种方式进行......看着现代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攻城略地,我却不觉得好受,感觉是对自己的某种背叛。只有拥有这种感觉后,一个人才能真正重读古典的那些著作,寻找教诲。不断对照自己的生活,修正自己的行事方式。不要指望通过说理确证古典理论的优越性,因为说理是说不清的,现代社科可以用一万种方式反驳,包括但不限于说古典理论落后、迂腐、愚蠢,但自己内心的那些对好的事物的追求,恐怕也是赶不走的。

这就指向一种割裂,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苏格拉底将人的本性归于爱欲而非理智的正确性。如果诉诸理智,就跟随着现代政治哲学的进路吧,这也是我从事社科研究不得不保持的基本态度;而如果还有残存的爱欲,可能古典政治哲学也是有意义的,毕竟,我永远不会靠颠扑不破的因果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开脱。这样的一种割裂的生活必须成为某种常态,它象征着古今之争的某种在个体身上的妥协。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三):六月初五(七月十四)

『什么是政治哲学』

核心是为政治哲学辩护,使之区别于政治科学或政治哲学史。

进而为古典政治哲学辩护,拒斥两重批判,其一是违背了民主之价值,其二是错误之前现代自然基础。

就像朗佩特指出的那样,在这部分施特劳斯的回应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的有力,事实上他甚至放弃了这处战场,从而话题从古典政治哲学滑向现代政治哲学。

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何为最佳政制,朝向的是目标,是德性。但在马基雅维利那里,这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变。他不再追问目标,反过来追问基础,德性的基础必然不是德性本身,它奠立于更根本的基础之上,在这个意义上马基雅维利发现了『对荣誉的渴望』,这种渴望的极致是成为君主/僭主。它使得政治教诲的实质转向了一种关于全新君主的全新教诲,也即关于在社会的基础乃至结构中不道德的本质的固有性。它进而使得人们从道德品质转向制度。在这个意义上它或将等于一种被败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为此他必须重新批判自然目的论,以使得自己免于理论困难。

马基雅维利拷问自然的措施过于严峻,对道德和自然(nomos)的否定太过激烈。这一点在霍布斯那里得到了缓和,他引回了『正义』概念,肯定正义是一种『自然正当』。但他也的确接受马基雅维利的批判,自然正当的标准在古典政治哲学那里太高了。它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原初的渴望——是『虚荣-畏死』。在这里他以对于死亡的恐惧代替了马基雅维利的『荣誉』概念。对死亡恐惧的拯救,唯一的策略是『权力』,由此权力成为了霍布斯政治教诲的核心。『权力政治』保护体面平淡的享乐主义和没有崇高性和敏锐性的清醒并使之成为可能。

洛克的教诲则基于霍布斯的前提,但他补充了自我保存的内容——对财富和获得的欲望。在马基雅维利那里,获得取代了道德的需求,人成为了完全自私的人,而这种获得的实质内容源于洛克的补充。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极致在孟德斯鸠那里被明确,也即经济主义——贸易代替德性体系产出文雅的风尚,即人道。

卢梭和唯心论则是这一活动的反向运动,试图回归前现代。在卢梭看来,自我权力同样标明一种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它与传统城邦有了亲缘关系。从而他更彻底地推进对自然目的论的批判,实定法下自然法不必存在,因为公益不会犯错,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什么。他进一步取消了超越的纬度,将『肆心』从古希腊的垂直纬度(参见《会饮》)引向了水平,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权力关系的描述。卢梭比霍布斯更为彻底地贯彻了对目的论的反驳,为此他将人追溯向更源初的开端,一个更贴近自然状态的情况。在这里他重新激活了『自然』这一概念,社会是道德的基础,这的确于古典时代完全不同,但在社会背后支持着的是自然原则。

社会是束缚,是对自然的疏离,人应当跳出自我保存回到自我保存的根基,这一绝对的开端不是艰苦的生存,而是诗意的『生存感』。

但『生存』——『生存感』之间的悖谬在卢梭那里难以化解,孤独的漫步者始终找不到他的归宿。在德意志哲学家那里,则希望通过『历史』使之得到和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黑格尔的『正当秩序』。

尼采对黑格尔的答复并不满意,他即否认历史进程是理性的这一观点,也反对真正的个体与国家可能达成和解这个前提。他修正了『自然』的面目,那不是仁慈的法则,而是苦难的深渊。他呼唤一种全球性的贵族制,却又提出一种无产阶级社会的必然性,他否定全部的政治制度,却没有办法提出自己的道路,从而在其永恒轮回中成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这一点也被海德格尔发挥出来了。

但显然,上述的发展克服了自然目的,却不免走向失败,唯一的可能是期待一种哲人传统重新被开启,就像施特劳斯对于科耶夫的反驳那样,期待哲人重新去反抗普遍同质的统治世界。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四):Strauss,《什么是政治哲学》第一篇摘要

