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读后感100字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读后感100字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是一本由小马连环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读后感(一):糗百化的左传

中学学过左传,太难读懂了。一个汉字可以表达出几个意思,昏倒。下马的文风比较接近论坛微博的路数。读起来很轻松。

原来以为美剧 权力的游戏,纸牌屋等口味很重。没想到春秋时期就有海天盛筵,乱伦等重口味元素!

希望小马能继续写下去。最好把两宋,五代十国重点写一写。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读后感(二):春秋读后感:姜小白-知错能改

近来在读小马连环写的春秋历史,发现治国和经营企业、投资股票也是异曲同工。在姜小白身上,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我看到了优秀管理层和投资者的稀缺品质——知错能改。 我们都知道姜小白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当时的霸主,齐国经由他们治理后经济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对外更是“齐侯之令行于天下,钟磐之间再无兵革之忧”。 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姜小白本人的才能普通,胸无大志,犹豫不绝,且好猎好酒又好色,能在乱世成为霸主完全是依赖管仲、鲍叔牙、隰朋、宾胥无、宁戚等这些贤能的臣子。在管仲鲍叔牙等人离世后,小白治国水平急转直下,被小人乘虚而入,自己也悲情离世。 而在小白最风头无两,一度想称王时,手下人却是一点不留情面地回应这个问题。 小白:“成就霸业已经实现了,现在我想完成王业,仲父觉得咋样?”(天上地下已经唯我独尊) 管仲:“你要不问鲍叔牙吧。”(我懒得理你) 小白:“叔牙,我想称王,你觉得咋样?”(小心你的回答) 鲍叔牙:“要不还是问宾胥无吧。”(好你个管仲,居然又坑我,那我就坑别人) 小白:“宾胥无,你觉呢?”(妈蛋,别再问别人了) 宾胥无:“古代能成就王业的人,都是君主的德望高,大臣的稍差点;现在我们齐国恰好反过来,是您的大臣德望比您高。”(我就是敢说,爱咋咋地) 小白自此打消了称王的念头。 晋国大夫叔向后来用一个类比描述齐桓公的霸业:“管仲善于裁布,隰朋善于缝纫,宾胥无善于缉边,桓公嘛,他只知道穿衣服罢了。” 可以看出,无论是旧人还是新人都觉得小白只是运气好碰到了管仲等人,他称霸天下就跟穿件衣服吃口米饭一样轻松,换成其他人在他的位置上也能成功,甚至做得更好。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并不这么觉得。 从上面那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姜小白的胸襟异常宽广,能容人所不能容,换作其他的国君,宾胥无可能已经成为刀下鬼了,而小白却能虚心接受他的批评,从此不再提称王一事。他对于其他贤能臣子也是如此,管仲在早期辅佐公子纠,为了阻止小白返回齐国,差点一箭杀了未来的顶头上司。等到小白坐上国君,却能立杀害自己的管仲为国相,这种气度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而姜小白最让我觉得厉害的一点就是知错能改,比如前面提到的称王一事,后来的泰山封禅,以及初战鲁国成就曹刿的一鼓作气等等,小白都承认了错误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在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类明面业务上的能力确实一般,但他却能虚心求教手下的贤能。如果得到的是否定的意见,他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和言行。当他发现自己的想法是愚蠢的,他也不会避而不谈,更不会将错就错,而是主动承认自己是蠢货并立马改正,让损失降到最低。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人,愿意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巨大优势。 回到我们的生活和投资,无论是企业管理层,还是我们自身,往往会把自己的意见和行为看得无比正确,这种自视甚高的想法会高估我们自身的才能,轻视他人的劝诫,听不进更优的见解。由于地位、自负、自卑、避免痛苦等各种原因,当我们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又难以接受和改正,将错就错和避而不谈是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分众传媒前几年因为新潮的入局显得非常的焦虑,开始大量烧钱抢点位,哪怕那些三四线城市比较差的点位,但结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后来管理层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承认争抢点位的错误行为,转而改变策略,持续降低并优化点位,从而让自己的经营回到了正轨上。而新潮自此反而没有了好办法,就像共叔段面对姬寤生那般无奈。 宋城演艺收购六间房发展线上演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直到现在还在还债,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和不确定性,22年财报甚至因为参股花房集团被审计师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好在管理层及时醒悟并承认发展线上演艺的错误,逐渐开始砍掉这块业务,完全聚焦现场演艺这块主业,相信公司在敢于知错且改的管理层的带领下会更上一层楼。 管理层在公司的长期发展中出现决策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优秀的管理层总是能够及时发现错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遇到姜小白这样的管理层,作为股东肯定甚感欣慰。

