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地利史读后感锦集

奥地利史读后感锦集

《奥地利史》是一本由[美] 史蒂芬·贝莱尔著作,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地利史》读后感(一):作者Steven Beller 的信息

另外,有关作者的介绍:Steven Beller is an independent scholar. He has already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 on Austrian history, including Vienna and the Jews, 1867-1938: A Cultural History (1989), Theodor Herzl (1991) and Francis Joseph (1996). 他现在住在华盛顿。

《奥地利史》读后感(二):Beller是史学家也是哲学家

某种意义上说,近代的2次世界大战都发端于这片土地。所以奥地利的低调就这么在历史中形成了。 哈布斯堡王朝像极了清朝,末代皇帝Franz Josef I为了保全国体在各种势力及民族间闪转腾挪,心力憔悴,最终走向崩溃。 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人文荟萃,是永远的伤感的记忆,只能回忆,或许永远也不会重现了。 通过读这本书,觉得作者BELLER不仅是史学家更是哲学家,叙事思路清楚,脉络分明,其实翻译的也很好,如果读过欧洲史再读奥地利这一段就更有味道。 好坏是比较出来的,这一套世界历史文库,买了一半,目前看来,BELLER IS THE NO.1.

《奥地利史》读后感(三):我的评价:翻译的不错

【亚硝酸盐】的评价我是不敢苟同的,本书的翻译还是很不错的。译者黄艳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西欧北美研究室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法国史、德国史,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北大史学等期刊中发表论文多篇。

黄艳红是一位比较年轻的专业学者,而在《世界历史文库》的一大批译者中,像她这样年富力强、有责任心、专业素质过硬的学者是最给力的。不信,你去对比一下诸如《埃及史:从原初到当下》、《西班牙史》、《伊朗史》这样的译著你就知道了。至少,据我估计在这本书上黄艳红应该花了至少一年半的时间,而且翻译应该大多是自己完成。至少从我看来,书读起来很流畅,属于上佳译作。这与黄艳红老师的辛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至于【亚硝酸盐】说的“的”、“了”问题,我特地重新看了一下,认为问题并不严重。而且考虑到英语和德语的句法结构与中文不同,其从句结构本身就是翻译的一大障碍,故而有一些“的”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我看来,黄艳红老师已经将“的”的恶劣影响到很小了。至于【亚硝酸盐】说阅读英文版速度更快,我只能说自己英语不好,达不到这种水平,呵呵。至于标题中“致命的翻译”,我认为这很明显是夸大其词了,而且【亚硝酸盐】在自己的叙述中也没有让人感到黄老师的翻译真的难以忍受。我认为,【标题党】是不能有的。

对奥地利史,我也是新手,兴趣使然来读一读。按照我的标准来看,一本国别史,能在读完后让人留下对此国的某几个直观印象,那它就是成功的。我从未期望一本国别史就能让我完全认识一个国家,我也不觉得一本国别史可以像小说一样有趣而不枯燥。而且,世界是联系的,不可能在读奥地利史时不需要德国史的补充,或者西班牙史的一些知识。如果初读之下认为阅读困难,对其国际联系方面把握不住,那么也很好解决,再去读读德国史、西班牙史等就好了。至于有没有这闲工夫,那就看个人了。

总的来看,作者和译者都很不错,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奥地利史》读后感(四):一些想法

这么一对比,卫克安的《哈布斯堡王朝》虽然竭力地想要通过马克西米利安开创般的政治技巧以及约瑟夫二世与利奥波德二世翻天覆地般的改革来证明哈布斯堡并非是固守传统的活化石,但他最终还是没能从宏观的层面去捍卫自己的观点。

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虽然在国内有过一定的革新,但更多地还是依赖于“权威”与一种天选之子般的命定色彩。正是基于如此这般的自我宣传,导致哈布斯堡奥地利在欧洲一股又一股的思想浪潮中,只能坚定地站在潮流的对立面:宗教改革运动蓬勃发展时,它却要压制新教,凭借巴洛克主义给自己蒙上神权色彩;再到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与启蒙运动,他却依旧顽固不化,毕竟哈布斯堡首先需要的只是乖巧的臣民。19世纪的哈布斯堡奥地利非常被动,并且展现出了一定的短视行为。他尝试释放“民族主义”的活力来抵御拿破仑的侵略,却在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之后束手无策——在阅读过程中,甚至可以感受到,当这个惯于利用历史的结晶来给自己造势的国家不得不面对改变之时,他不知所措,所以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

民族矛盾是政治上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远到19世纪的哈布斯堡奥地利,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近到20世纪末的波斯尼亚战争与塞浦路斯冲突,我同时也在思考,面对连续不断的、各有想法的分支与民族们,何时强权政治是必要的?而何时轻松自在的政治环境又是必要的?当不同的利益集团拥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时,难道只有分家才最有效,乃至只能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

Btw,我本人在西方近代史中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人物,但每次看到玛丽亚·特蕾莎都会很感慨。让人遗憾的是在Maria Theresa在位期间,你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她是作为一个女性是如何被时代掣肘和制约,当各国想要抑制哈布斯堡时,首当其冲的便是她的女性身分。同样让人佩服的是Maria Theresa也有远超男人(常人)的意志力,也很懂得利用自己作为女性的相对优势(或者特点)来改善关系和缓解危机。具体表现为拉拢法国的蓬芭杜夫人与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大帝、学习骑马、抱着孩子去匈牙利召集军队以及接连不断的生育等等。然而更可惜的是,这些当时足以改变帝国或者公国命运的举措,却又成了后世大男子主义的矛头所指向的焦点。

