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养想象读后感精选

培养想象读后感精选

《培养想象》是一本由[加]诺思罗普·弗莱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30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0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养想象》读后感(一):私人评论

这本书里的文学只限于虚构文学,主要指诗歌、戏剧和小说,像是随笔、散文、传记乃至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虚构文学则基本都被排除在外。

作者所举的文例多取自于圣经、希腊神话、英美古典诗歌(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叶芝、弥尔顿)、英美经典小说(如《白鲸》《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艰涩难懂的当代意识流/心理小说(如詹姆斯·乔伊斯、亨利·詹姆斯的作品)。

我不知道中国读者中对这些作品都精读细读过的人究竟有多少,但总之上述作品对于我来说真的过于「古典」了,就算其中有读过的,也只是学生时代当作好看的故事粗浅阅览,时至今日连最基本的故事情节都面目模糊得无比惨烈。

而且作者建议读者应在年轻时就熟稔《圣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整个西方的文学世界。我读到这里实在有点无语凝噎。说真的,要读懂《圣经》,对于中国读者而言,需要付出的智力和时间成本太大了,即便我们生活在一个亟需想象的社会,但他给出的建议就像是建议流水线工人认真研读一遍马克思的三大卷《资本论》,不是说我们需不需要、该不该做,而是能不能做,做了之后又能怎么样的问题……

这本书篇幅短小精悍,思路层层推进,也很容易吸引读者跟着读下去。只是合上书的时候我还是和打开书时同样困惑。

《培养想象》读后感(二):想象、认同、语言、形式

1.心智的三个层面:一、有意识和认知的态度,体现为名词和形容词,以及日常对话语言,区分“你”与周边的世界;二、实践的态度,体现为动词,以及实用技能语言(工作语言或专业术语),在世界中建立一种生活方式;三、想象的态度,体现为文学语言,运用具有关联性的修辞去在内心建构你所“想要”的世界(社会)图景或模型,把周边的事物通过想象(智慧与情感)转变成你所喜欢(认同)的样子。 2.文学形式只能来源于文学自身。社会(生产力、科技、科学)的发展只能推动新的文学内容的形成,要想开辟新的文学形式只能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出路。这也说明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魔法、宗教和社会仪式等活动中。 3.在运用文学语言时,重点不在于说了什么(即描述的内容),而在于是怎么说的(文学语言的形式)。外部事物(被描述的事物)本身是“冰冷”的,即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冷硬的,但它所具有的形式是生动的、有情的,要将(描述事物的)文学形式与事物的形式统一起来,从而通过文学语言(想象、移情、审美)赋予被描述的事物以生命、情感,激发出它的对应形式,从而同时激发出作者和读者对它的认同感。正如同月亮只是冰冷的天体,但却可以在诗句里传达出思乡情。 4.文学可以帮你区分世界(运用反讽手法),一部分是你所认同的,另一部分是你所厌恶的。 5.文明越发达,文学就似乎越与纯粹的人的问题及冲突相关。 6.实践意义上的语言结构:宗教、道德、科学和哲学,文学可以具象地阐释它们,将它们抽象的观点代入到具体的图像和情境之中。这是寓言的实质;寓言专属于文学。 7.文学能够赋予我们经验,(作家利用他的想象和语言创作文学作品)把我们带入人的心智所能想象出的最高处(喜欢,天堂)和最深处(不喜欢,地狱);文学锤炼感性。 8.作为整体的文学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类想象的全部范围;培养想象的方法是阅读上乘文学作品。 9.纯粹的数学家的工作方式是建立基本原理和假设,并观察它们产生的东西,诗人或小说家的所作所为与之非常相似。 10.想象的世界是未来世界的前身。

《培养想象》读后感(三):笔记

弗莱说:每种母语都会演变成一种被称为「文学」的东西。张枣以类似的语调发问:在我们承担中国诗人这一称号的时候,我们敢不敢去叩问这样一个致命的问题,我们跟我们的母语到底在发生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弗莱将人在世界中的态度分为三种:认知的态度(个体与世界的分离关系);实践的态度(在世界建立起一种人的生活方式);想象的态度(你所能想象并且想要的世界的模型或愿景)。这三种态度又对应着a. 日常对话语言;b. 实用技能语言;c. 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关联性的:它运用诸如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格,呈现出人的心智和外在世界的认同,想象所关切的主要就是这种认同。这就是史蒂文斯说得「比喻的动机」,是一种将人的心智同在它之外的事物进行关联,并最终进行认同的欲望。

