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是一本由约翰·霍特著作,京华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一):出版40多年后,比我大10岁的书,我却用来教育我的孩子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一生致力于观察和分析儿童学习行为,美国“在家学习的”推崇者。

这本书第一次出版于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是作者对自己孩子的观察手记,和思考的点滴汇总。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就有种怪怪的感觉,作者的孩子出生于1959年,比我的父亲还要大6岁。然而,我没有感到作者的育儿理念的过时,相反,很感慨中国和美国在家庭育儿意识的差距。那个时候,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10周年,并且正在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食物供应不足,苏联片面决定撤走专家,撕毁经济建设合同,我国的经济困难举步维艰。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二):放弃功利和捷径,静待花开

本书来源作者对部分孩子的观察手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我觉得文章后记作者才道出了真谛:对世界的爱。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他们通过观察,在不断尝试和自我纠错中学习。通过对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和对事物的不断捣鼓,在大量一手信息的基础上凭直觉总结出规律,验证并内化。在成人看来要经历很多失败,还很不效率,但动力却源自于内。成人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直奔结果,结果反而失去了学习的能力。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消极育儿”,尊重孩子,给他们时间和自由,保护好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爱。

以下是原文的一些观点,不完全赞同:

不要刻意教孩子说话,尤其不要指出孩子说话中的错误,让其浸润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有道理

不要刻意教孩子识字,要让他首先意识到文字是沟通交流的手段,对文字产生自然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多给孩子朗读,提供有趣贴近自然和生活的阅读材料。不要逼迫孩子学习某项运动,当他们准备好时,会进步很快。——有道理

孩子如何学习绘画?作者不了解中国国情,举例对比提到了中国对儿童绘画的重视,以及令人欣喜的儿童绘画成果,实则与释放孩子天性背道而驰,强调技多于创。——不认同

孩子如何学习数学?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数学的规律。——理想很美,现实很骨感。

孩子如何学习其他知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孩子在兴趣和好奇的导向下自己去探究,他们可以做的很好!——有道理。

孩子的幻想。传统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不允许孩子幻想,认为脱离了现实世界,其实幻想是孩子接近和进去现实世界的桥梁。孩子并不幻想自己是全能的,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应到允许孩子幻想。——有道理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三):儿童教育是一种信仰,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实践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本书讲述了如何观察和分析儿童学习行为。作者指出儿童教育是一种信仰,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实践,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有他自己的特点,首先他所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完整的,他们需要把世界分割成无数个个体,然后再分别进行学习。其次,因为孩子太小,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大人的思想,再者就是他们的能力有限,所以会不停的犯错。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的,我们不应该责备孩子,而是因为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自己来学习这门新的知识,我们比较容易接受怎样的方式? 作为家长我们所需要的是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是出于本能的好奇心而学习,进而理解和表达。因为孩子拥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虚荣心,他们会模仿大人们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模仿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卑和暴躁。 此外作者也总结了孩子学习的2个困境。我觉得这个不仅限于孩子,成年人也有这方面的困扰。 第1个困扰,世界太陌生了,熟悉之后也很容易忘记。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分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个难点。我在这方面就有同样的困扰。例如,之前我读过好多书,由于没有及时的记录下来就很容易忘记。学过的知识如果没有灵活运用也会忘却。所以现在我放慢了我和宝宝的学习进度,每天用碎片时间的时间学习,量不求多,但一定要精,完毕后及时做好笔记和总结。就好像我现在重读一些读过的书籍开始坚持写书评一样。 第2个困境,信息不足。 我们会将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然后再让孩子学习我们自认为最简单的知识,完成之后再学习复杂的。其实我们的学习步骤是先要对一项技能有了整体的了解,有了切割后的概念,然后才会进行细致的学习。 最后作者指出了三种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错误。一是强迫式教育,二是纠正性教育,三是制定学习表。这3点就是要让孩子有自主的学习的能力,即便是发生了错误,也不要及时的纠正他,先让孩子自己发现相应的错误,主动的纠正自己的错误。另外孩子的学习速度都是不一样的,是不符合普遍规律的,我们不应该按照整齐划一的时间,要求每个孩子按照同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这一点和可汗学院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吻合的。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四):记录

第一章 孩子的游戏和试验

通过很多观察手记,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方式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对周围世界的控制和掌握能力不断增强,很小的孩子也渴望独立