《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读后感(三):胸中有历史,笔下春秋活

学历史的时候,我最怕老师讲《春秋》了。一到春秋,各种乱,繁杂得让人头疼:国家多,正主周下面诸侯国多得数不过来(其实,要数也数得过来,只是懒得数),而且今天灭,明天生,明明灭灭无休止;战争多,周打诸侯国,诸侯国争霸战,打来打去,没有止息;人物多,各国的国君、公子、大臣、布衣,层出不穷;年代长,从公元前722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6年(百度时间),历经二百多年,这期间发生的故事那真是数不胜数。

春秋故事多,又因为执笔者是鲁国的孔子,所写春秋言简意赅,隐晦婉转,要想彻底理解春秋,那就非下一些功夫不可。要说每个字后面都有玄机也不为过。所以,要想把春秋这段历史铺排得井井有条,那就非得下一番功夫不可。也因此,当我看完小马连环写的《读懂春秋就读懂了当下》这本书时,心中那叫一个钦佩。

这本书从公元前722年,郑国国君姬寤生祭祖,打算讨伐亲弟弟开始,写到公元前700年前,楚国攻打随国结束。内容上舍弃了一些人文历史,而主要写了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和周之间的关系和战争,之所以选取这段时间作为背景,这些内容作为主要解析点,是因为作者的目的是想要借春秋各国之间的关系来演绎当下大国之间的游戏规则。借古说今,古为今用应该是作者最明显的写作愿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把春秋研究了个透,一年接一年,每个国家的纵向发展以及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作者都交代得很清楚,有的诸侯国的国君则是贯穿了整本书。比如,齐僖公利用嫁女儿结盟邻国的外交策略;再比如,郑国国君姬寤生从他攻打亲弟弟开始,一直写到桓公十一年,他开始选择接班人,继而五月去世,从一个普通的诸侯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历史。他与母亲斗、与弟弟斗、与周天子斗、与强邻斗的精彩一生成为这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作者胸中有历史,所以写来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每个年代,每个时间,每个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都记得清清楚楚,读者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是一团乱麻。

这种清楚和透彻来源与作者对历史严谨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在讲到郑国国君去世的消息时,作者引用了《春秋•鲁桓公十一年》里的句子:“夏五月------秋七月,葬郑庄公。”作者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又根据春秋时的丧葬礼仪,天子死后要七个月后才能下葬,诸侯死了,要停五个月才能下葬,大夫死了要停三个月,作为春秋第一霸,姬寤生却只停了两个月,这个不正常。据此推断出郑国国内不安定。这种字斟句酌的严谨精神实在让人叹服,一般人很难注意到这种细节,更难和当时的礼仪制度联系起来!

在理顺各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之后,作者着重分析的是国内国际形势与各国之间的关系。还拿姬寤生来说,他攻打弟弟,在国内舆论上占了先机;但在后来驱逐母亲一事上,国内国际舆论影响就不利于他,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才想办法迎回了母亲。各国之间看似在大混战,其实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要想不受欺负那就得和邻国搞好关系,强大自己,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是放到哪里都适用的。要不,你就看看那个倒霉的随国吧,好好的,连个酱油也没打,就被灭了。没有理由,也不用打招呼,跟捏死个蚂蚁一样,连个招呼也不用打。

为了让读者更能清楚地看清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联系现实,作者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通俗、幽默,但却老道的笔法,用现代化的词汇生动地描绘出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并适时结合当代国际间的大事件,在进进出出间,在嬉笑怒骂间清晰得整理出大国之间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是心照不宣的,只有处理好这些规则才能发展好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孤立无援。看看那个把自己的外交教给齐国的鲁国吧,只发表演讲,只讲礼仪,一旦齐国发难,自己就四面受敌,孤立无援,这种结局是多么可悲啊!

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虽然远去,但前人的教训不能忘记。牢记那些教训,可以让我们少走好多弯路。作者用通透的历史知识,奉献给我们一个活色生香的春秋,打磨出一个精致的历史之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