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行杀人的台词》读后感锦集

《一行杀人的台词》读后感锦集

《一行杀人的台词》是一本由[英国] 安东尼·霍洛维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7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行杀人的台词》读后感(一):清汤寡水的现代欧美推理

作者笔下的故事颇有阿婆小说的感觉,死者被大多数人嫉恨,每个出场人物都有自己的秘密。 但整体内容实在太一般了。情节上非常平淡,就是不断的家访,侦探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每个人的秘密,最终找到真相,但这个过程实在太过无聊,出场人物的智商又太过可笑显得整体非常儿戏。 至于侦探组合,前警探和为警探创作故事的小说家,明明是个可以写出彩的组合,作者却选择让这个警探性格十分臭屁,不到最后关头基本就是谜语人,也不怎么考虑他人感受,而且反复提及警探本人的秘密(不感兴趣)这是欧美推理现在的潮流吗,我个人不太喜欢。小说家则是纯纯衬托侦探能力的角色,毫无亮点。除此之外出场人物也是设计的毫无新意可言。 推理上没什么诡计,误导信息大多是这群没事干的人在添乱……事件本身非常简单,甚至在看到的时候就呼之欲出,但不代表他是有逻辑的。锁定凶手的点非常强行,也缺少足够故事支撑,不过嘛……清汤寡水到这种水平,推理怎么样也无所谓了。 这本书可能就是现代欧美推理的缩影,无特色人物,无出彩诡计,把一群或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聚在一起,揭发每个人内心的黑暗,然后走个过场找个凶手。而这本书的作者,放着自己擅长的书中书不写,只写一层故事,也无疑把自己构建故事的短板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行杀人的台词》读后感(二):小岛上的一个万人嫌之死

本书的名字叫做《一行杀人的台词》,英文叫做《A line to kill》,也是电缆的意思,因为整个故事其实是围绕着岛上的要要不要开电缆这么一个事儿展开的。所以这个书名呢也有一词双关的用法。这一回的案件发生在一座小岛上。这个岛上要举办一个文学节,所以主角霍桑和作家安东尼一起上岛了。当然出场的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包括作家呀。岛上的居民呀,出租车司机啊等等。死者一共有两个是岛上的富翁,同时也是万人嫌梅苏里尔夫妇。一开始被杀的查尔斯勒梅苏里尔先生呢?就是一个人品非常恶劣的人,所以每一个人都跟他有一点儿纠葛,感觉上每一个人都有嫌疑。而他的太太海伦呢,是到最后的1/4的时候才被杀掉的。霍桑和安东尼探案的过程其实是嗯很有意思的。而且在这座岛上还出现了霍桑的一个老冤家,前两部也出现过的德瑞克阿伯特。就像安东尼自己说的,如果凶手是德瑞克阿伯特这个霍桑的老朋友的话,那么这本书也没有什么必要写了,所以最后这本书既然写出来了,凶手肯定就不是这么个人嘛。整个故事还是继承了之前那种嗯英伦古典推理的风格,非常的阿加莎。而且他送的书签也很贴心,就是把所有的人物都印在了上面,看推理小说嘛,很容易把人物关系给记错,所以我觉得这个书签还蛮有用的。 总之,整个《霍桑探案》系列都是比较有意思的,非常期待第四本。趁这段时间我决定把之前的两本关键词是谋杀和关键句式谋杀再翻出来看一遍。

《一行杀人的台词》读后感(三):谁杀死了文学节主办方

你参加过文学节吗?

就是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书,顺便让主办方赚点小钱(但可能让赞助商亏本)的活动。

在文学节上,阅读不再是一项私密的活动,从家里堆满你精挑细选的书籍的舒适房间到一个陌生的场所,也许还需要克服社交恐惧、交通工具恐惧等等。但即使听着有诸多麻烦和不便,对于爱书的人们来说,参加文学节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见到喜欢的作者、与拥有同样热情的人分享喜悦,以及,趁机到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英国人特别喜欢办文学节,据说大大小小有三百五十多个文学节,有诗有酒是他们一贯的风格,爱丁堡图书节,哈罗盖特犯罪文学节,切尔滕纳姆文学节……都声名远扬。

但英国的侦探小说告诉我们任何聚会都有潜在风险,尤其是那种小岛上的聚会。在英国奥尔德尼岛新晋举办的文学节上,就出了事儿,谋杀的大事儿。为此,我们采访了其中一位参加了该文学节的犯罪小说家——安东尼·霍洛维茨。

问:听说您特别喜欢参加文学节,奥尔德尼岛的文学节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吸引力吗?

霍:是的,文学节对作者而言就是最棒的活动,在疫情期间我最怀念的就是曾经参加文学节的时刻。首先,你可以走出房间,离开自己的家(可能这对一些作者来说很难得)。而且这是一个机会,把我的搭档霍桑介绍给读者。像我的经纪人希尔达说的一样:我们把这次活动当成一次彩排,这种小场地,就算搞砸了也没什么损失。不过奥尔德尼岛对犯罪小说家来说也许是最无聊的地方——这座岛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一起谋杀案。但一下飞机,我就心想:这里简直是侦探小说最佳犯罪场所范本——只有三英里长,布满洞穴、隧道,还有无人的海滩以及复古的蓝色电话亭。

问:参加这次文学节的其他作者都是你的老熟人吗?对他们的作品你怎么看?

