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忏悔录》读后感摘抄

《忏悔录》读后感摘抄

《忏悔录》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02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关于活着,来自百年前的真诚分享。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讲述了关于探索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人的信仰问题。 . 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用了很多比喻和故事来具象人生,在不停的发问中寻找生的意义。 他在进步中寻找答案,在知识里寻找答案,在生活中寻找答案。他一直怀疑,一直思考,到不再怀疑,最后不寻求对一切作出解释。 . 在这些怀疑和追问中托尔斯泰发现: 人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知识中他发现生——毫无意义。 我们越聪明,便越是不理解生的意义,创造生活的劳动人民的行动才是唯一真正的事业。 独自一人去谋生存就会丧命,应该不是为自己,所以为大家谋生存。 要去过真正的生活,在生活中去检验意义。 爱并容忍不同意见。 信仰中存在真理,也存在着谎言,我们必须学会区分谎言。 . 这本书读来让人很感动。 感动的是发现百年前有一个人也在思考我在思考的问题。 感动的还有托尔斯泰的真诚,他真诚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内心。 .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关于人,生,生活的思考: 人生实苦。目前为止让我描述人生,我觉得还是“因缘聚合”四个字最能表达。一切都是无意识的,这个世界就是无意识的作品,危险又让人惊叹,不要想象,一切都没有想象的糟糕,也不会太好,就是这样,不去强求找到任何答案,只需要去思考。 谁都无法主宰和帮助你,能够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在生活实践里生出的自信心和生命力,所以要真正的去生活。 意义是活出来的,是从心底生长出来的。要生出信念才能摆脱死亡和虚无的恐惧。 生命的意义无时无刻都呈现在我们面前,只看我们能不能读懂,人生的重复也许就是无数次的提示。 真相永远不可说,也说不出来,唯有体会。 答案不在文字上,从文字中却能找到答案。 . 又是一本可以看很多遍的书。

《忏悔录》读后感(二):读书笔记2013:忏悔录

托尔斯泰的第三次精神危机的产物,前三次的危机让他的写作生涯走向巅峰。

在这部书里。托尔斯泰论述了他人生的几个阶段,童年时期不信仰宗教,努力学习知识,想做一个好人,青年时期进入小圈子,在吹捧中迷失自我,按他的话讲,吃喝嫖赌,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家人的陆续离世让他极为痛苦,出国缓解了之前在小圈子里的堕落,西欧的思想让他回归大众,开办教育,做调解人,让他乐在其中,随之而来的无聊又被婚姻和家庭所缓解,随后的十多年功成名就,让他又飘飘然。

最后在本书的核心部分,托尔斯泰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他认同叔本华在关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里的观点,人生毫无价值,只有恶。但是矛盾的是,叔本华没有自我了断。于是他对于生活得出了四条道路,一无知者无畏,二及时享乐,三勇敢的结束这场生活,四像叔本华一样,知道生命的真相,而选择苟活。

这四条道路,托尔斯泰都不想选择,于是他不断的思考,科学,哲学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转而认识到,叔本华的思想只代表他的圈子,而亿万大众并不是他那样的生活。为自我自然是毫无意义,如果能够为群体而生活,生命就有了永恒的价值。

对于宗教,托尔斯泰又有了重新的认识,他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反对教会,对于神学经典,他认为是需要分辨的,有些是真理,而有些不是。他就此提笔。

三年后,托尔斯泰用一个梦结束了这部书。看似终于找到了答案,二十多年后,他的精神世界再次出现了危机,这一次,他没能闯过去,进而创作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是永远的长眠了。

《忏悔录》读后感(三):忏悔录

作者提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生的意义是什么?从作者对自己一生思想变化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他的挣扎,精神苦苦探求终是不得答案,从小时候信仰宗教、到少年期开始不信仰宗教,只是相信理性的判断,到自己人至中年物质、地位、什么都不缺时,突然那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在内心中开始腐蚀内心,“生的意义”。作者每当要去寻找这个答案时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力感,越想凑近答案越模糊,反倒是背道而驰时答案最清晰。但这个答案显然不是作者要找寻的。他探索未果,开始只是认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是受尽磨难。后来又到宗教中去寻找,不能说是寻找,或者可以用这个词“规避”,因为作者内心是不认同的,在理性的视角,一经细思是充满矛盾的。直到我以为托尔斯泰对于生的意义都是灰暗面的观点时,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马上意识到这虽然是一个自己内心的问题,也是人类所共有的问题,有可能自己本身的思考就是错误的,他应该到广大劳动人民中去找寻答案。这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后来几经思索却又觉得本该如此,要不这个书仅仅是个人的感官思考,就不会拥有现在的文学地位。作者能在自己思想受困时跳脱出来,这一点是多么的难得。作者在劳动人民中寻找“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他明白了一条真理: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这也是本书我所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作者看似从这之中找到了一个答案,但是他自己的内心我仍然认为是不认同这个答案的,因为他在之后的一整年时间里依然想要有自杀的倾向。因为如果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那他的思想上是已经不会有自杀的欲望的。作者最后用自己做的一个梦来作为本章书的一个结尾,理解了这个梦,也就理解了他上面所说的所有思想。对于这个梦境的理解,可能是因为经验太少自己太年轻,以我现在的见识还是不能够所理解的。我相信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突然明白这个梦境所表达的含义。有可能那一天不会到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