第二章 孩子如何学说话

孩子通过声音表达愿望、感受和意义。

1. 不用教,营造一个语言环境

2. 教了某个名词后不用刻意询问这是什么,记住了吗,这样会让孩子置于这样的境地:如果说错了会感觉自己犯错了。不用纠正,问就告诉一遍,问就告诉一遍。

3. 给孩子回应,聆听孩子,对孩子的话要认真对待,并积极给予回应。

4. 不要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说你做错了,而是给他示范对的说法和做法,对于错误更不要笑话。因为孩子观察入微,很敏感,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觉得丢脸和沮丧。

第三章 孩子如何学习阅读

1. 孩子们的无知和笨拙经常让他们感到痛苦,我们必须谨慎,不要不断地强制性的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点。

给孩子示范是要到孩子能理解的层面,或者家长适当放手,和孩子一起来重新开始

2. 测验会毁掉孩子的信心和智力,不要用很多的问题来测验理解的程度

3. 引导孩子由读图到读字

4. 引导孩子书写是为了表达。

第四章 孩子如何学习运动

1. 运动领域不需怎么教,孩子会自己学会很多东西

2. 我们要利用孩子自然的愿望让他们探索新奇的未知的事物,除非孩子准备好了,否则不要试图强迫他更快一点和更远一点

3.学习常见模式,开始有一个勇敢的飞跃,进入到令人激动的新境界中,然后会有一段时间退回到原先舒适、熟悉和安全的地方,我们不能控制这些前进和撤退、探索和整合的节奏。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对学习不能或者不应该确定时间表,即约定学习目标,应能接受孩子的这种学习状态。

第五章 孩子如何学习绘画、数学和其他知识

1. 绘画能锻炼大脑、眼睛和手,绘画是用来探索周围世界的工具,还可以用来表达对世界的了解和感觉。

2. 给孩子自由和鼓捣的时间。给孩子一段自由的时间和适当的工作材料,容许他们建造、测试、调查做实验等,不要问任何附加的问题,也不给任何的知道。

3. 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未知世界的路,让孩子遵循自己的直觉,学习让他们好奇的事情,而不是我们给他们指路或让他们学习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第六章 孩子的幻想

1. 幻想是孩子的学习方式,把新的经历、新的想法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自己的思维模式。但不要强迫

第七章 大脑如何工作

1. 孩子们生活在连续的不确定和困惑中,大多数孩子都能从中健康成长,除非大人总问愚蠢问题来测试他们的知识

2. 孩子对理解世界的需要,就如对事物和睡眠的需要是一样的。大人要做的是,保护好这份需要,尽可能把这份需要带到学校和教师,给予孩子们要求的知道和帮助然后就走开,静待花开,相信他们能做好余下的事情。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五):孩子不要教,越教越糟糕

网上有一个专题叫“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崩溃现场”,都是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视频,经常大人解释半天,孩子的回答仍然脑洞大开,所答非所问,让人哭笑不得。

一位妈妈指着唐僧师徒四人的画面,念着题目: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人?孩子张口就回:两个。妈妈问:为什么是两个?孩子指着悟空和八戒说:因为他两是动物。妈妈为之气结又无言以对:啊?

虽然这些视频来自不同家庭,被辅导的孩子不一样,但呈现的问题却是相似的。就是:作业题目里问的以及爸妈的解释,其出发点和方向都跟孩子的不同。

今天解读的这本书《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讨论的正是孩子的学习方式问题,读完以后我们就能明白造成鸡同鸭讲的原因在哪里。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第一版发行于1967年,尽管年代久远,但书里对于孩子的观察和研究方式很经典,至今都能给人以启发,因此这本书半个多世纪以来畅销不衰。作者约翰·霍特,是美国教育领域著名作家,也是美国著名的“在家上学”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本《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第一,孩子学习有哪些特点;

第二,教育孩子时,大人容易犯哪些错误;

第三,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习。

第一方面

首先,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重点:孩子学习有哪些特点。

孩子和大人的学习方法有非常大的差异,之所以会出现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崩溃场面,在于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方式,只是用自己习惯的方法跟孩子对话。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作者在书里让大人们时刻都要转换视角,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孩子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在他们眼里,世界是一个整体。

每一样东西在孩子眼中,都和周围的一切是一体的,这跟成人习惯把一样东西分割出来归类,截然不同。作者解释说,这是因为每一样东西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来说,都是新鲜、从没见过的,只有随着孩子长大,见过足够多相似之后才能进行归类。

