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契诃夫的一生的读后感大全

契诃夫的一生的读后感大全

《契诃夫的一生》是一本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一):印象很深的一句话:爸爸妈妈要吃饭

小时候上语文课学过契诃夫的作品,但现在已经不太记得那些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了。看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很难想象那么出名的一位作家,一生是那么地艰苦,甚至曾经被父母抛弃,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但就是这个最不为父母疼爱的孩子,终究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文坛获取了很大的成功。

写他小时候的那些,和哥哥们一起玩耍,烈日炎炎下,打着瞌睡看店,以及被父亲逼着上教堂祈祷,除了苦还是体会到了苦,但他总是那么乖巧不惹父母操心。长大后进了医学院,为穷人们治病,但却治不好哥哥的肺结核和自己的毛病。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他总是在不停地写作,当人们劝他休息一下的时候,他总是说:爸爸妈妈要吃饭。读来真的心酸,那么伟大的一个作家,居然过着那么隐忍的生活。。。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二):被追赶的写作人

所有的这些人都是被追赶的写作人,福克纳,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他们甚至为了生计而写。在编辑催稿的时限逼迫下写作。他们要养家,只能疾速地写,有时候是机械化地写(福克纳一年会发表30几个故事,而契诃夫短短的四十岁,却可以凑到十大本的小说全集)。很多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了,没有时间将笔下的小说打磨更好的境界了,就交出去了。那些瑕疵,短板,也没有例外地成了全人类的小说遗产。

内米洛夫斯基自己的故事到足够传奇。这本书在写作契诃夫童年,他生长的那座小城,以及他的父亲和母亲的早年岁月,这些段落的时候还很有感觉。到了后来,契诃夫成名了,开始了半职业的写作了,这本书却一下子没了力气,空发议论,没什么可取了。

倒是那两个爱上了契诃夫的女演员的故事,特别的有意思。

女人,真正擅长的,也许只是写作童年,还有女人。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三):柔情脉脉的《契诃夫的一生》

在读内米洛夫斯基的《契诃夫的一生》,好似一次惬意的旅程。

很久没有读到这般行云流水的人物传记,倒不是其中有多少香艳的八卦、辗转的情爱故事。恰恰相反,内米大部分的篇幅都在缓缓叙述契诃夫的童年、青年时代,那些如烟一般渐行渐远的岁月,在内米的笔下散发着幽香。人物传记中一向热衷婚恋八卦,岂不论毕加索和他的情人们的爱恨纠缠被多少后来者反复书写,即使是《渴望生活》,开篇吸引读者眼球的也是梵高破碎的初恋故事。然而,《契诃夫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些。只在最后几页,略略提及他短暂而幸福的三年婚姻生活。当然,之前也有浅淡的爱情,但那些终不过是烟花一场。他深爱的女子只有他的妻,奥莉娅,一个美丽而年轻的舞台演员。

整部传记的文笔非常淡定,读罢不禁为契诃夫贫困的童年、咳血的结核病、短促的人生而难过,让我们欢喜的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罕见的安静,人淡如菊般动人。这是因了内米对她所要做传的人物深沉的喜爱之情,才得以刻画出了如此羞涩、善良、可爱的契诃夫?

或者,还是因了陈剑柔软的译笔?也许是孤陋寡闻,尚不知陈剑是何许人也。之前也未曾读过她(我固执地以为,有着这样笔触的陈剑应是一位女子)其他译著。看译者简介,才知她仅是华东师大法语系的研究生(至少译作此书时候是这个身份),又及,书的封底有袁筱一老师的荐语。许陈剑是袁老师的弟子?如若当真如此,可谓美事一桩。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四):Tchekhov

“即使在最亲近他的人当中,也没有一个曾真正了解他灵魂深处的全部想法。”或许他并不想让别人了解,为了保护好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迷失和绝望的灵魂。

“我也挺想结婚。”但是他说,“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总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之上。”

他形容自己的人生:“开头总是满满当当的许诺,……中段便变得皱巴巴怯生生,到结尾……烟花一场。”

文字所抵达的,是一个想象中的、不可见的影子。

他不是从自己走向他人,而是从外部世界出发,抵达自身。

他的作品从来不教导别人什么。有时,在周围人的催促下,他试着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话语听起来却那么空洞。

他越是向他人表示同情,他的内心深处越感受不到它。所有和他有过密切交往的人都会说到他身上某种像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几乎中了一种厌倦、冷漠和敌意的毒。”“他能够善良、慷慨,但是没有爱;温柔、殷勤,但是不眷恋。他一旦认识什么人,就会邀请他到他家做客,请他吃晚饭,招待他,然后,他又会在信中怀着冷漠和厌倦来描述这件事。”

他说他是医生,“习惯了垂死的人;当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就在我面前说话,笑或者哭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距离感;但是,在这里,当我看见一个盲女在天台聆听着我写的书,或者是嬉笑打闹的时候,我开始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不是在于这个女子将要死去,而是在于,我们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死亡,我们还在写书,仿佛我们不必面对死亡似的。”

他将自己限定于目击者的角色,他一直这样认为:“在写盗马贼时,没必要也写上:偷马是不对的。”

他随身带着一件小小的首饰,上面刻着这样的铭文;“对一个孤独者而言,整个世界就是一片沙漠。”

《契诃夫的一生》读后感(五):月亮一般的契诃夫

我非常喜欢女作家内米洛夫斯基,但我认为这本书并非作者的上乘之作。也并非一本优秀的传记作品。

和作者最著名的《法兰西组曲》一样,本书的构成是短章节式的。同样的,每一章节的主题也并非一尘不变,去写契诃夫人生。作者有时写俄罗斯的时局,有时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着笔墨去写契诃夫作品的成败,有时写契诃夫与他人的友谊,有时则干脆以其他人为主角,展开更浪漫也更动人的叙述。

内米洛夫斯基与契诃夫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契诃夫是写短篇的高手,我想内米洛夫斯基也应该一样。二人的短篇能力都非常精湛,内米洛夫斯基叙述深刻,见解迷人。但和《法兰西组曲》不同,作者在构架长篇小说和人物传记时,相同的结构与笔法却并非带来了相同的好结果。

《法兰西组曲》的一个个章节,以画卷式的宏大格局,声动地描绘了战争中的法国全貌,形形色色的人物成为每个章节的主角,作者用多个短小篇幅,极其细腻动人地呈现出各个阶层的法国人在战火中的动人故事。

而当叙述的对象变成一个人,更进一步,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一生时,同样的章节式的写法显露出了不连贯、不翔实的弊端。虽然是按照时间在做线性的叙述,但本书更像是契诃夫一生从头到尾的一个个片段的截取,串联在一起,姑且能看到这位伟人的生命全貌。但假如读者和我一样,想更想尽地了解契诃夫的一生,想了解他生命的诸多结果是如何经历一步步推演达成,想看每一个环节如何环环相扣,很遗憾,这些问题是无法在本书中得到解答的。

毕竟,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契诃夫相隔了几十年,二人无缘结识相交。内米洛夫斯基只能从契诃夫各式各样的作品、已公开的信件、新闻中索取契诃夫庞然一生的诸多线索。因此,这位伟大作家生活中的许多珍贵细节,作者无从得知,我们作为读者同样无从得知,这使得最后的契诃夫形象略显单薄,与我们隔着一段距离。

然而,这是一本富有才华的作品,从中能读到两位伟大的作家在文字中的传奇交汇,两人的精神宝藏都在本书中熠熠生辉。读完只能感慨,契诃夫依然是月亮一般的契诃夫,因为远远挂在天际,而始终显得遥远,迷人,动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