【按语:施特劳斯将政治哲学与哲学同等定义:哲学是对真理的探求,而政治哲学则是对政治事物本性的探求。探求即以真理取代意见的尝试。对哲学的这种姿态式的怀疑论定义是成问题的;而将政治哲学与哲学做并列的定义也是成问题的;并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神学或启示割裂也是成问题。哲学完全可以最深邃地以某种观念呈现出来(如康德的批判体系、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甚至某种宗教色彩的观念),相应的政治理解则取决于哲学体系或作为外围理论与之相关。施特劳斯既对启示缺乏本真的认信,又始终沉溺在对政治思想文献的梳理中,其思想自然具有一种政治事物的油腻或圆滑。虽然这不妨碍他作为古典博学者能做出精彩的、有洞察力的如诗诠释(如他对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的诠释),但施特劳斯确实缺乏大哲的那种瞥见深渊的高度:那种哪怕携带着致命创伤,却带给人类至深至高的本真思想的高度。他本质上是个古典学者。只读了第一篇“什么是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问题

“如果人们把获得有关好的生活、好的社会的知识作为他们明确的目标,政治哲学就出现了。…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类的各种伟大目标:自由以及政府或帝国——这些目标能够提升所有人超越他们可怜的自我.。政治哲学是与政治生活、非哲学生活和人类生活最近的一个哲学分支。”【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李世祥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页2,下同】而Strauss将哲学理解为对整全(the whole)知识的探求,是一种尝试,意味着“探求有关神、世界和人的知识——或者不如说,意味着对万物本性的探求。万事万物的本性的总体就是‘整全’。”【2】哲学并不拥有真理,而是探求真理,这是一种故作姿态的怀疑论嘛。“政治哲学是用关于政治事物本性的知识取代关于政治事物本性的意见的尝试。”【3】“政治哲人主要对真理感兴趣。”【4】

政治哲学区别于政治神学(启示为基础)。

政治哲学区别于政治科学。“科学和历史,现代世界的两大力量,最终成功地毁灭了政治哲学存在的可能性本身。”【9】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问题:没有价值判断不能研究重要的社会现象;价值冲突在本质上用人类理性是无法解决的这种讲法未曾得到证明;贬低前科学知识是没有道理的;实证主义必然转化为历史主义:抛弃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否认现代科学的权威性;拒绝历史进程的进步性;否认进化论。“历史主义认定社会和人类思想本质上的历史的特性,从而拒斥好社会的问题。”【18】而其最极端的代表海德格尔1933年屈服。

2.古典方案

Plato和Aristotle的古典政治哲学。Natural特性,非传统的。最卓越的政治作品《法义》篇:饮酒让人大胆;从诉诸古老转向诉诸自然。“政制意味着那种整全。…最佳政制的问题引导着古典政治哲学。…最佳政制存在的特有方式其终极原因在于人的双重本性,在于人是居间存在者这个事实:人介于兽与神之间。”【25】

古典政治哲学遭遇的反对:反民主;基于古典宇宙论。“古典派反对民主制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德性。”【27】

3.现代解决方案

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他批判古典,“在这种[古典的]政治方案中存在着某种粮本错误,因为其最终目标是一种乌托邦,是对最佳政制的描述,而实现这种最佳政制的可能性极小。”【32】马基雅维利的激情是荣誉。“为使正当或可欲的社会秩序有可能——即使不是确定的话——实现,或者说,为了征服机运,人们必须降低标准;人们必须使重点从道德品质转向制度。”【38】霍布斯:自然正当应该源于基本的需要和冲动。其教诲的核心是权力;洛克则使“自我保存的欲望就变成对财富和获取的欲望。”【40】

卢梭开启第二次浪潮。“首先在于从现代世界回归前现代的思想方式。”【41】康德和黑格尔,回到前现代,其结果是导致更加彻底的现代性。卢梭从霍布斯方案的角度解释古典城邦。使得诉诸自然法多余,“公意不会犯错。”【42】人性的概念被掏空,“卢梭被迫要求自然状态称为社会性的人的目标。”【43】生存感。

尼采开启了现代性的第三次浪潮。“创造者是些伟大的个体…生存的根本体验不再是极乐的体验,而是对苦难、空虚和深渊的体验。”【45】

《什么是政治哲学》读后感(五):《什么是政治哲学》笔记

[美]施特劳斯 著.李世祥 等译.什么是政治哲学[M].华夏出版社.2011

一、 政治哲学问题

1.政治哲学是一种尝试,旨在真正了解政治事物的本性以及正当的或好的统治秩序

2.与一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不同 3 政治思想对知识和意见的差别漠不关心,一种坚定持有的确信 4;也区别于政治神学,其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政治教诲,但政治哲学限于人类头脑独立能触及;与政治科学,其认为对政治事物的探讨要受自然科学模式的引导,只进行经验性和实验性研究 5

3.只有当此时此地Here and Now不再是参考的核心,才会出现哲学的研究路径approach 7

4.驳value-free

(1)实证拒绝价值偏好,但真理也是价值偏好(就优先性而言),不做价值判断就不可能研究一切重要的社会现象。 10-12

(2)其基础:不同价值或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在本质上用人类理性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导致了倾向于就对错或好坏做不负责任的论断。