比如一开头提到的,辅导写作业的家长指着唐僧师徒四人问图上有几人?幼升小的年纪,很注意分类,所以这个年纪的孩子就会很明确的把人和动物区分开,而不明白计数题目里人和动物的分类问题被忽略了。

孩子学习的第二个特点,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

人的本能强烈愿望是理解世界、自由行动和融入群体。这也正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驱动力,表现为热爱自由探索和能像大人一样。

自由探索的行为各式各样,自由意味着没有计划,充满随意性。作者把这些对于大人来说,等同于噪音和混乱的探索行为,称作学习的“前阶段”。

在大人眼里,这种随性无序的学习方式效率很低。但作者认为,孩子通过自由探索,收集和积累了大量零散数据,而从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跟大人相比,孩子很乐意尝试新事物,不怕难为情,没有任何目的性,很容易满足,不怕噪音和杂乱。

孩子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对大人的关注上,看到大人做什么,他们也想有同样体验。他们有时会故意跟大人作对,拒绝超出自己需要的帮助,喜欢玩能展示强大自我的游戏,这些行为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有左右事情结果的影响力,能像大人一样独立和拥有选择权。

孩子学习的第三个特点,理解困难,表达困难,学习状态受情绪影响。

孩子经常不明白大人说的话究竟什么意思,他们也很难充分表达自己,无法让别人理解自己。但他们知道和理解的,远比他们能说出来的多。

比如有个现象叫“可怕的两岁”,说的是孩子到了两岁左右,会突然开始脾气暴躁。这是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会给他们认识的东西命名,但别人听不懂他们独特的发音和命名,孩子就会很着急很生气。

同时,作者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天生对于情绪很敏感,大部分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共情力,这意味着他们很容易受到身边人和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学习中,孩子会很快察觉到大人的感觉,如果大人充满了兴趣,他们也会感觉自己被鼓励,有能力去挑战困难。假如大人在旁边不耐烦,还认为孩子很蠢,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他们就会情绪低落,而强迫和催促只会让他们更加害怕和退缩。

第二方面

在了解了孩子学习的特点之后,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重点:教育孩子时,大人容易犯哪些错误。

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自以为是。

具体说来一共可以分成以下几类:给孩子安排学习按照自己想的顺序;强制;爱考试提问和纠正解释。

先来说第一类错误,关于学习顺序。在这里作者讲了两种常见错误:一种是认为学习就是从简单到复杂。

而实际上,大人认为的简单,是从很多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孩子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学习起来会因为难以理解而更加困难。

比如学习语言就从拼写开始,给孩子的阅读材料都是情节简单、带图画的书,孩子会因为找不到意义和没意思而放弃。大人认为必须先学会技巧后,才能开始做事;而孩子则是先找到一件很有趣的事,边做边学习技巧。

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是,给孩子的学习制定时刻表。

根据时刻表来做学习规划,是很常见的,为什么这样是错的呢?

作者在书里举了学习阅读的例子,一到三年级面对书本很混乱,不知所谓,而过了一个假期,四年级开学以后跃迁式进步。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用年龄、年级来进行时间上的规划很不合理,也会打击孩子的信心。

接着说第二类错误,强制。强制的行为有两种,一种是明显强制,另一种是隐性强制。

明显强制不用多说,在孩子没准备好,不想做的时候硬是逼迫他们继续下去。书里作者看到一个曾经是游泳运动员的爸爸,教他的孩子游泳,不顾孩子的恐惧害怕,严厉的命令孩子下水,孩子大哭不止,再也不愿意靠近水池一步。

而隐性强制是表面看上去尊重孩子的意愿,实际上仍然是大人要求孩子做不情愿的事。隐性强制甚至比明显强制的情况更常见。

孩子天生喜欢即兴表演,而学校只希望孩子能做对,不允许他们按自己的词曲调去表演,这就成了强制娱乐。这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无效的浪费,因为即兴创作会让人很快达到一种毫不费力的自然状态,音乐和言辞都会迅速成长。

孩子对世界的经验少,他们会通过幻想来补足空白。幻想是开始真正学习的准备动作,也是孩子理解世界、构建思维的方式。但大人有时会指定对象让孩子去幻想,比如书里面的孩子被要求挥动胳膊转来转去,让他们幻想自己是雪花,作者说这种强制幻想会让真正的幻想消失。

