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后感大全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读后感大全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一):原来黑塞的书要把它当成诗歌来读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还有一个译名:《精神与爱欲》。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修道院相识,第二部分写歌尔德蒙作为流浪汉在外部世界四处浪荡的生活,第三部分写返回修道院与纳尔齐斯最终汇合并死去。

纳尔齐斯是个优秀的布道者,是修道院的优等生,浑身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仿佛没有缺点,没有七情六欲。

而歌尔德蒙是欲望的追求者、自由的崇拜者,他对于艺术、死亡和母性有着至上的追求,他是理性的反面。

纳尔齐斯代表着绝对理性和禁欲,他身上所反映的是父权制的精神主义。而歌尔德蒙代表着感性与爱欲,他总是探讨母性、母亲,他在外部世界流浪时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女性。

“在母亲的世界里不只有全部的温柔,不只有蓝色的慈爱的目光,不只有预示着幸福的和悦的笑容,不只有亲昵的抚慰,也有一切恐惧和阴郁,一切欲望、一切罪孽、一切悲苦,一切的生和一切的死。”

“人没有母亲就不能爱,没有母亲也不能死啊。”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他们是守望者与流浪者,是思想家与艺术家,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

黑塞在书中说:“痛苦和欢乐原来是相似的,好像一对同胞姊妹。”

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是爱人,他们是同一个人。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之间超越友谊的爱也不是基情,更像是人的一体两面。

正如歌尔蒙德自己悟出的那样:“一切伟大的艺术都必须神秘,而这将体现在欢乐与痛苦、生命与死亡的对立并存中。”

黑塞在整本书中的语言充满诗性与浪漫主义。

“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他即使无数次在深沉的黑暗中迷途,灵魂的圣殿里圣火仍然不回熄灭,他仍然不会丧失创造力。”

除了经典结尾,我最喜欢写歌尔蒙德在瘟疫肆虐时逃亡、见证死亡和末日景象的那一段。原来地母的形象还会分化出黑暗地母,笼罩在渺小的人类大地之上。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与《悉达多》《德米安》有些类似,都是写修行,写认识自我,写入世与出世。

爱黑塞的人会很爱,不爱的人会觉得说教太多。

人的成长可能就是这样,理性与感性总是轮流占上风,最终迎来对立统一。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二):读黑塞的书是最接近神启的方式

仅仅作为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感受的记录。这是一本需要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细读的书。

我脑海里有一个故事的轮廓:两个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人,在相识之后,他们成为了彼此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然而在我看到黑塞的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已经在很多年前诠释了我的想法,而且他想到的远比我想到的更深入。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有不同的天赋方向,但两人互相欣赏,在彼此的支持和见证下走向自身的完满。

这种不同又互相欣赏的关系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见。我想能达成这种对称的前提在于:纳尔齐斯本身就具有识人的天赋,他得以在歌尔德蒙发迹之前就欣赏到他,而纳尔齐斯又先于歌尔德蒙进入修道院,成为院中新生的榜样,从而得到纳尔齐斯的青睐。

提到成长和完满,小说和电影中,主角总会在很多年的成长、历炼之后达到某种高度,似乎理所当然地我们会认为,年龄的成长与心智的成熟、技能的成熟是同步的,然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并没有人能保证。这个角度来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都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和不止一个朋友聊到过使命的问题,我问他们是否对自己的使命有所感受,一个他们今生一定要完成的东西。大多数人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东西。诚然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一定具备足够的禀赋去完成一件宏伟的工作,但我想我们缺少的,更多的是来自于发掘和成为。

发掘,意味着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而我们能接触到的实则很有限,更多的时间其实花在了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成为,意味着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经过足够多的生活和体验去成为一个合格的使命执行者,同样的,我们实际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我一直十分钦佩那些坚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他们也都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但我想他们看到了真正正确的解决路径。真正正确的路径一定不会是每天上班下班、周末疯狂娱乐、放弃艰难却宏大的目标、重复每一周,直到退休。

歌尔德蒙真的很幸运。如果他没有遇到他的纳尔齐斯,可能意味着这个少年会走向两个方向:一种是在修道院了此一生,另一种是在漂泊的路上提前走向终点。而这几乎是现在我能看到的自己和身边一些人也将会走向的结局:困在现在所处的环境、在日复一日的痛苦与抱怨中沉淀绝望,或者逃离现在所处的环境而被外界捶打得奄奄一息。

