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读后感(一):读国学经典,品味古代典籍奥妙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化传承,讲求“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所谓“义理、考据、辞章”之学,既是学术方法,也是对古籍工作的经验总结。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1942年的著作,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也可以看作是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朱自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进行的系统梳理。整本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本特别好的了解中国古代典籍的入门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批评家。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朱自清的散文素朴缜密、隽永深刻、沉郁顿挫,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思想沉厚著称,极富真情实感和感染力,他的散文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三是写景美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春》等。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的名作之一。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他的作品是我国现代白话散文的巅峰,也正是他那如此透彻之至的文化修养造就了他非凡的成绩。为了引领中学生走进哲学与文学的大门,先生特此撰写了《经典常谈》。

全共书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本书抛弃了其他哲学书特有的“架子”,以平易近人的亲切面孔示人。运用优美精炼的词句,将平板枯燥的高深哲学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翻开这本书,《辞赋第十一》讲的是屈原与《离骚》。一句“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铭记的一个人。”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空。屈原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啊,是一个浮游世外、清白不污的节士啊。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让我体会到了屈原对于楚怀王变心的埋怨。“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馋而齊怒。”体现了屈原的憋屈与无奈……也许屈原没有错,也许楚怀王也没有错,他们只是遵循自己的本心罢了。

匠心独运的生动描写、凄婉别致的用词造句,《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当真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学术散文集!每一章,我读得如饥似渴,时而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所震撼,时而被凄凄切切低吟“美人迟暮”的屈原所感动,抑或是沉醉于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中,而在《诗经》里流连忘返。在这本书中,我领悟了造字与用字的基本法,浏览了各篇经典的文字介绍,甚至浅学了那么点作赋的技巧,并深深为我国几千年的智慧所折服,开始从心底对哲学产生兴趣。

《说文解字》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到了关于文字的许多知识。例如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及秦时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形成隶书等。但最有意思地的还得是“六书”。

“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与假借。”这些用字与造字的条例无一不让我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与历史融汇贯通的。比如“甲骨文”,也称“卜辞”,那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看书之时,我忆起昔日去博物馆的经历。展览柜中那一片片的龟甲与兽骨,无一不镌刻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那些文字生动且有趣,使人久久不能移开视线。

读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我仿佛同古人来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就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它使人们对“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很伟大的一本书。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读后感(二):《经典常谈》:读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里的精髓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典藉里的中国》,主持人撒贝宁以现代读书人的身份穿越回古代,通过时空对话历代先贤典藏,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历史长河中的源起、流转的故事,揭开了中华文化的神秘面纱,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说到古代经典,大多数时候人们不是不爱读,只是古代典籍大多年代久远,又有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烙印,一般的人读起来生涩难懂,也就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了。电视节目的直观通俗,能够利用强大的视觉效果给人留下心灵的震撼,但真正读于心,化于形,还得是回到文字中融进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国学通识读本,跟着他的文字可以大致了解和参透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精髓。

对于朱自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从小都是读他的文章长大的。朱自清原名自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他21岁开始发表诗歌并出版诗集,27岁就执教清华大学,最著名的《春》《背影》《匆匆》《荷塘月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在人们说到春雨还常常脱口而出“像牛毛,像花针”。但在读到《经典常谈》的时候,我又完全颠覆了之前对朱自清的看法。原来一个如此感情细腻,情感丰富的散文大家,对于古典常识的研究也是可以深入浅出信手拈来的呢。

在《经典常谈》中,朱自清从上下五千年浩瀚的经典典籍中整理编撰,充分考虑到学生读书循序渐进的难易需求,分别选取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篇目,用十三讲国学常识课,让普通人也能从易到难搭着阶梯读懂中国古代文化典籍里的精髓。

识字是教育的第一要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也是一切古典的工具。

在《说文解字》中,作者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充分肯定造字的传奇和传大意义。随后循着文字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甲骨文”和“金文”以及象形文字。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在商代的时候,人们会想办法在甲和骨上钻灼,以卜吉凶。卜完了就会在上面刻字记录,故称“甲骨文”,又称卜辞。甲骨文上的商代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文字了。

说到中国的历史,最早有记录的是从《尚书》开始。《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记言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记言,就是记事,照着说的话写下来如实地记录。这里面大部分是对大众发号施令的话,也有小部分君臣相告的话。

秦始皇焚烧诗书及史记时,很多典籍被毁。有一个秦博士“伏生”冒着危险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荒马乱的年代,他四处流浪,直到汉定天下才回到家中。可惜所藏之《尚书》多有毁损,仅余29篇。伏生就守着这些残书,在齐鲁之间私相教授。后来汉文帝得知,派晁错师从伏生,《尚书》才得以流传后世,”伏生护书“也自此而来。

