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放浪记》读后感1000字

《放浪记》读后感1000字

《放浪记》是一本由[日] 林芙美子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放浪记》读后感(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有林芙美子打底,我的生活实在太好了:每顿吃得起猪肉,头上有片瓦遮头,还能时时洗澡。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努力写作呢?

前言太长,建议放书后为后记。

流水帐般的写作,逐字逐句读完有些瞌睡,有点手痒想删除一些,做女佣什么的做一次就好了。(字数应该够了吧)

《放浪记》读后感(二):(一)偶尔会想,但,不会轻易的死

饿着肚子

流着汗

背着小包裹走在闷热天空下

那一刻真想!

寒风呼号

一床单薄的被子下

蜷缩着三个人

那一刻也想,死了算了!

疼爱的男人

挥着老拳过来

抬起大脚揣在肋骨上

真的无颜再活

真的很愤恨!

真想宰了他!

真的想,死了算了!

《放浪记》读后感(三):一个矛盾而真实的女人

真想把武汉的长满棉花的大平原据为日本所有!

我读了说出这样的话的一个日本女人的书。据说后来她发表了战时所写的反战题材的作品,也许说这句话是世事所迫或她思想史中的一段。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是在读故事,看着一个女人在剖析、坦白她的内心世界,也许她同样也并不当真。

面对贫穷,她是一个有点想妥协的女人,她不停地抱怨着痛苦,但从未真正地妥协。她辛苦的劳动、逢迎,为了生存。但得到生存之后,又因无法忍受仅有生存而四处奔走。

面对挫折,她常常丧失信心,抱怨之后又精神焕发地行动。她看着人的浅薄丑陋,也看着人的美丽可爱,

她是是一个矛盾而真实的女人,具有非同寻常的韧性

《放浪记》读后感(四):我眼里的女性作家

记得有个男生说,他无论如何都看不了所谓的“女性作家”的书,《情人》他耐着性子看了两遍,每次不到二分之一就颓然放弃,他愤愤然地说:“写的什么玩意儿!真不是我性别歧视,你们女人写的书,要么腻腻歪歪,要么顾影自怜,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毫无逻辑可言,就像个精神病患者!”现在回忆起来,不禁哑然失笑。 好久没看女作家写的小说了,真的写得好的就那几个,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封面上赫然宣传着——作者林芙美子是日本的“萧红”?噫…又一个传奇女人呀,夜雨潺潺,为什么不读一本“寂寞开无主”的小说打发良夜呢?所以,在我数次昏睡过去,又挣扎着醒来,跳着看完了,早已变成浆糊的大脑反而清醒了许多。什么?拿她跟萧红比? 算啦,虽然我对萧红不怎么感冒,但除了同样颠沛流离为生计所迫外,萧红骨子里的天真和悲悯,并不是陷入自怨自怜小圈圈里的小女人所能企及的高度,就像飞鸟和鱼。 看到小说的开头,“我是宿命的流浪者”,顿时就读不下去了。日记体的小说多带有重复论述的话语,但那种歇斯底里的发泄性质的吐槽还是具有一定冲力的,每次结尾作者必有一哭,她数次写道:女人啊,你的名字叫弱者。眼泪似乎变成抚慰她的《圣经》,因为每次一冲刷完,她似乎得到了力量。我不太喜欢卖弄女性柔弱和苦难的书,它会让女性很容易找到共鸣,又囿于伤感。 第一次阅读私小说,尤其还是女性色彩如此强烈的作品,我只是冷眼旁观,并没有受到这种蛊惑。这种变化很有趣

《放浪记》读后感(五):来自帝国底层的叹息

这些年几乎丧失了阅读正常小说的能力,现在阅读这种自传半自传的小说,跟高中时代阅读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的感觉有点像,大部分感受不到作者的情绪表达,能看出来的意思,几乎无法引发共情。高中时代面临性苦闷和对未来的焦虑,对《约翰 克里斯多夫》中主角被某对姐妹花鄙视的情节异常深刻,别的就再难回忆起什么了。可能我的思维更偏逻辑理性。

林芙美子出生在1902年,1953年去世,她15岁到25岁的人生是1917年至1927年.。1918年历时四年的一战结束后,大发战争财的日本陷入了短暂的危机,随着欧洲的复苏,日本很快又迎来一轮繁荣,但是这一次繁荣并未持续太久,欧洲重新加入市场竞争 加之日本持续的通货膨胀,以棉纺织业和生丝业 为支柱产业的出口经济面临重大危机,这就是1920经济危机。 随后1923年关东大地震导致的“震灾危机”、1927年的金融危机、1929年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接踵而至 。

书中满是“不景气”的抱怨,哪里都不景气,即是来源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繁荣的时候有多幸福,萧条的时候就有多悲惨。没有产业升级,没有顺利的城市化进程,受过教育的底层年轻人在这样长期的萧条中看不到希望,贫困的读书人发出一声声发自灵魂深处的哀叹,吃不起奶糖的底层军官发动政变杀死政府首脑推动日本走向军国主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