霍:总结起来,算上霍桑,这次参加的作者一共只有7位,一个倡导不健康饮食的厨师,一个盲人灵媒,一个战争历史学者,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一个法国表演诗人,还有我。我跟其中一两位之前在出版社的聚会上见过。对他们的作品,我不是十分了解,但无疑他们都是很厉害的作者。(不然怎么会跟我出现在同一个文学节!)

问:那我们就直接来问点儿读者更感兴趣的部分——那个谋杀案。案发之前,你察觉到任何不太对劲的地方了吗?听说侦探小说家在“犯罪”方面比较敏锐。

霍:最不对劲的大概是霍桑,我真的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积极地要来参加这个文学节,我们的书还没出,对销量没有帮助,来这里的路途也不是那么顺畅。其他能让人注意到的不自然的地方,大概是在机场吃饭的时候,我付了账单还加了五英镑小费,但我回去取手机的时候发现那张五英镑的小费不见了。儿童文学作家安妮的日本产樱花牌签字笔也不见了。我不知道这些跟谋杀案有什么关系,但的确很不寻常。

问:你和霍桑之前认识死者吗?他在这次文学节的身份比较特殊,是这次文学节的主办方之一,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霍:这是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跟文学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钱。据我所知他经营一家博彩公司,叫转盘公司。举办文学节能塑造转盘公司的正面形象。而且他喜欢和名人见面。可惜的是,这个目标最终没能达成。主办方说他们邀请了很多知名作家——菲利普·普尔曼,薇尔·麦克德米,杰奎琳·威尔森,亚历山大·麦考·史密斯,但他们都拒绝了。我还不能全面地评价这位受害者,但我确实亲眼目睹了一些他的恶劣行为——这么说死者可能不太礼貌——但他持续骚扰美食作家的助理。可以说我对他的印象相当糟糕。

问:听说你和霍桑在警察之前就赶到了案发现场。能大致透露一下现场的情形吗?

霍:我在书中和电视剧里描写过很多次死亡的场景,却从未呈现那种彻底的恐怖。首先你会闻到一种气味,一种令人作呕的味道。演出来的死人和真正的死人完全不同。当血液流尽,生命逝去,留下的尸体看起来甚至不像一个人类。我竟然靠写这种东西娱乐大众!有时候,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不起,有点儿说远了,我只是想表达当时的场景是多么骇人。一把拆信刀深深地插进了死者的喉咙。刀身是银色的,形状细长,上面还有繁复的花纹。死者的丝绸外套和长裤被喷涌而出的血水黏在身上,深色的血液汇聚在他那双流苏绒面乐福鞋下。有一个非常诡异的细节,死者的双脚和左手被棕色胶带捆住,而右手却摊放在腿上,手掌向上,手指弯曲,好像在和什么人要钱。他在死前到底遭遇了什么?凶手为什么只绑住他的一只手?这些都是需要着重调查的问题。哎呀,我是不是透露得太多了,希尔达说我不能再这样,你知道,总是说得太多。如果你们对此感兴趣,想进一步挖掘真相,可以读我的新书《一行杀人的台词》,你可以把它当成小说来读,但我想说的是,它非常接近现实,或者说就是现实的一部分。

以上采访是编造的。但是你大概能从中对这桩“文学节惨案”略知一二。

《一行杀人的台词》是“神探霍桑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承袭了前两部的风格,行文中遍布悬念和伏笔。霍大爷把案件“安排”在文学节期间,用意不言而喻:我就是要名正言顺吐槽出版界那些事儿啊!而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霍洛维茨讲起故事来更加得心应手,对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刻画得生动无比。从迫于权力压力无法开口的性骚扰受害者,到隐藏真实身份甚至伪造维基百科的“特别人士”,还有作家们的众生相,每句描写都精准有力。

除了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件之外,霍大爷进一步“揭发”了霍桑谜一般的过往,这种将主角本身设定为一大悬念的做法真的非常吸引人,一层层剥开霍桑身世,让人停不下翻页的手。霍洛维茨的“华生”视角依然让人格外有代入感,虽然我们知道霍大爷可能因此在某种时刻“占了绝对上风”,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但仍然不耽误我们享受那种在每一个画面,每句对白中捕捉“矛盾”“不合理”“不自然”之处的乐趣。可以说,霍大爷的目的达到了:让读者觉得自己又聪明又愚蠢。

虽然书中贴心地附上了带有人物表的书签,但我还是要提醒你,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你最好复制下书中首页的奥尔德尼岛地图,准备好一支笔,跟着霍桑和霍洛维茨环岛探索。跟随着他们的视角去每一处地点,从奥尔德尼机场,到作家们做活动的奥尔德尼剧场,再到他们入住的酒店和聚会的酒吧,或者沿着海边一路散步到港口。这些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风景,让我们更沉醉于霍洛维茨创造的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界线的故事。

听说,英国出版社的各位同仁每一位都觉得身临其境,仿佛又去了一次文学节。“这是最好笑的地方,他们都觉得自己被我写进书里了。”霍洛维茨嘴下毫不留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