说到中国的古典文化,一定少不了璀璨的明珠《诗经》。诗的源头本是歌谣,歌谣又分随口唱的徒歌和随乐器唱的乐歌,这有点像现在的清唱和伴奏唱。作者借诗经的流传和发展历史指出,最早的”诗以言志“是与政治和教化关联的,儒家推崇《诗经》也是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方法对其加以了注释,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及至后来借用得多了,诗本来的意义就越来越模糊了。今人读诗,大多更关注其”风、雅、颂、赋、比、兴“的六义了。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还提到,阅读经典的好处并不是在于实用,而在于其文化的熏陶。了解本国传统的文化,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读书人,能够从《经典常谈》开始亲近经典,启发对阅读经典的兴趣,继续学习经典、弘扬经典,传承经典,超越经典。

《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读后感(三):以清浅舒缓之心,品读经典之作

日常里,我们经常会被很多经典之作围绕,然而这熟悉之中却多了许多熟而不亲,宛若远观束之高阁,而非细致品读,有着一种观之则精神一振,却又倍感压力,或是觉得不可亲近,或是无缘深入解读,无论怎样的心境,它都在让我们对很多经典产生了一种隔膜,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则让我们在靠近经典的时候有了一个阶梯,既能逐步走进又不畏之如虎。

如此,一起走入这本书,看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吧?

何为经典,必是经过了时间长河的验证,一直流传的经典书籍,比如在书中解读的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都有着太多的年代传递,而诗歌多年的我们,再次去品读这些古籍的时候,因着语言的隔膜,时代的久远,自然多了许多的停顿,这停顿里包含了对当时背景的不理解,语境和话语表达的不同。

然而朱自清这位我们幼年品读过他散文的作家来说,他以其自身对经典古籍的理解,给我们搭建了通向经典古籍文字的一个阶梯与通道,宛若一个引子,在深入去了解古籍里讲了什么的之前,让我们从那份神秘古籍内容的面纱里,隐隐触摸一份新奇与探寻。

这探寻里包含了对古籍里的一份融合的理解和自我的思索,而思索背后宛如通过转译,带给我们一份语境里的轻松与舒缓,一步步走向看似久远的古籍内容。

正如在书籍开始的序中提及,阅读经典的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它让立马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价值或功能变得薄弱,但是它所燃起的文化的感知,以及人将经典融入自身之后的一种底蕴中的感知,却有着一种晕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感。

而我们拿起这本书,除了在空余时间能够将原本繁杂的古籍以一种轻便简短涵括的方式和自身相连,更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路,那一段段有接地气,有口语化和情景化场景化的描述,将原本印象里枯燥的古籍内容变得易于理解。这或许是作者写这本经典常谈带来的效用吧,常自然是经常,谈以谈论,这份娓娓道来,犹如一个学长在和我们细细讲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带来的是我们对古籍内容的一份好奇,更有因作者在描摹之间的一份趣味,感知到穿越时间空间带来的灵魂共鸣感。无论是为了描述说文解字中让识字成为教育的初步,而如何对字体的理解,甚至以一种趣味性更为人所理解的方式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在对说文解字的串联里,带给我们许多思索。而这背后也应和了作者的思维路径的精炼且明晰。

在阅读一本书,除了其自身带来的一种趣味盎然,人在阅读中被引导思索的好奇,在有些作者的描摹中是可以触及到的。比如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从一些我们日常熟知的一些小物件或者理解的事物,去连接到书籍中那些内容,这份连接本身,就将书与情境联系起来,更因为丰富的情境融合,我们自身的理解变得容易的多。这或许是为何在读古籍会觉得很难度,但是读这本对古籍的注解或汇总解说,变得轻松且有意思。

作者以其自身博学的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将很多古籍中的关键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到我们眼前,然后从中思索那究竟还描述了什么呢?在这种好奇中,想去探索更多变得自然而然,阅读也似乎变得潜移默化,而非为了某种必须要读而读,而更带着一份好奇与趣味。

在从兴趣指引里去给我们解说说文解字,而之后对于诗经的解说,从开始讲述歌谣开始,它在怎样的情形下诞生的,这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经所形成的时代和背景,而这也更有利于我们品读它,欣赏它,作者以非常通俗的话语让我们知道日常言语不够劲儿,边用歌唱,而脚也蹈起来,而随着歌谣分为徒歌和乐歌之后,且在有了文字之后讲它们记录下来,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诗。

而这最初的诗有着一种纯朴和生命力,也有了让人可以一眼看出的那种发展的脉络形态,从言志、抒情到讲道理,诗歌一点点被丰富起来,而具体的诗歌,列举一二以说明如何来做学问,做人,以及包含怎样鼓舞,教化等,都在一一描述出来,这样一来对于诗经的作用和形成我们就又看见的更生动有形象感,而这也更减少了我们理解的难度,而让我们更好的去品鉴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感触。

在一步步的好奇里,很多的疑问与答案随之而出,而阅读的喜悦也在其中。《经典常谈:青春珍藏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具体的概念与知识点的理解,更有如珠宝般串联起的一份思维的链接,和理解的触发,这之中都等待着我们以自己的思索与探寻去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之美,阅读之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