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观点读后感精选

观点读后感精选

《观点》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点》读后感(一):一点感想

我不喜欢“圣者”这一篇。一个沉浸于冥想的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印度的穷人不会因为他的冥想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境遇。这还是一个缺乏意义的故事。

“短篇小说”这一篇,最引起我共鸣的是契诃夫的故事。他那么年轻就死了,四十四岁,比我还小,而他对人类怀有的悲悯之心又真诚又自然,任何人读他的故事,都会被里面的诗意打动。

保罗.莱奥托,宁愿在法国信使杂志做一个低级的文员,领着微薄的薪水,也要保证他文学创作的独立性。这样的工作他做了三十三年。这真了不起。

《观点》读后感(二):一本轻松写意却又真实直接的评书

看过那篇“无所不知先生”,立马被毛姆的讲故事水准所吸引,便买了其3本书来看,这是看的第一本;

整本书拿在手上便有想好好读之的欲望,因为封面的颜色实在是让我非常喜欢。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将契科夫以及保罗﹒莱奥托的那两篇。

两位作家就像是身边的一位邻居,甚至你好像每天都能和他们打招呼一样,看着他们从小孩,各种悲惨遭遇,却又不停滞不前,不一样的遭遇造成不一样的性格,直至同样进行文学创作,结出不同类型的文学果实,分析他俩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皆都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或是父亲的毒打或是父母离异没有母爱和父爱等等,你都能立马联想到自己的性格为何如此,不也正因为自己童年时期的环境和境遇所造成的嘛?

尤其是保罗﹒莱奥托对于自己所鄙视的那波人的极端无视,但是对于动物的爱心,你身边是否也很多人都如此呢?

最后要说的是一个人他的其他品质或者性格或者脾气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在某一个自己最擅长最有天赋的领域积淀下来的最重要的作品是这个人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张snapshot!

《观点》读后感(三):第二本毛姆

对歌德,神学,圣者不怎么感兴趣,简略读了读。

短篇小说和三位日记体作家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其中在短篇小说介绍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女作家,还是一样的癫狂人生,早早离世。我不喜欢生活混乱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

日记体作家中三位,每个我都非常喜欢。龚古尔兄弟(两位始终要求被视为一体,毛姆语)对文学的野心勃勃,他们共享情人,理想。儒勒·勒纳尔和保罗·莱奥托这两人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太相同。

毛姆,让我来说说毛姆,首先,我不太喜欢他,但是我也承认他是那种很容易让读者讨喜的作家,为什么,因为他聪明,世事洞明,深谙人性。我见过毛姆的照片,给人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种和蔼的感觉,那些亲切称毛姆为大叔的读者,他们也许在智力够格追随他,而我,首先就是一种情感的远离,我在他的文字里能读出毫不掩饰的自负,他无需谦虚。

我读毛姆也许并不是要追求情感上的共鸣,只是单纯阅读的乐趣,他的文章远超及格线,不过,我真的从他那学不到什么。同样,也无法激起探究的兴趣。

《观点》读后感(四):屁屁虹的私人书摘

P32:可是等到他终于能够为罗塔里奥卑鄙抛弃奥蕾莉亚,当面痛斥他的时候,罗塔里奥只一句话就让威廉无言以对:“她动情去爱时便不再可爱,这就是女人最大的不幸。”

P37:连一向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的海涅(Heinrich Heine),在拜访歌德之前已经事先准备好要和歌德谈论哪些高深问题,可是真正会面的时候,深深的敬畏仍让他脑子一片空白,只聊到从耶拿到魏玛路边树上结的梅子有多么好吃。

P46:席勒去世的时候,歌德说感觉自己的一半都随他而去了。

P130:当然,近几年有几出诗体剧相当成功,可是在我看来,上演现场所见的情况却是:观众们觉得诗歌台词并非享受,只好默默忍受;而演员大多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便用念诵散文的方式来念诗歌,以免影响心情。

P130:真正的作家写一千五百字的故事和写一万字的小说是一样的。

P149:我相信契诃夫绝不认同这样的观点:要写出精彩的故事,就应该挪用公款或者收受贿赂,虐待老婆,欺骗配偶,每餐粗茶淡饭也要搞得意义深远。

P165:保罗·莱奥托也说过,“我对别人没兴趣,我只对自己感兴趣。”他道出了每个人自由在绝对坦率时才会吐露的心声。他还补充说,“我如果不是在想自己的话,那就是什么都没想。”

P172:帕尔默斯顿(Henry John Temple)最为出名的话就是:灰尘只不过是放错了地方的东西而已。

他最终总结出,最好的文风便是不着痕迹──又能让人意会。可是,在我看来,他们最大的缺陷是从来就没有将细节提过之后就完全放下,而是不厌其烦地换别的说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

P192:除了卡普和特里斯坦·伯纳德以外,他瞧不起同行,不过作家们给他寄来作品,他仍然会回以热情洋溢的书信,因为他说,作家都极其敏感,对他们的赞扬要言过其实才好。有意思的是他对评论家是这么说的,“对评论家还是要宽容大度;他们一辈子都在谈论别人,可是却没有人来谈论他们。”

《观点》读后感(五):圣者中提到的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

印度灵性大师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纪彻悟本心的究竟觉者,国内读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欧美地区,拉玛那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他的悟境被誉为达到了与佛陀、老子、耶稣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诲高妙玄远、简单有力,众多灵性导师都深受其影响。《回到你心中》一书是国内有关其人的第一本书。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内心的,意在指导人们向内心发掘,认清自我,并以此获得最终的宁静和友爱。 拉玛那·马哈希及其追随者克里希那穆提.艾亚尔都是得到自觉的灵。

“与其沉迷于猜测,不如当下寻找永远在你之内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状态,是心智阻碍了你的自然状态。当心智消亡,你便会了悟永恒的和平。”

“问:如何收摄心智?

答:如果了悟自性,那就无心可收了。当心智寂灭,自性自然辉耀。悟道者的心智可能是活跃或者不活跃;自性独自存在。因为心、身、世界皆不离自性,不能独立于自性之外。它们能相异于自性吗?只要觉知到了自性,一个人何必担忧这些幻影?它们如何能染着自性?”

我是谁?

提问(以下简称问):我是谁?

回答(以下简称答):由七种元素(dhatus)合成的粗质肉身,非我;分司色声香味触的眼耳鼻舌身,非我;分司语言、动作、抓攫、排泄与享乐生殖的五种意欲感官,非我;分司五种吐纳作用的生命之气(prana),非我;甚至起动心念的心智,亦非我;而只带有残存心念的茫昧无觉,其中既无对象,亦无作用,亦非我。

问:若此种种皆非我,我是谁?

答:在否定了上述所有非此非彼之后,所留下的觉性,即我。

问:觉性的本质为何?

答:觉性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问:何时才能了悟自性?

答:当所观的世界消失,就会有自性——亦即是观者——的了悟。

问:当世界仍然存在(被视为真实),会有自性的了悟吗?

答:不会。

问:为什么?

答:观者和所观,有如草绳与毒蛇。毒蛇的幻象不除,草绳的真相不现。同理,除非将视世界为真的信念去除,否则无由了悟底层的自性。

问:何时这世界,亦即所观的对象,能被去除?

答:当造成所有认知与行动的心智(mind)静默了,世界将会消失。

问:心智的本质是什么?

答:所谓心智,乃是一种居于自性中的奇妙力量,它导致所有心念的产生。一离心念,别无心智。因此心念即是心智的本质。一离心念,别无一个名为世界的存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