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终极之问读后感1000字

终极之问读后感1000字

《终极之问》是一本由(美)尼科利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极之问》读后感(一):通过这本书了解弗洛伊德的主要思想

虽然买了不少弗洛伊德的书,但总是不能深入读下去。主要是因为学力不够,但应该也有缘分不够的因素。

但愿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的弗洛伊德不会是被歪曲了的,呵呵。

这本书通过以两个人的主要思想和相应表现出来的生平来展开虚拟对话,形式很具想象力,但是好像比较生硬和机械,应该可以搞得更过瘾一些。

《终极之问》读后感(二):进入终极之问之前

说实话,这是一本让我有点反感的书(虽然我赞同作者的世界观),几乎每一章都遵循着这样的套路:首先是对弗洛伊德的“贬”,然后是对路易斯的“褒”,最后将路易斯的“好”归因于他所信仰的基督教,暗含一种“宗教功利主义”——即便事实确实如此,也应该有更“有爱”的表达方式才是。

在三星和四星间徘徊,最后还是给了四星。这本书即使不会让你有切肤之痛,也可以成为领略和阅读路易斯的引导,从而进入真正的终极之问。

《终极之问》读后感(三):弗洛伊德和路易斯——信主和不信主的不同结局

总结起来,本书更像是一本推介基督教的书。

不同于一般的传教,本书在不知不觉中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那就是不信基督的时候就算是大师们的生活也很不顺利。

但是弗洛伊德这个狂妄的人,没有转变信念,以至于到最后内心都很煎熬,朋友背弃,亲人憎恨。但是看看路易斯,之前的生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狂傲,信主后一切都变了。

所以,本来是抱着一个寻找终极问题答案的心态去看本书,但最终的结局是,在比较了二者的生平,性生活,以及对信仰诸问题的看法后,结论就是:信主得永生,不信主,没前途。

《终极之问》读后感(四):奇妙的戏剧性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无神论者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进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风行一时,影响至今不绝。实际上,他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东方。

近年来,C.S.路易斯的重要作品如《四种爱》、《卿卿如晤》、《如此基督教》(又译作《返璞归真》)、《痛苦的奥秘》、《纳尼亚传奇》系列(包括美国好莱坞改编的同名电影)等陆续被译介引入,同样引发读者持续的观赏阅读兴趣。路易斯是英国著名作家及神学家,是上个世纪深具影响力的倡导从理性认知信仰的学者。

这两位影响当代人类思想的大人物曾经遭遇相似的人生困境,在“终极”问题上(见本书目录)曾经近乎一致,后来却又截然相反。哈佛大学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心理科临床副教授阿曼德•尼科利,敏锐地发现并深入研究了这种奇妙的戏剧性,也因此成就了本书的前身——他在哈佛大学著名的热门课程——“终极之问”(The Question of God)。

《终极之问》读后感(五):非黑即白之外

“本书的目的在于, 从(基督教)信徒和非信徒这两个全然对立的观点来剖析人生。我们将以这两个对立观点来检视生活中的几项基本议题”——这种“除了警察就是小偷”或者“如果我们不愿受治于上帝,则我们必受治于暴君”等直线式的思考方法,有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世界各国的历史以及我们民族的历史实践证明,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给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个人生活,都曾经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文简体版编者在对本书做出一些解释性注释之外,也以注释的形式补充了少量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便呈现不同观点,使读者多方面地了解有关“终极之问”的丰富思考。

如在第三章,“他和路易斯两人都注意到,‘罪恶感’似乎每个人都有”,两人对此均做了大量的思考,弗氏为此还建构了理论。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罪恶感”在非基督教世界并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研究比较了欧洲文化和日本文化后,认为前者是“罪文化”;后者为“耻文化”,会有耻辱感但无罪恶感(《菊与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