文学属于人们建造的世界,而不是人们看到的世界;它属于人的家园,而不是人的生存环境。文学的世界是一个由直接经验构成的具体的人的世界。文学并不反映生活,文学吞噬了生活,它通向一个一切皆在人类想象之内的世界。为了使文学中的东西真正变得鲜活,我们不能同生活一致,我们必须同文学一致。

「文学锤炼感性。」 诗人运用的意象、对象和感官体验要远远多于他运用的抽象观念;小说家关心的是讲述故事,而不是推演论证。文学的世界具有人的形态:在这个世界里,太阳在三维的扁平地球(flat earth)边缘东升西落,首要的现实不是原子或电子,而是肉体,首要的力量不是能量或重力,而是爱、死亡、激情和喜悦。“你不会用《麦克白》来学习苏格兰历史——你用它学习一个人夺得了王国而失掉了灵魂是什么感受。诸如阿喀琉斯的愤怒或奥赛罗的忌妒这类比我们所能达到的一切都更为广阔而强烈的经验,我们只可能在想象中达到它们,也正是借助想象才能达到它们。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其承继」。弗莱反复强调的是文学的「程式」,以及「作为整体的文学」。只有在程式中写作,文学才具有可交流性,成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同时,也正是在程式中写作,作家自身特有的对形式的感知(sense of form),会从原有的关于文学技巧的知识里脱胎而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又或者「熔铸百家,成一家之言」。对通俗作家,程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利用的成规;对严肃的优秀作家,程式使他们将情感和体验从自身当中释放出来并融入文学之中,而文学正是它们的归属。我们在作品之间建立关联。文学就是我们要尝试在同一时间建构并且进入的世界。

这体现了弗莱的「原型批评」:你在文学中遇到的所有主题、人物和故事都属于一个内在互相勾连的大家庭。批评家要考察的是:同样的文学模式如何出现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之中。

第二段的末尾所提出,「比喻的动机」在于:我感到与身边的世界是分离且互相隔断的,但是偶尔我会感到它是我的一部分,并且我希望还能再次拥有这种感觉,希望到下次这种感觉不会消失。这是一种认同感的失落,而诗歌,通过使用认同语言,即比喻,试图将我们的想象带回到那里。弗莱说:这个认同感失而复得的故事,就是所有文学的框架。

在对单独的作品的回应背后,还存在一种更大的回应,即对于作为一个整体、作为全部所有物的我们的文学经验的回应。批评家总是被称为文学的法官,这并不意味着他拥有比诗人更高的地位,而是说他应当懂得一些文学知识,正如一位法官坐在审判席上的权力有赖于他的法律知识。批评家的作用就是利用他已知的全部文学,对文学中的每部作品进行阐释,不断尝试理解作为整体的文学意味着什么。

「想象是我们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基础。」文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欣赏文学,它更像是将想象性力量从文学传递给学生。学生对这一传递的回应也许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会利用它来做其他事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自由直接关联。日常言语的领域是两种社会言语,即群氓的语言和自由社会的语言的战场。前者意味着陈词滥调、现成观点和自动的喋喋不休,它不可避免地将我们从幻觉引向歇斯底里。奥威尔的小说告诉我门:使专制永远稳固,换言之,在人间建立一个真正的地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将我们的言语转变为自动的喋喋不休来有意地贬低它。

另一方面,自由不会和训练的匮乏沾边,它只会是训练的产物。你没有行动的自由,除非你学会走路,你没有弹钢琴的自由,除非多加练习。没有人具有言论自由的能力,除非他知道如何运用语言,而此类知识并不是一种天赋:它需要学习和练习。

如果我们只认识一个社会,即我们不得不生活于其间的社会,那么我们能做的只是适应这个社会,明白它如何运作,并且找到在其中领先的机会。那样我们至多只是这个社会的寄生虫,而任何心理健康的人都不愿意成为一只寄生虫。

想象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隐藏在我们可见的人类社会之后的人类社会的真实形态。这是关于人类已经做过什么,并且可以再做什么的世界,是艺术和科学向我们揭示的世界。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消逝的世界。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指出,我们生活在两种环境之中,一种是现实的社会环境,一种是理想的环境,而理想的环境只能来自我们教育中提示的一些东西。阿诺德将这一理想环境称为文化,并将文化定义为最好的思想和言语。只有文化环境,也就是我们在艺术和科学中学习的世界,能够提供当我们希望超越单纯的适应时所需要的标准和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