如果说人生有正确答案的话,我觉得正确的答案就在于领悟到自己的使命并完成它。除了这本书,黑塞的小说我也看过《悉达多》。这两本书的一个共同点在于,都关乎一个人的领悟与完成:故事中的人冲破甚至完全打碎现在的生活,经历一系列打磨,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我想黑塞也是一个完成了自己使命的人吧。

可惜的是,黑塞并没有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得到这种领悟的。悉达多决定成为沙弥,纳尔齐斯决定成为修士,歌尔德蒙决定雕刻圣母像,前两者几乎都是得到了神启一般,歌尔德蒙的决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显然受到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童年经历、无意识之类的理论的影响,我想黑塞并没有把他的领悟过程真正讲出来。

这两本小说中的主人公从来不存在安全感的问题,我理解对安全感的过度渴望是现代人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最大阻碍。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学会保存剩下的食物开始,我们的基因里就刻上了未雨绸缪四个大字。除了考虑今天的食物从哪里来,还要考虑明天、下周、下个月、明年的食物从哪里来,因此不得不储存、储存,渐渐的没有了真正的自己,也没有了现在,只有过去和未来,变成了一个存活下去的机器。

然而在黑塞的故事中,你会发现安全感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悉达多放弃了所有的物质和地位,毅然决然成为一个朝不保夕的沙弥,歌尔德蒙逃离了修道院,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纳尔齐斯觉得自己会当上院长,但看起来即使一直是一个普通修士,他也不会介意。他们好像并无其他任何需求,他们唯一的需求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黑塞的小说并不讲求写实,但我仍然觉得正确的一点是:如果想完成那个最大的使命,就必须放下其他所有的需求与渴望,这是代价。这是我们现实中的人往往无法接受的代价。

能读到黑塞的每本书,都是幸运,读黑塞的书是最接近神启的方式。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读后感(三):《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作者的寻心之旅,读者的求索之思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我之所以爱你,正因为你是你自己。”

封面

赫尔曼·黑塞的经典小说 ,巴蜀译翁(杨武能)德语直译。德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托马斯·曼说它是“一部独具魅力的诗化小说。”

《柯克斯书评》:“我们这个时代最意义深远和迷人的小说之一。”《纽约时报》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非常出色的小说。

余秋雨说:也许应该有中国人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画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年)是德国作家、诗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悉达多》。还有《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在轮下》《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和诗歌等大量文学作品,获多种文学荣誉,冯泰纳奖、歌德奖等。

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述了主人公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从年轻求学到后来走上不同生活道路的故事。从两人的成长、友谊的建立,相互了解、相互映照出彼此对待生活的态度、思想、追求,他们有宏大的差异,也有真诚的友谊。

纳尔齐斯,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年轻教员,相貌俊秀,天资卓越,才华出众,严于律己。歌尔德蒙,是初来修道院的少年,父亲送他到修道院住学,期望他成为虔诚的信徒。他好学,性格直率甚至莽撞,富有朝气和活力。

两人在修道院的身份差别很大,却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互吸引,歌尔德蒙很崇拜教师纳尔齐斯的学识,仰慕他的才华,喜欢他的英俊冷静。纳尔齐斯则欣赏歌尔德蒙的好学,以及善于思考和活泼的天性,他作为教师又年长几岁,便引导歌尔德蒙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他不必拘泥于修道院的程式化生活。

彼此感知启发,各自遵从内心去追求天性,他们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思维缜密,继承了父性的严谨、理性,成为一位思想家,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歌尔德蒙有母性的敏感和感性,他离开修道院,过着浪迹天涯自由的生活,细腻感受大自然四季,观察人与动物,在跟师学习雕塑中,每每想起母亲的形象和所经历的一切,以及生与S,深刻感受艺术的意义:艺术可以留下历史的印迹。最终他成为一位艺术家,找到最终的归宿。

小说的人物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他们在生活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

作者细腻的情感,生动的笔触,展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性,和遭遇的不同生活。余华在他的散文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中言:“每个人的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是属于别人的看法。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生活没有意义,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我们都不知道未来哪条路更好,往前走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路。过怎样的生活,与出生教育环境等影响巨大,每个人都不一样。作者借《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也是在寻找他的自我,读来扩展思维,会有新的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