想想她的女儿们,以Maria Karolina和Marie Antoinette为代表,虽然二人更多的只是继承了母亲的坚定与执着,而非远见卓识和政治智慧,但哈布斯堡的女眷们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啊。

《奥地利史》读后感(五):寻根之旅

《世界历史文库》里并没有规定统一的叙述范式,所以不同本选取的时间维度、叙述思路和分析重点都有很大差异。这本《奥地利史》我看到的是寻根之旅。

奥地利作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腹地,揽尽了欧洲中世纪的光辉灿烂,但1918年王朝覆灭时,大多数奥地利人宁可与德国合并也不想再做哈布斯堡的存续;1945年之后,同样是战争发起国的德国和奥地利却有着相反的盖棺定论;多瑙河奥地利和阿尔卑斯奥地利有着各自的身份认同和地方忠诚,主旋律持续紧张——这块不大的领土由于承载了太厚重的历史而矛盾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奥地利与它的邻国比起来,着实幸运太多。

这本书300页出头的篇幅压缩了辉煌漫长的中世纪,到1866年进展到136页,1918年帝国灭亡在第188页,之后相当多的篇幅都放在二战前后。看完导论觉得与我对哈布斯堡辉煌的追寻有些出入,但看完整本书之后发现对二战之后奥地利迅速崛起的分析也还蛮有意思。整体而言,作者讲述的还算清晰、分析的还算深入(尤其是和《地中海史》比起来),文化相关部分比较感兴趣,政治性强的部分自行默默跳过即可。

先来说说哈布斯堡执掌下的神罗(1440起至1806灭亡):

弗兰德里克三世的联姻获得勃艮第(包括尼德兰)地区,马克西米连的联姻使奥地利在15世纪末获得了西班牙、美洲、意大利的大部分和几乎整个中欧。

16世纪无暇顾及新事物:宗教改革,神罗和哈布斯堡的权威是建立在天主教基础上的,新教改革使“将整个基督教世界联合在同一个权杖下”的观念成为一句空话。16世纪贸易转向大西洋。但新事物诞生时,神罗没有时间处理这些事情,奋斗在基督教前线:16世纪20年代查理五世与苏莱曼、弗朗索瓦一世斗争。16世纪70年代鲁道夫二世统治。

17世纪内部维稳:西班牙在谋求世界霸权时,奥地利哈布斯堡关心的是自己在各省和帝国内部的地位,“由神意选定、宗教统一的世界观” 如今可以在其领土上实现,实现方式是查理五世都不能实现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建筑被哈布斯堡利用以提升在中欧的权威,各种基督教崇拜仪式发展到极致。17世纪80年代再次被东西夹击,东边第二次维也纳之围、西边法国波旁王朝已经取得欧洲领先,英国、荷兰势力也发展起来。

18世纪最后的辉煌:世纪初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果使奥地利战略上失去西班牙及海外殖民,取得西班牙在欧洲领地:意大利大部分、尼德兰,巴洛克全盛时期。世纪中叶的特蕾莎其实还代表奥地利巴洛克式的过去,但其儿子约瑟夫二世(贝多芬时期)已经开始改革,中欧国家主义形式的启蒙(同时代德国腓特烈二世、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

19世纪逐步幻灭:拿破仑本可以肢解奥地利,但其“对文明世界未来的安康来说必不可少”,才宽容处置,留下一个躯干背负大量赔款。维也纳和会:俄国和普鲁士在欧洲获得最多土地、英国在海外、奥地利领地终于连成一片。梅特涅不再像“欧洲的马车夫”而更像“欧洲的消防员”(同俄国),哪有革命就往哪儿扑。1866年战败意味着从1740年开始的竞争以普鲁士完全胜利告终,标志着哈布斯堡涉足德意志事务几个世纪的终结。奥匈协商帝国里德意志自由派推动经济发展,“奠基时代”,犹太人受益最大。维也纳1900。整个19世纪奥地利作用是维持大国之间平衡、可控制多民族错杂的地区。

20世纪分崩离析:民族觉醒导致。哈布斯堡的权威性和合理性找不到现代形式,不可能培养超民族的忠诚来寻求国民忠诚。1918年连奥地利人也不想与哈布斯堡君主国有任何瓜葛,想加入德国,协约国不同意。新的民族边界切断了维也纳的经济生命线。但犹太人在二战前对维也纳经济和现代文化功不可没。希特勒是林茨人,可能大部分奥地利人支持德奥合并。盟军轰战机航程之外,大量工业建在奥地利,大大推动了现代化:飞机制造、水电、高速公路。解放生产力,纳粹时期是从乡村奥地利的准封建世界中解放出来的时代。二战后“致命谎言”:奥地利避免战争罪行,盟国诱使削弱德国&加入冷战。处于东西方交战中心,苏联和西欧各国在奥地利都有占领区。奥地利被“洗白”,战后经济飞速发展1对前德国资产迅速国有化2对犹太财产的剥夺。工业、旅游业发展。维也纳爱乐和歌剧团英国巡回演出,外交行动,文化奥地利再生。卡拉扬和萨尔兹堡音乐节。到70年代,奥地利幸运地与西方联系在一起,但又充当连接共产党东欧的通道。1989年德国统一,奥地利在中欧政治中的地位黯然失色,转入西方加入欧共体。90年代,过去人们对奥地利历史文化重任何明显的犹太特征都持相当激烈的抵制心态,现在开始慢慢承认很多犹太人对奥地利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贡献,承认这一贡献中的犹太特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