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福柯与性读后感精选

《福柯与性》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柯与性》读后感(一):福柯——生活的美学工程师

第一本哲学类书,值得标记。在李银河的讲解下,福柯的思想能被探知一二,但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只能尽力去领悟了。

1.福柯与尼采同样认为真正的自我并非某种存在于那里可以被找到或被发现的东西,而是某种必须被创造的东西。他尊重自由、厌恶规范生活,主张按非常规方式思考,去创造那些没有的东西。

2.他的谱系学分析方法关注真理体制等如何在权力中诞生,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力量关系,权力与性并非对立关系,快乐与权力既不是互相抵消又不是彼此对抗,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重叠和互相支持。

3.后现代主义代表者,质疑启蒙理性(道德世界与酒神文化的大危机)、人文主义(人仅是天地浮游,做到趋利避害,反抗压迫追求美好即可)、宏大叙事。

4.东方追求纯粹快乐的性是性艺术,西方把性作为获取真理的工具是性科学,古希腊并不将道德体系纳入性,只是认为节制为好。而现代社会,性被纳入严密的制度,与道德、权力结合,形成了对方式和内容的负面看法。“从快感享用的美学转变为欲望净化的解释学,从性艺术到性科学的转变。”

5. 只要精神之爱、回避肉体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知名度相当高,他谈论的是成年男人与少年之爱。福柯说:“我们确实发现,在柏拉图的言论中有这样一个论题:应该爱男孩的灵魂,而不是爱他们的肉体。”与现代社会不同,当时人们认为对男童的爱高于对女人的爱,原因在于前者才是真正对精神灵魂的爱,是追求美的选择,后者多少受着性欲的驱动。

6.读完之后,对福柯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那个时代的人们会静心思考社会与人类,会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而这是现代所欠缺的。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去阅读、感受福柯的智慧,然后在生活中实践福柯式分析吧。

《福柯与性》读后感(二):福柯与性

福柯是本科班主任最喜欢的哲人。每每讲到他这个人的时候,老师总是按耐不住心中对福柯的倾慕,满面桃花地地告诉在她大学的时候,她对福柯简直是迷恋到死。我顿时对福柯先生的魅力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在当当书城上搜了一下电子书,没有发现他的著作,倒是有一本李银河女士写的《性与福柯》。她也是福柯的爱好者,写此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福柯,阅读福柯,喜欢福柯。

首先谈谈我对福柯这个人的感觉。了解不多,但还比较喜欢。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反骨。是因为这个社会家在人们身上的条条框框太多了吗,人们似乎特别喜欢有叛逆精神的人。亦或是羡慕别人有反叛的勇气,而自己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奈地在世俗的枷锁下低头了。福柯个反对教条,鄙视既有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痛恨一切有规范限制的东西。甚至在学术界这个严谨的领域也拒绝一切规范;他对死亡有种特殊的感情,仿佛只有在其中才能找到正真的快乐。或许是对快乐的感知力太过微弱,他追求极致的享乐体验(比如纵欲),就像酒神尼奥西索斯。而他自己最后也死在了这种过量的快乐里。佩服他强调“生活美学”这一概念,提倡把人自己打造成一件艺术品,用心过好生活,将其生活成一种特有的个人风格,个人气质,一件和人一样的艺术品。福柯受尼采影响很大,自称是“尼采主义者”,他在尼采的思想中才能找到自己,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尼采其人,是个疯癫的狂人,言论常带有虚无色彩。否定了上帝,提出上帝之死。四方的思想史也开试了一个新的时代。

按照弗兰克的观点,西方思想史可以被划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代,信仰自然神;第二阶段中古时代,信仰上帝;第三阶段近代和现代:信仰理性;第四阶段当代和后现代:上帝死了,没有信仰。(“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摸索”)而上帝就是被理性所杀死的。而理性在近现代,仍是一套信仰体系,即上帝并没死,只不过变得更加真理化。知道当代和现当代,上帝被否定,信仰缺失。

关于青年保守派、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我还没有读完。且先记录在豆瓣上,自己有时间的时候,不要忘了这本书才好。

《福柯与性》读后感(三):福柯:游戏和修行

永远感念,二十岁的时候既遇见了Michel Foucault,又遇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像是旧相识)。从夏天的西方文论课上听来福柯的名字,看到他英俊的法国人的鼻子和光头,听来杨老师对他的揶揄:“福柯更像是炸弹,一击炸毁了西方哲学的大厦。”没听来的,是我在秋冬的心驰神往里读到的“他的一生,洁净,高雅,我行我素,超凡脱俗”,是他亲笔写下的:“每一个个体的生活难道不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不要怕,要相信你的自我。不要害怕活着,也不要害怕死亡。要有勇气,做你感到你应该做的事——去希冀,去创造,去超越!”记得为他对我这样鼓励而和母亲电话里喃喃,在书店里看到他满架横陈的传记和书籍内心漫溢的雀悦自信,还能记得把他的海报买来平铺在书桌上时的小小欢呼:我对理论的激情褪色了,但我会永远爱他的“伟大的尼采式的探索”的一生,爱他像锻造艺术品一样锻造生活的美学,爱他时时处处对古希腊和古典学的幽幽思忆和细密考证。在福柯这里,我重新把握了做学问的初心,“那种能够使人超越自我的好奇心”;我爱上了古典的智慧、古典的医学和哲学、古典的一切,爱古希腊人追求的节制的美学,“人生的大错是在身体的舒适和灵魂的宁静之外奢求多余之物。”“关心自己的灵魂,从不会太早,也不会太晚。”(伊壁鸠鲁)是的,我会爱“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护”甚于“认知的意志”,就像我终究爱哲学家甚于爱冰冷细腻的思辨般,向往他灵魂里某种古老的东方风格,他在心底实践的“在一切方面都是温和的、有着淡淡的痛楚和轻柔的快感、有着适度的欲望和不甚疯狂的爱情”的生活。伊凡借宗教大法官说:“我们也珍视弱者。”那些破碎的、稀薄的、扭曲的“有疾病的灵魂” 也是福柯哲学的关切,也是一切博爱的人文艺术最心疼的孩子。你要记得那封古希腊哲人寄给忧虑不堪的人类的信:“学会高兴吧。我希望你永远不缺乏喜悦。我希望你的家里有很多的喜悦。你的心中也会有很多的喜悦……请你把你的目光转向真正的善,为你的财富感到幸福吧!但这一财富是什么呢?它就是你自己,它是你的最好部分。”原来小刀般的解构,也有它的温度。理论是灰色的,而分析之树常青。感恩福柯,他继续教我怎样探索智慧、爱生活、充满勇气,他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尼采、德里达、弗洛依德、康德、海德格尔、巴塔耶、布朗肖和更多敞开的先知的心灵带到我面前,启示我进行艰苦的思索,看到更多群体和这个支离破碎的时代的阴影和旋转的面孔,去享用人生,去发明自我。

“想自我拯救的人应该在一生中不断地关注自我。”穿越大海,冒险向捉摸不定的目的地进行一次前途叵测的旅行,探讨由萨德首次探测过的那片广袤无垠的阴影。“你总可以自由地认识属于你玩的游戏。”

是这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