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精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精选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一本由雷海宗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195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一):【兵制】

征兵制寓兵于农,才能自下而上举族一心,募兵制非国民军,兵民分化必引胡兵。

汉武半征兵,大伐匈奴,但又行募兵,引胡越骑、属国骑,汉昭引羌兵平益州,东汉引数万南匈兵驱北匈,汉末引羌平黄巾,积至五胡乱华;

自武后坏均田,唐也用胡兵,至玄宗乱于安史,唐末引沙陀平黄巢;

洪武欲行卫所不成,终明募兵,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洪水滔天;

黄埔系与新桂系两分,又蹈覆辙。

而华夏横扫亚洲的贞观和绝地逆转的抗战,源于自耕农府兵和三自三寓,是文武合一的征兵制两大至高典范。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二):文化双全方能强民强兵强国

十年前买的,只读了前三章。今天把他通宵读完了,又重新巩固了一些历史背景,也重新从作者视角理解了一些历史。本书印象较深的有三点,其一是作者的中西文化二周的观点,其二是下篇里的抗战一作,其三是作品之外作者本身以及作者相关(这里稍后另述)。 雷海宗为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人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颇受德斯宾格勒提出的文化形态史观影响,作品中个人观点情怀也较为明显。他的学生有资中筠,还有一个学生是杨振宁的史学老师;一篇论文用到的参考文献高达两百本;史学纲要三十万字,试想若展开论述考究其著作的内容,我这样举例子也不知道够不够证明雷海宗的学术水平。 七七后抗战全面爆发,北平沦陷,赴昆明西南联大,下篇就是此时所作。作者原文中写到:每至剧变的时代,我们会遇到三种人:为旧制度辩护的人、反对旧制度的人与逃避现实纠纷的人。作者就是第二种——反对旧制度的人。所以后来和林同济、陈 等人投入到“战国策派”的入世工作中,与贺麟冯友兰钱穆等保守主义一样,将“非理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抗战至上推至极致高潮。 以上。21.11.6凌晨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三):中国的第三周期

按照本书作者的思路,中国的第三周已经开始,起点就是49年。这个周期能有所长?暂且不要考虑,需要考虑的是现在还是一个上升期当中,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最重要的构建一个新的融合了古今的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按照前两周的经验,现在还是宗教时代,还没有到哲学的时代。因为前30年,我们所信的是马列的宗教,现在我们我们开始反思,开始想去构建一个意识形态起来,还在摸索当中,没有一个定论。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是必须的,前两周是这样的,外国也是这样的。现在社会纷杂,但还不是各种学说并起的时代,还有距离。还需要时间让人们思考各种问题,需要有人最后站出来提出思想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观点。只有升为了哲学范畴,有个一个明确的观点和方法论,才算是我们走向了哲学时代。这个哲学不会是一个唯一的,一定要有不同的流派,然后争鸣,最后被确认。第二周的程朱理学也是在明代才确认的。不过,就历史趋势来说,往往一个学派被确认为一尊,那么这个周期就开始衰弱了。但是走向一尊又是必然。世上的事物总是有兴和衰的,规律和必然,没有什么要哀伤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哀伤我们也会走向衰弱,而是要去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读后感(四):主要内容及简评

在第一篇中,作者痛陈春秋战国之后文官武将分化的弊病,指出中国历来备受外族入侵是兵制的问题,认为“文武兼备的人比较有光明坦白的人格”,“文武兼备的社会也是光明坦白的社会”。可是文武分化是发展趋势,把中国的问题全部归结于文武不能兼备的问题,归结于兵制衰落的问题,很有些偏颇。影响战争的因素很多,比如军队的组织形式、战术、武器、后勤等,兵制只是部分原因。 第二篇论述家族问题。作者认为春秋及之前的时代的中国,大家族制度盛行,到战国时商鞅变法,大家族逐渐瓦解成为小家庭,中央也变成君主独裁制。由小家庭组成的社会便于皇帝实行独裁统治,因为“家族意识削弱,国家意识提高,征兵的制度才能实行,国家的组织才能强化。”但后来到了汉代,由于天下已经一统,而小家庭制度下个人流动多,造成的不安定因素大,再有小家庭制度不利于增加人口,所以又设法恢复以前的大家族制度,而大家族赖以宗法制来维系。在汉代儒家得势后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之下,宗法制的两个台柱,即丧服制与子孙繁衍的观念被重建起来,从而宗法制得到确立,大家族得以恢复。 第三篇论述了皇帝制度的演变过程,并提出:“由人类开化以来,古有阶级分明的权利政治与全民平等的独裁政治。此外,除于理想家的想象中人类并未发现第三种可能的政治”。作者还认为没有阶级分明的民众必是一盘散沙,国民的很多弊病由此产生。但作者仅仅把皇帝制度产生的原因归于“皇帝的积极建设与人民的消极拥护”,其分析流于表面,并未深入说明内在原因。 第四篇讲秦以后的“无兵的文化”,从中央的政治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文官与武官、士大夫与流氓、朝代交替、人口问题和中国与外族这七个方面,大略评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在第五篇中,作者先论述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然后把中国历史分为第一周和第二周,第一周是从最初到383年淝水之战,第二周是此后至今。作者认为淝水之战是一场决定历史命运的战争,如果此时东晋不胜,中国有灭亡的风险。而在此前的第一周,中国历史的主场在黄河流域,这时正是“华夏文化创造的时期”,而到第二周,南方的长江和珠江流域逐渐兴盛起来,进入“胡汉混合梵华同化的新中国”,中国屡遭外族入侵,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佛教。作者认为第二周不如第一周健全,并且没有变化,尤其晚明盛清,是政治文化完全凝结的时代,但第二周在千年间维持了统一帝国的局面,延续并发展了中华文明,是人类史上的奇事。这种分期也有一定道理,可作参考,但很多地方还有待商榷。 之后还有两篇谈抗争的文章,以及附录了论述罗马皇帝和伊斯兰教教主的继承制度的文章。 本书中的文章可读性强,简明易懂,但主要从宏观上论述,比较简短,总结性的东西多,比较粗略,有些观点也比较牵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