孩子热爱游戏,却经常突然开始又突然结束,这时大人要跟随孩子的节奏,灵活应对,随时开始又能随时放下,而不是强制游戏的走向。

还有学校安排讨论项目,却不允许孩子自由发表看法,不准自由探索,这种强制讨论会让他们很快失去兴趣。

下面说第三类错误,对孩子进行考试提问和爱纠正解释。

考试不仅来自学校,也包括各种机构的标准化测试,比如智商测试、阅读测试、行为测试评估等,和日常对孩子进行口头提问。

孩子开始学习任何东西,都带着不确定和尝试性,加上理解能力有限,提问和考试很容易吓到他们,产生自我保护心理,这样就变成不是为了弄懂,而只是为了说出一个正确答案,让大人能放过他们。

作者认为考试并不能如实检测,比如智商测试中的表达技巧能通过练习提高,而如果孩子得知自己分数不佳,很容易因此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天生差劲。

为什么纠正解释也是错误做法呢?

作者认为,热心主动提供孩子没有要求的帮助和太快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些实际上给他们传递了怀疑和不信任。

比如在开始学说话时,孩子总是被纠错,会让他们失去信心,而故意说错或沉默以对来避免犯错和被纠正。

大人经常认为不纠正错误就会让孩子养成坏习惯,作者举了几个例子,如读错词语,乐器演奏弄错音调,人会很快意识到并改正过来,但假如被别人纠正,孩子慢慢会失去自我纠错本能,变成只依赖被指正。

关于解释,作者认为解释越多越糟糕。一是因为解释者看不到对方思维缺口所在,无法解释到位;二是能用语言说明白的事很少。就算对大人来说,解释经常也是无效的。

作者列举了几件自己的经历,参观手织机,和一位数学老师聊天,都是对方试图让他明白一些道理,而他发现自己在听不懂时,大脑会放弃去听。

第三方面

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最后我们来讲第三个重点: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学习。

方法就是八个字:转换视角,信任孩子。

整本书作者都是转换到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因为只有理解孩子,用他们最拿手的方式学习,效果才最好。这里总结为两点:整合式学习和看大人做。

前面说过,孩子眼里的世界是整合的,他们会很自然的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并迅速找到之间的联系。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七岁的男孩读了一篇关于潜泳的文章,对里面的呼吸器、水下世界和水下生物都很感兴趣,和妈妈讨论过以后,妈妈又帮他找来一篇有关潜水员的文章,这次他读到了潜水员探宝,宝藏在地中海三千年前沉没的船里。

故事深深的吸引了这个七岁男孩,他又开始对克里特岛和前荷马文明非常感兴趣。大人又给他找了些相关的书,这次提到了荷马和特洛伊战争,让他忍不住又去读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简写本,这次又读到特洛伊的七个城市和发掘出它们的考古学家。

最后他对考古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开始了对这个方向如饥似渴的学习。

整合式学习是遵循孩子的直觉,从让他们感到好奇的事开始,大人不指引,只提供帮助,孩子能更快更广地实现跨领域学习。

前面讲过,融入群体和像大人一样,是孩子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因此作者认为,大人要主动展示成人的世界,这对孩子各方面都有益。

比如带孩子去朋友家里,他们能看到大人怎么打交道、怎么说话和聊天。在做事时,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忙,他们就会逐渐主动加入,成为群体的一部分。作者强调,在做这些的时候,一定要真实、不带功利心,不要变成是为了教给孩子什么。

作者希望读这本书的人能感觉到,孩子是有趣和值得关注的。

信任孩子,是贯穿《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整本书的基础条件。它既困难又简单。

困难在于要信任孩子,首先要信任自己。而大多数人从小被教导,自己是不可信任的,对孩子的不信任来自长期传承的循环里。而简单在于,只要在信念上跨越过去,大人和孩子都会被解放,获得巨大的奖赏。

最后,作者对教育的看法建立在这个信念之上:人天生是学习的动物。教育是一种信仰。

所以,不用教孩子学习,而是要爱他们、信任他们;所有真正学习的精神都是因为爱,而不是窍门和技术。孩子热爱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如此擅长了解世界。

总结一下

《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整本书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眼里世界是一个整体,让他们充满了好奇;孩子的情绪敏感,理解表达困难。

而大人教育孩子时自以为是,总是按照自己的顺序教,强制孩子,爱对孩子进行提问考试,爱纠正解释。

引导孩子学习的正确做法是不教,信任孩子,提供必要帮助,爱和尊重孩子,因为教育就是一种信仰。

公众号:家常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