(3)相信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这就暗含着对前科学知识的贬低。 14-15

(4)实证主义必然将自身转化为历史主义。主张的跨文化研究和去西方性,仍然是用院子现代西方社会的概念图式来解释其他文化。 17

(5)总结:人无法抛开好社会的问题,人无法通过听从历史或任何其他不同于他自身的理性的力量来摆脱回答这一问题的责任。

二、 古典解决方案

1.古典哲人用一种清新而直接的目光看待政治事物,这种情形和直接始终无与伦比。 19

2.柏拉图把哲学比做疯狂,思想要的不是节制,是无畏,但节制是一种控制哲人言辞的德性 23

3.《法义》告诉我们的就是苏格拉底到克里特后的所作所为:他将为克里特带来雅典的祝福、雅典的法律、雅典的制度、宴饮和哲学。 24

4.统治群体的特性取决于整个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取决于politeia——政治regime,法律的起因是政制。政制是秩序、形式,它赋予社会其特性,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作为共同生活的生活的形式。我们今天习惯用支离破碎的方式去看待,我们可以试着阐明一个简单一元的思想,它就表达在politeia一词本身中:生活是指向某个目的的活动;社会生活是一种指向某个只有社会才能追求的目的的活动;但为了追求作为其全面目标的一个特定目标,必须要以一种与那一目标相符的方式来组织、安排、建构和组成社会。在相互冲突的政制中,最佳政制的问题引导着古典政治哲学。

5.最佳政制的实现取决于自然倾向于彼此分离的各种事物的汇聚与巧合,因此其落实取决于机运25,最佳政制虽优于所有的实际政制却缺乏现实性——其终极原因在于人的双重本性,是人是居间存在者in between being这个事实:人介于兽与神之间。 26

6.古典哲学遭受的反对:古典派反民主。这体现在《王制》第八卷,因为民主制的原则是自由,但柏拉图不仅关注哲学的可能,还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秩序,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目的不是自由而是德性。自由作为目标是含混的,因为它既是作恶的自由也是行善的自由,德性通常只有通过教育才会出现。 27

三、 现代解决方案

1.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是马基雅维利。31 他是一个渎神的大师,但我们更强烈感到的不是其渎神的魅力和优雅而是其震撼性的特点。他对道德的批判等同于他对古典政治哲学的批判。他有意识地降低了社会行动的标准,使其更有可能实现。 32为了征服机运,人们必须降低标准;人们必须使重点从道德品质转向制度。 38

2.如果人天生就不受命追求德性或完美,如果人没有自然的目的,人就能够为自己设定几乎任何他渴望的目的:人几乎具备无限的可塑性。 33

3.马基雅维利不仅改变了政治教诲的实质,也彻底改变了其模式。其实质可以说是关于全新君主的全新教诲,在社会的基础乃至结构中不道德的本质的固有性 essential inherence。关于先知,他说,所有武装的先知都取胜了,如摩西,所有没有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如耶稣。 35

4.有一个人时马基雅维利的方案更加缓和,他就是霍布斯,他是一位诚实直白的英格兰人(福尔摩斯),他缺少其导师精致的意大利手法(莫里亚蒂)。其自然状态就是为了反驳马基雅维利的根本主张,正义不仅是社会的作品,而且还存在着以后总自然正当 natural right。自我保存的欲望,或者说对暴死的恐惧,站在公民社会摇篮里的不是荣誉——或骄傲——的光辉和魅力,而是害怕死亡所造成的恐惧;文明的奠基者不是英雄们(即使是弑兄和乱伦式的英雄)而是赤裸裸颤抖着的可怜恶魔们。 39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教诲的核心是荣誉,霍布斯的核心则是权力,权力远远比荣誉更加实用。权力远不是一种高尚或邪恶的追求目标,它是一种冰冷的客观必然性的要求或表达。道德上是中立的,弥漫着衰老的气息。

5.使马基雅维利更加缓和的工作是洛克的工作,人的自我保存首先需要的是食物,宽泛地说就是财富,而不是枪。因此自我保存的欲望局变成了对财富和获取acquisition的欲望,自我保存的权利就变成了无限制获取的权利。霍布斯的政治教诲有一定的诗意品质,洛克的教诲则是散文版。 40

6.霍布斯和洛克的自然法仍然是实定法positive law,从诉诸实定法转向诉诸自然法仍有可能。卢梭认为一个根据自然法妥当建构的公民社会将自动产生实定法。他表述为:公意——一个社会的意志——不会犯错;公意——某类社会内在的意志——取代了超验的自然正当。卢梭把我们引向更深的困境,如果正义的最终标准变成公意,食人族同其对立面同样正当。 42

1. 政治哲学不是一门历史学科。无论历史知识多重要,他们只是政治哲学的预备与辅助。47

2. 如果政治哲学“体系间的无政府状态”能说明什么问题,那将是我们对于最重要的问题依然一无所知,这说明了哲学的必要性。52

1. 必须尊重社会的意见

2. 区分作为真实教诲的隐微教诲和有益社会的显白教诲 21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